蜀汉,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历史资料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
汉烈祖昭烈皇帝刘备驾崩,丞相诸葛亮和五虎上将先后薨逝,当年“隆中对”提出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也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季汉灭亡,主要原因就是人才匮乏,这种捉襟见肘的无奈,在诸葛亮屡次伐魏的时候就已经显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很多人把季汉人才匮乏归咎于孝怀皇帝刘禅和武乡侯、丞相诸葛亮,但是细看三国史料,我们就会发现刘禅和诸葛亮都采取了必要的措施来提拔重用功臣名将之后,季汉之亡,只能说是天不佑汉,刘禅宽宏放权、诸葛亮鞠躬尽瘁,也都尽了应尽职责。
刘禅生于建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207年;刘备驾崩于章武三年,也就是公元223年。如果按照虚岁计算,刘禅继位那年只有十七岁或十八岁(有人虚两岁),这样的年纪和资历,是不足以震慑蜀中蠢蠢欲动的门阀士族的,只有诸葛亮那样老成持重之人,才能保持新败之后的大局稳定。
刘禅把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是很明智的:“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三国志·卷三十五》这段记载,在《魏略》中也能找到佐证:“初备以诸葛亮为太子太傅,及禅立,以亮为丞相,委以诸事,谓亮曰:‘政由葛氏,祭则寡人。’亮亦以禅未闲(娴)于政,遂总内外。”
从上面的记载中,有人居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刘禅就是一个提线木偶,如果诸葛亮有董卓、曹操、司马懿之心,刘备这一辈子就白忙了。
但是熟读三国史料的读者诸君肯定会对这种猜测嗤之以鼻: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会看谁都像小人,刘备以知人善任著称,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子孙也为兴复汉室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岂是董卓、曹操、司马懿之流可比?
刘禅并不是“扶不起的阿斗”,他执掌皇权后,取消了丞相制度,把军政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并且提拔重用了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的后代——这是他为延续季汉国祚做出的最后努力,只可惜这四位前辈的子孙,虽然绝大多数忠勇依旧,但却因为身体不好、资历较浅、能力不强等客观原因,没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诸葛亮子孙为季汉尽忠,不仅见于《三国演义》,《三国志》中也有明确记载:“景耀六年冬,魏征西将军邓艾伐蜀,自阴平由景谷道旁入。诸葛瞻督诸军至涪停住,前锋破,退还,住绵竹。艾遣书诱瞻曰:‘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瞻怒,斩艾使。遂战,大败,临阵死,时年三十七,瞻长子尚,与瞻俱没。”
只要投降就能裂土封王,而且封地就在诸葛家族的故地琅琊,这诱惑不能说不大。诸葛瞻毁书斩使,用父子二人的生命,捍卫了诸葛丞相乃至整个家族的声誉与尊严。
诸葛瞻和诸葛尚在季汉并不是顶级权臣,地位既不如费祎蒋琬,也不如后起之秀姜维,跟张飞的次子张绍级别差不多。有人说这就是诸葛亮的大公无私之处:如果诸葛瞻地位太高、能力太强,对季汉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
有人说诸葛亮是为了避免后世出现不肖子孙,这才有意对诸葛瞻进行了压制,这件事他在写给亲哥哥诸葛瑾的书信中有过解释:“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与兄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诸葛亮当然不会打压自己比较聪明的儿子,他是军政大事太繁忙,为了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让刘禅当上名正言顺的大汉天子,根本就没时间也没机会对自己的儿子进行教育和培养——如果诸葛瞻学到诸葛亮一半本事,刘禅的皇位,可能还会多坐几年。
诸葛亮无暇教导亲生儿子,但是对关羽的儿子却十分欣赏和器重:“关兴字安国,少有令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弱冠为侍中、中监军。”
建兴十二年(234年),汉丞相、武乡侯领益州牧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延熙六年(243年),十七岁的诸葛瞻娶刘禅之女为妻,然后才正式上班当了骑都尉。
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诸葛亮辞世之时,诸葛瞻年仅八岁,九年后,顾念旧情的刘禅将刚刚长大成人的诸葛瞻招为驸马,并不断提升他的官职,第二年就晋升为羽林中郎将,然后是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诸葛亮晋升为丞相后取消的“军师将军”一职恢复后也封给了诸葛瞻。
诸葛亮薨逝,刘禅就取消了丞相一职,尚书仆射就是众多宰相级别高官之一,张飞的次子张绍是侍中、尚书仆射,诸葛亮的嫡子诸葛瞻加衔军师将军,从这两个人事安排上来看,刘禅对季汉开国功臣之子是十分亲近和信任的,他把自己的女儿,分别嫁给了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和关羽之孙、关兴之子关统——张飞是刘禅的岳父,所以张刘两家并不需要再联姻,如果再联姻,辈分就乱了。
刘禅这一系列举动,说明他并不糊涂,而且可能已经看出蜀中门阀世族根本就靠不住,要想保住季汉的基业,还得靠父亲的起家班底:封驸马关统为虎贲中郎将,赵云长子赵统为虎贲中郎将督行领军、次子赵广为牙门将军。
按照刘禅的安排,假以时日,诸葛瞻是可以接过诸葛亮重任的:刘禅让诸葛瞻兼任尚书仆射和军师将军,就是想让他军政一把抓、侧重于军事;朝中大事,交给故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张飞的次子侍中尚书仆射张绍;京城和皇宫的安全,交给赵云的两个儿子守卫——这就是刘备章武年间人事安排的翻版。
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关兴、张苞、关统等人不是过早辞世,是有可能成长为像他们一样的当世名将的。
很遗憾,我没能看到刘禅带领诸葛亮、关羽、张飞的子孙灭魏除吴,只看到了诸葛瞻、诸葛尚、赵广、张遵(张苞之子)浴血疆场而无力回天。
在遗憾之中,我们还可能产生这样的联想:如果庞统、法正没有英年早逝,如果关兴关统张苞没有少年夭亡,如果诸葛瞻早出生十年,他们在刘禅指挥下,有没有可能一统三国、中兴汉室?
在中国文学与历史的交汇处,“火烧博望坡”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它既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初出茅庐的“第一功”,也是史书《三国志》中刘备军事才能的实证。这场发...
诸葛亮 刘备 2025-09-19 刘谌割妻首殉国:乱世忠烈背后的文化逻辑与人性挣扎公元263年冬,成都城破前夕,北地王刘谌手提妻子崔氏及三个儿子的人头,踉跄闯入昭烈庙。在刘备灵位前,他割下妻首、诛杀亲子后自刎,鲜血染红庙前石阶。这一惊世骇俗的...
刘备 2025-09-17 诸葛亮临终顿悟:刘禅的“傻”原是帝王心术的至高伪装公元234年秋,五丈原军营中,诸葛亮咳血不止。这位以“鞠躬尽瘁”闻名的蜀汉丞相,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终于看穿了那个被世人称为“扶不起的阿斗”的帝王——刘禅,实则深...
诸葛亮 刘禅 2025-09-16 裴松之眼中的刘备:历史长河中的多维审视在浩如烟海的三国历史研究中,裴松之作为东晋至刘宋时期的著名史学家,以其为《三国志》所作的详尽注解而闻名于世。他的注解不仅丰富了《三国志》的内容,更以其独特的视角...
刘备 2025-09-15 刘禅诛杀重臣:权力博弈下的政治智慧与历史迷雾在蜀汉末代皇帝刘禅的统治生涯中,诸葛亮去世后的权力真空期成为其政治手腕的试金石。面对魏延、李邈、刘琰、杨仪四位重臣的挑战,刘禅以雷霆手段连杀四人,这一系列决策不...
诸葛亮 刘禅 2025-09-11 诸葛亮一生娶了几个老婆:历史真相与民间传说的交织在中国历史上,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智慧、忠诚与勤勉,成为了后世敬仰的楷模。然而,关于他的私人生活,尤其是婚姻状况,却因历史记载的简略与民间传说的丰富而显得扑朔迷离。...
诸葛亮 2025-09-10 马谡“纸上谈兵”:才略与现实的撕裂之痛公元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战鼓擂动,蜀汉大军势如破竹,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望风归降,关中震动。然而,街亭一战的溃败,如同一记重锤,击碎了北伐的希望,也让...
诸葛亮 2025-09-09 黄月英为何被称为“阿丑”:历史、传说与文化隐喻的交织在三国历史的璀璨星河中,黄月英(民间传说名)以“诸葛亮之妻”的身份被后世铭记。然而,她更广为人知的称号却是“阿丑”——一个带着戏谑与矛盾的称谓。这个称号的起源,...
诸葛亮 黄月英 2025-09-09 赵范与赵云:一场因政治博弈与道德坚守而错位的“兄弟情”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荆州南部的桂阳郡成为刘备南征四郡的重要目标。时任桂阳太守的赵范,与刘备麾下名将赵云,因一场政治投降与道德坚守的碰撞,在史书与演义中留下了耐人...
赵云 刘备 2025-09-05 陶谦:乱世中刚直与局限交织的复杂人格在《三国演义》的叙事框架中,陶谦被塑造成一位忠厚仁爱的老者形象:他亲民爱民、性格朴实,面对曹操的攻势时无奈托付徐州于刘备,成为衬托刘备仁义的“绿叶”。然而,历史...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03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