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中国 / 近代 / 民国 / 元朝 / 晋朝 / 周朝 / 商朝 / 夏朝 / 历史解密 / 历史剧 / 上古时期 / 苏联
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 >  历史解密 >  莎士比亚真实身份之谜:历史与传说的交织

莎士比亚真实身份之谜:历史与传说的交织

时间:2025-09-23 14:21:39来源:爱上历史作者:Marshall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作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戏剧家与诗人,其作品至今仍被全球读者与观众推崇。然而,自19世纪以来,关于其真实身份的争议始终未息。尽管主流学界普遍认可莎士比亚为斯特拉福镇商人之子,但部分学者与爱好者提出“替身作者论”,认为其作品实为伊丽莎白时代其他高阶知识分子的代笔。这一争议背后,既涉及历史档案的缺失,也折射出对天才创作力的不同解读。

一、官方记载:斯特拉福镇的平民天才

根据现存史料,莎士比亚于1564年4月23日出生于英格兰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父亲约翰·莎士比亚为手套商人,母亲玛丽·阿登出身地方贵族。他虽在当地文法学校接受拉丁语与古典文学教育,但13岁因家道中落辍学经商。1585年后,其行踪成谜,直至1592年以剧作家身份在伦敦崭露头角。

支持其身份真实性的核心证据包括:

法律文件:莎士比亚的结婚证书、房产购置记录(1597年购入斯特拉福镇“新宅”)及遗嘱均明确指向其本人。

剧团合作:作为宫内大臣剧团股东,他参与剧院经营,其名字出现在1603年剧团获封“国王剧团”的皇家特许状中。

同时代人评价:剧作家本·琼生称其为“时代的灵魂”,并为其1623年《第一对开本》撰写序言,直言“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二、替身作者论:精英阶层的隐秘创作

质疑者认为,莎士比亚的平民背景与其作品中展现的广泛知识面(涵盖法律、宫廷政治、异域风情等)存在矛盾。主要替身作者候选者包括:

弗朗西斯·培根

美国作家德里亚·佩肯提出,培根作为哲学家、科学家与律师,其知识体系与莎剧中的法律隐喻、科学隐喻高度契合。例如,《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与安东尼奥的契约纠纷,被认为需专业法律知识支撑。但反对者指出,培根的散文风格与莎剧的戏剧性语言差异显著,且无直接证据表明二人存在交集。

爱德华·德维尔(牛津伯爵)

“德维尔学会”主张,牛津伯爵作为伊丽莎白女王的宫廷诗人,曾游历欧洲多国,其贵族经历能解释莎剧中对意大利城市、法国宫廷的细腻描绘。此外,莎剧首演时间与伯爵生平事件(如1581年因私生活丑闻被软禁)存在巧合。然而,伯爵于1604年去世,而莎士比亚后期作品(如《暴风雨》)创作于1611年,时间线矛盾成为这一理论的主要漏洞。

克里斯托弗·马洛

文艺批评家卡尔文·霍夫曼认为,马洛为逃避迫害伪造死亡,以莎士比亚为笔名继续创作。其依据是马洛与莎士比亚均擅长无韵诗体,且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与莎剧《浮士德》主题相似。但马洛的戏剧风格更偏向宏大叙事,与莎剧的复杂人性刻画差异明显。

伊丽莎白一世

部分学者提出,女王因身份限制无法公开创作,遂借莎士比亚之名发表作品。这一理论基于莎剧中频繁出现的“强大女性君主”形象(如《亨利八世》中的凯瑟琳王后),以及莎剧词汇量(约2.1万个)与女王公开演讲的词汇重叠度。然而,女王晚年健康恶化,而莎士比亚后期作品的艺术成就未显著下降,此理论缺乏实证支持。

三、争议本质:天才的平民化与精英化之争

替身作者论的兴起,反映了19世纪浪漫主义对“天才神话”的重构需求。当传统史学强调莎士比亚的平民身份时,部分学者试图通过将其与精英阶层挂钩,以解释其作品的超前性。然而,现代研究揭示,莎士比亚的创作灵感可能源于:

剧场实践:作为演员与剧团管理者,他直接接触各类社会阶层,其作品中的市井语言与宫廷对话均源于生活观察。

文献改编:莎剧多取材于现有故事、历史记载或民间传说(如《哈姆雷特》改编自北欧传说),其创新性体现在对旧题材的重新诠释。

合作创作:部分作品(如《亨利六世》三部曲)可能由莎士比亚与其他剧作家共同完成,这解释了其早期作品风格的不稳定性。

人物: 分享 上一篇: 古代人如何相亲的?古人相亲上的那些趣事 下一篇: 没有了

最新资讯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