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孙权之所以会把荆州借给刘备,真实用意是什么?今天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有句俗语叫做“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东吴孙权和蜀汉刘备这两大阵营之间因荆州产生了很多纠葛,刘备阵营最终因荆州而衰落,孙权阵营也因没有更早的整合荆州的资源,而始终无法有统一天下之念。
赤壁大战后,刘备找孙权借荆州,当时的东吴大都督周瑜是强烈反对的,他希望借曹操无力南顾之际,劝说孙权囚禁刘备,然后独占荆州,进而攻取益州,拿下整个南方后和曹操争夺天下。
而东吴的另一位重要将领鲁肃却建议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极力促成孙刘联盟,孙权最后是采纳了鲁肃的建议,将荆州借给了出去,而刘备解决了后顾无忧,这才有了余力攻打益州,三分天下完成。
后来孙权在和陆逊评价之前的历任大都督时,在评价鲁肃时曾表示:“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可见,孙权对借荆州之事一直耿耿于怀,对没能早点拿下荆州深表遗憾,并将这作为功勋之臣鲁肃的一大人生污点看待。
那么,赤壁大战之后鲁肃劝说孙权借荆州到底是对还是错?曹操、孙权、刘备三方的态度是很清楚的,曹操不希望孙权和刘备任意一方顺利地占据荆州,想着双方拼个你死我活,自己好占点便宜。
刘备是迫切想到得到荆州为根基,因此不惜冒着危险,亲自去拜见孙权求借荆州。孙权想要荆州,又担心因此和刘备交恶,让曹操有机可乘,特别是赤壁大战之后,孙权想趁机攻占合肥,但一直未能成功,也没有余力全力在荆州方向和刘备大战。
三方的态度是明显的,可还有一个关键群体的态度不可忽视,那就是荆州世家,任何势力想要在荆州安安稳稳的统治,都离不开荆州世家的帮助,否则,很容易陷入泥潭。
刘备在得到孙权借荆州的承诺后,也不是马上就以自己的名义统领荆州,而是先借刘表之子刘琦的名义,目的就是为了安抚部分不喜欢自己的荆州世家,再后来是以武力扫清不臣。
荆州从来就不是孙权的,孙家和荆州有关联的地方大概就是孙坚曾经当过长沙太守,但这不能说明孙权有资格成为荆州的主人。东吴和荆州之间是有血仇的,孙坚就是在征讨荆州时中箭身亡。
孙权接班孙策后,也曾以报父仇的名义多次和荆州大战,以刘表为首的荆州势力从未对东吴妥协,证明荆州世家是看不上孙权的,这和曹操南下时,他们马上投降可不一样,荆州世家不认为孙权有资格统治他们。
赤壁大战后,荆州世家的态度有所松动,曹操跑了,荆州总归要有一个新主人,以前虽然看不起孙权,但现在左看右看,孙权要比刘备强大得多,于是就有了庞统亲自给周瑜送丧,实际上是庞统代表荆州世家去见孙权,希望和孙权谈谈条件。
庞统和诸葛亮可不一样,诸葛亮是客居荆州,他并不能完全代表荆州世家,诸葛亮投靠刘备并不等于荆州世家承认了刘备,只有庞统这个土生土长的荆州士人才能代表荆州世家说话,庞统去东吴,意味着荆州世家准备选择孙权。
《三国演义》中说孙权是因庞统长得太丑,心生厌恶,所以没有用庞统,史书上记载的是庞统给周瑜送丧后马上就回到了荆州,似乎连孙权的面都没见上,不管是哪一种说法,庞统和孙权没有达成一致是肯定的。
也就是说,孙权放弃了荆州世家的主动投靠,也或许是孙权有意接受,但东吴的世家们不愿意在固有的权力架构中再给荆州世家更多的份额,从而逼得孙权不能主动接受荆州世家,想以完全统治者的身份去拿下荆州。
于是,荆州世家们没有了选择,只能选择投靠刘备,刘备也就顺利的在刘琦死后当上了荆州牧,诸葛亮投靠刘备时是孤身一人,等到庞统投靠刘备了,“马氏五常”什么的也就都接受了刘备的征辟,有了荆州世家的全力支持,刘备才能安稳的以荆州为根基之地。
鲁肃极力主张借荆州给刘备而三分天下,实际上就是看出了孙权没那么容易得到荆州世家的认同,曹操好歹代表的是皇帝,刘备是大汉皇叔,和荆州前主人刘表有同宗之情,孙权统治荆州以什么名义?根据《汉晋春秋》中鲁肃劝说孙权的记载:
吕范劝留备,肃曰:“不可。将军虽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实重,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权即从之。
这里面说了两个问题,第一就是孙权在荆州“恩信未洽”,要是不管不顾的去占领荆州,会引起荆州世家的反抗,即使拿下荆州,也要花费不小的精力去平息不满,再有刘备在旁边鼓动,东吴能不能在荆州站得住脚还很难说。
第二是孙权本来没有名义占领荆州,现在刘备来借荆州,相当于主动把名义送给了孙权,刘备等于是承认了荆州是孙权的,现在让刘备去帮孙权管理荆州,将来不管是和平接收还是武力接收,都有了正式名分。
所以,以赤壁大战后的情况而言,鲁肃劝说孙权借荆州给刘备是正确的,特别是在孙权或东吴世家没有接受荆州世家的投诚后,孙权只能暂时让出荆州,曹操也不会给孙权拿下荆州的机会,可以随时从合肥方向牵扯孙权的精力。
至于后来孙权向陆逊抱怨,对鲁肃借荆州持否定态度,那是此一时彼一时,当时的孙权意气风发,他也不会想到东吴偷袭荆州如此容易,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如此不堪一击,恨不能早点入主荆州,以有足够的实力和曹魏争天下,要知道,刘备进攻东吴时,他是先不断遣书请和的。
在蜀汉政权的历史叙事中,刘备与诸葛亮的军事表现常被置于对比框架:前者被戏称为“常败将军”,后者则因北伐屡次受挫被质疑“不善用兵”。然而,若深入分析两人在不同历史...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从"鱼水之欢"到"君臣博弈":刘备称帝后与诸葛亮关系变迁的深层逻辑建安二十六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时,诸葛亮以丞相身份接受"开府治事"的特殊授权,这种将相权与君权高度融合的安排,在三...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刘备托孤之后:诸葛亮致李严书信的政治博弈与历史深意建兴四年(226年),蜀汉政权面临内外交困的复杂局面。先主刘备白帝城托孤仅两年,丞相诸葛亮与托孤大臣李严的关系已悄然生变。当李严以密信形式劝诸葛亮接受九锡殊礼、...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吕蒙与孙权:君臣相得的典范与一场未解的死亡谜题在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中,孙权与吕蒙的君臣关系堪称东吴政权稳固的基石。吕蒙从一介武夫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统帅,孙权则以识人之明与用人之度成就其霸业,二人关系既包含传统...
孙权 吕蒙 2025-09-30 蜀汉双璧:姜维与魏延的实力对比与历史定位在三国蜀汉政权中,姜维与魏延作为后期核心将领,其军事才能与战略贡献直接影响着蜀汉的存亡。两人虽同为刘备集团的中坚力量,却在战略思维、战术风格、政治智慧等方面展现...
刘备 2025-09-30 熬死劲敌却难圆统一梦:孙权为何未能终结三国乱世?公元252年,七十一岁的孙权病逝于建业,此时他的主要对手曹操、刘备、诸葛亮均已离世,曹魏三代君主更迭,蜀汉政权也步入暮年。然而,这位坐拥江东五十余年、熬死诸多强...
曹操怎么死的 孙权 2025-09-29 张裔东吴流亡三年:权力博弈与个人命运的交织东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益州郡首领雍闿的叛乱将时任益州太守的张裔推向了命运的转折点。这位以干练敏捷著称的蜀郡成都人,因被叛军押送至东吴孙权处,开启了长达...
孙权 启 2025-09-29 三国风云:关羽轻视黄忠背后的权力逻辑与人性密码公元219年,刘备自立汉中王后封“前后左右”四大将军,关羽得知黄忠位列后将军时勃然大怒,直言“大丈夫不与老兵同列”。这场震动蜀汉朝野的争端,表面是武将间的地位之...
关羽 刘备 2025-09-29 乱世棋局中的英雄相惜:曹操为何看重投靠的刘备建安三年(198年),徐州城破之际,刘备带着残部投奔曹操。这场看似不对等的投靠,实则是东汉末年最耐人寻味的政治博弈。曹操以“豫州牧”高位相待,甚至说出“天下英雄...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29 王连:从南阳县令到蜀汉重臣的传奇人生在汉末三国乱世中,王连(字文仪)以南阳郡为起点,历经刘璋、刘备两代政权,最终成为蜀汉政权中掌管经济命脉的核心人物。他的仕途轨迹与历史选择,既折射出乱世中士人的生...
刘备 2025-09-29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