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皇帝,一个是自称人间天子的普通人,身穿着龙袍,住在金銮宝殿当中。出行以辇代步,饮食自然也是不同寻常了。皇帝吃饭的时候是不是也是与普通人那样一家老小围在一桌吃喝呢?吃的是不是山珍海味,各种满汉全席呢?在魏晋时期,有着用人乳汁做菜的传说,往后的皇帝御膳中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
在魏晋时期,曾有用人的乳汁做菜的传说,之后皇帝的御膳中是不是也这样呢?
皇帝怎么吃饭,各个朝代有各自的吃法。饭菜的丰盛程度和搭配方法,也因皇帝们口味和喜好的不同而异。目前知道比较多的是明清皇家的吃法。
皇帝并不都是一日三餐,有的多,有的少。一般每天只吃两顿饭,即早膳和晚膳。皇帝自称孤家,吃饭时为了表示至高无上的地位,也是在专设的桌子前单独进餐,民间称为“吃独食儿”。虽然皇帝喜欢吃独食儿,但吃饭时不会就他一个人,旁边会有侍候的宦官——侍膳太监。因为菜太多,桌子摆得满满的,用餐时远处的菜便够不着。但不必担心,皇帝吃饭时,并不用自己夹菜,太监会将菜送到嘴边。
皇帝用膳时,除了太监在场,不远处还会站着听赏的人,如宠臣、皇子。皇帝不想吃,或是一时高兴,更多时候是吃不完,就会把美食赏赐下去。被赏的人只能在另设的桌子前,站着吃完。因为是皇帝赏的,即使不饿不想吃也得吃,而且要表示“味道好极了”。早期,帝王吃饭时还会有乐队助兴,后来的皇帝只有在寿诞或庆典活动的餐会上,才会用乐队。但吃饭时摆谱,却一直被发扬光大,直到晚清仍是如此。
先说说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和尚出身,没有那么铺张浪费。《南京光禄寺志》卷二《膳羞》当中,记录了洪武十七年六月的膳单:
羊肉炒,煎烂拖虀鹅,猪肉炒黄菜,蒸猪蹄肚,两熟煎鲜鱼,炉煿肉,筭子面,撺鸡软脱汤,香米饭,豆汤,泡茶。
羊肉炒,猪肉炒黄菜,蒸猪蹄肚,两熟煎鲜鱼,这些很容易看明白是什么,大概也就是现在家常菜的水平。
煎烂拖虀鹅就是用捣烂的葱姜蒜韭末爆香后煎的鹅肉,炉煿肉就是烤肉干,不一定需要现做。
至于筭子面是啥我到现在都没搞清楚,但大概也就是两种东西:
一,筭音通蒜,也就是蒜拌面;
二,筭形通竹,筭子实际上指的是竹笋,也就是用竹笋煮的汤下的面条,但考虑到“笋”这个字产生了都快一千年了(《南齐书·刘怀珍传》:“ 灵哲 所生母尝病, 灵哲躬自祈祷,梦见黄衣老公曰:‘可取南山竹笋食之,疾立可愈。),可能性不大。
然后再加一份鸡汤,一份豆汤,一份米饭,一壶茶。
胡椒醋鲜虾,烧鹅,火贲羊头蹄,鹅肉巴子(肉干),咸豉芥末羊肚盘,蒜醋白血汤,五味蒸鸡,元汁羊骨头,糊辣醋腰子,蒸鲜鱼,五味蒸面筋,点击看更多,羊肉水晶饺儿,丝鹅粉汤,三鲜汤,绿豆棋子面,椒末羊肉,香米饭,蒜酪,豆汤,泡茶。
午膳是三餐中最为丰富的(有时候会和妃嫔或皇子一起吃),也是最能体现明朝御膳特点的,这些菜是什么一看就能明白,也就是个南方农村家宴的水准(还不是大宴,大宴得上生猛海鲜),不多解释了。
有人会问“棋子”是什么。
棋子是宋明时期一种面食,制作方法是用水和面,捏成小块,烤熟或煮熟的小面点,现在还有,大致长下面这样:
图中这个棋子一看就是加工过的,肯定黄油、糖、鸡蛋啥的没少放,差不多算是甜点了。
但明朝的棋子都是咸吃或者寡吃,要么是加了盐、胡椒、猪油等做成咸味的,要么是加少许一点点盐然后像吃馒头那样就菜吃,朱元璋吃的绿豆棋子应该也是寡吃类型的。
鹅肉仍然是当时御膳最重要的食用禽肉,鸡肉仍然无法取代其位置,这一现象甚至到了明朝后期仍是如此,特别是女眷,吃鹅要多于吃鸡,如万历三十九年正月,慈宁宫膳共准备“鹅十二只,鸡十六只”;
最后,也是最值得说道的,就是烹饪中对于醋的运用。
醋在当代烹饪中主要用于酸味菜的烹饪,或者在鲜香口、咸香口的菜式的烹饪中点缀少许提鲜。
但在明朝,几乎所有的菜式都可以用醋来烹饪,上到鲜虾等昂贵的食材(胡椒醋鲜虾,你们能想到是什么味么?),中到腰子等下水,甚至是出征时候的军粮,都可以用醋来烹饪。
用醋制作的军粮见戚继光《纪效新书》:“麦二升炒熟,一升用熟香油作媒,一升取六合,用好烧酒浸晒干,再浸,以不入为度,研末另包;四合用盐醋晒浸,亦以不入为度,晒研为末,另包。”
很遗憾找不到朱重八的,用朱老四的代替下:
按酒四品,焚羊肉,清蒸鸡,椒醋鹅,烧猪肉,猪肉撺白汤,香油饼,小馒头,米饭,雪梨菱角汤,赤豆汤。
基本上还是猪羊鹅鸡。
此外,朱老四有个特点,就是他把调料看的比粮食和肉还重。
永乐十二年,成祖北伐瓦剌,在忽兰忽失温大败马哈木,缴获牛羊无数。
于是成祖下诏,将缴获的牛羊,以及尚膳监和光禄寺为其准备的腊肉、米面、枣子等食物赏赐给出征将士食用,但是,烧酒、醋、酱、糖、盐等调料则不予发放。
清末代皇帝溥仪在其自传《我的前半生》一书中,讲到了这点:
关于皇帝吃饭,另有一套专业术语,是绝对不准别人说错的。
饭不叫饭而叫“膳”,吃饭叫“进膳”,开饭叫“传膳”,厨房叫“御膳房”。
到了吃饭的时候——并无固定时间,完全由皇帝自己决定。
我吩咐一声“传膳!”
跟前的小太监便照样向守在养心殿的明殿上的殿上太监说一声“传膳!”
太监又把这话传给鹄立在养心门外的太监,他再传给候在西长街的御膳房太监…
这样一直传进了御膳房里面。
不等回声消失,一个犹如过嫁妆的行列巳经走出了御膳房。
这是由几十名穿戴齐整的太监们组成的队伍,抬着大小七张膳桌,捧着几十个绘有金龙的朱漆盒,浩浩荡荡地直奔养心殿而来。
进到明殿里,由套上白袖头的小太监接过,在东暖阁摆好,关注订阅号诡不言,平日菜肴两桌,冬天另设一桌火锅,此外有各种点心,米膳,粥品三桌,咸菜一小桌。
所谓的“摆谱”,不是东北人的摆家谱,而是摆菜谱。
清朝标准御膳,每顿饭有120道菜,要摆三大桌。
此外还有主食、点心、果品等。
后来,有的皇帝觉得这样太浪费,减少菜谱,由120道减为64道;
奕詝死后,垂帘听政的慈安太后,再减为24道。
慈安太后死后,独揽大权的慈禧太后又摆起了谱,恢复了每顿饭百道大菜的老规矩,一顿饭少说要花200两银子。
皇帝吃饭时摆谱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每道菜名叫什么,掌勺的大厨是谁,在盘子边都要标得一清二楚。
一是保证饭菜的质量,显掌勺的手艺;
二是万一饭菜出了质量问题,比如有毒,追究起来也方便。
如今级别较高的饭店也会这样做,不知是不是学自皇家。
贾充(217年—282年),字公闾,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东北)人,是三国曹魏末期至西晋初期最具争议的政治人物之一。作为曹魏豫州刺史贾逵之子,他以“弑君篡权”的标...
2025-09-30 完颜亮:从宗室权臣到弑君篡位者的帝位争夺史完颜亮(1122年2月24日—1161年12月15日),字元功,女真名迪古乃,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庶长孙、太师完颜宗干次子。这位兼具政治野心与文学才华的帝王,其夺...
2025-09-30 霍成君:从宠冠六宫到冷宫自缢的悲剧人生霍成君,这位出身权臣之家的女子,曾以皇后之尊宠冠六宫,却在十二年冷宫岁月后选择自缢,其人生轨迹堪称汉朝宫廷权力斗争的缩影。她的悲剧,既是家族野心与皇权碰撞的必然...
2025-09-30 孟光:跨越历史长河的传奇人生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孟光这个名字承载着两种截然不同却同样深刻的人生轨迹——一位是东汉时期以“举案齐眉”闻名天下的贤妻,另一位则是三国蜀汉以耿直敢言著称的大司农。...
2025-09-30 金日磾:从匈奴王子到汉朝托孤重臣的传奇人生在汉武帝统治的辉煌时代,一位来自匈奴的王子金日磾,以忠诚与智慧书写了跨越民族与阶层的传奇。他的一生,既是个人命运的跌宕起伏,也是汉匈关系中融合与冲突的缩影。从匈...
2025-09-30 古代后宫妃子的日常:在礼制与争斗中的生存图景古代后宫是皇权制度下的特殊场域,既承载着延续皇嗣的使命,也暗藏着权力博弈的暗流。通过历史记载与宫廷制度分析,可还原出妃子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她们的日常既非完全沉...
2025-09-30 来敏:蜀汉政坛的“长寿异数”与命运浮沉在三国群雄逐鹿的动荡年代,蜀汉政权中有一位官员以九十七岁高龄跨越了整个王朝兴衰——来敏。这位出身荆楚名门的学者型官员,既是蜀汉宫廷的文化符号,也是政治博弈中的“...
2025-09-30 朱祐杬:藩王人生与死后尊荣的传奇交织在明朝两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朱祐杬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存在。他生前仅为藩王,未曾染指皇权,却在死后被儿子追尊为皇帝,其人生轨迹与身后影响构成了一段耐人寻味的历史篇章...
2025-09-30 韩安国:错失丞相之位的能臣与“死灰复燃”的传奇人生韩安国(?—前127年),字长孺,梁国成安县(今河南商丘民权县)人,西汉时期以才智与政治手腕闻名的名臣。他一生历经景帝、武帝两朝,从梁国幕僚到中央御史大夫,曾以...
2025-09-30 辛宪英:名门智女的乱世传奇辛宪英(191年—269年),字宪英,出身于汉末陇西辛氏,这一家族以经学传家,世代为官,在曹魏政权中占据重要地位。其父辛毗是曹魏重臣,官至侍中,以刚直敢言著称,...
2025-09-30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