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医院古代医疗机构名称。是专为上层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医政及医疗保健组织。
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之初,利用旧有官舍作为各衙门办事的处所,多散处城区,杂然无序。 明英宗 正统七年四月(1442年5月),始在 大明门 (清时称 大清门,在正阳门内。解放后已拆除)东,新建许多官署。太医院署也在这里修建。
明朝的时候,太医院作为专门的医疗机构,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除了负责为宫廷治病,还会参加一些民间治疗工作。

嘉靖三十九年,京城附近发生饥荒,许多百姓涌入京城,朝廷下旨赈济灾民,对有病无处治疗的灾民,让太医院负责送药治病。对于太医院来说,选拔人才,补充医官,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太医院的医官来源,主要是由朝廷在各地培养的医生中选拔的。这些医生,在明朝前期时,主要是以医药世家的子弟为主。明朝中期开始,那些不是医药世家,但精通医术的人,也会被列入选拔范围内。
礼部会通过考试,判断医生的本事,那些拔尖的人才,就会被选入御医院。整个过程非常严格,能通过的人非常少。明英宗朱祁镇继位后,曾征召近百位名医到京城参加选拔,结果只有七个人能被选入太医院。
这么严格的选拔,当然跟太医院的工作有关。明朝时,太医院的官职分为院使、院判、御医、吏目等医官职位。医官们本事的高明与否,直接关系到皇帝的人身安全。所以,明朝时,御医就成了皇帝的重点关注对象。如果御医表现不错,就可能得到额外提拔。
这种情况在明朝中期尤为明显。特别是从明宪宗朱见深开始。当时,明朝开始大量出现皇帝不经吏部,也不与中枢部院大臣商议,便直接下旨,选拔某位官员上任的情况。
因为是皇帝直接任命,所以这种绕过以往选拔程序的官员,被称为“传奉官”。皇帝也会用同样的方式,提拔医官,让他们担任御医,乃至更高的院判、院使的职位。

成化二十三年,皇帝下旨,将医官钱宗甫、吴绶、王槃、方叔和、张序,医士蒋宗儒、何凤春、朱佐、杨汝和九人,同时提拔为御医。这种做法,就破坏了原本太医院最初的编制。按照明朝初年规定,太医院中,御医人数仅有十人。明朝中期皇帝直接任命官员的做法,很大程度造成冗官的情况发生。
而且,皇帝为了特殊关照医官,还会让他们兼任一些其他职位,如授予通政司、礼部的职位。获得这种兼职后,医官虽然不掌握实际权力,仍以处理太医院事务为主,但是,医官们已经可以凭此获得超过自己官阶品级的待遇和地位。
当然,医官们要获得这些特殊提拔的待遇,自然要向皇帝证明自己的医术高超。如果没有办法拿出让皇帝满意的真本事,也很难获得特殊的升迁。但是,皇帝这种选拔官员的方式,很快遭到文官的反对。
从道义上来说,皇帝将官爵视为自己的私人物品,不经过正常程序,自然有极大的弊端。从利益上来说,文官选拔基本都要经过科举考核,以及严格的程序。如果现在皇帝不经程序,随意提拔官员,对于文官而言,便是一种利益侵害。
文官们开始极力反对。他们不断上奏折,对皇帝进行劝谏。明孝宗即位初期,下旨革去医官所兼任的四品以上官职,又将多余的院判、院使降为御医。后来又下旨,皇帝不再直接任命官员,要杜绝传奉官。
可是,在过去对皇帝权力无法真正限制的情况下,这道旨意,根本没有办法真正执行下去。所以,这段时间内,很多医官仍可以通过皇帝的特殊提拔,成为御医。
到了明武宗,嘉靖继位后,虽然官员的选拔,基本不再由皇帝直接任命,但一些医官,还是会得到皇帝的特旨提拔。
嘉靖二十一年,嘉靖皇帝在宫中险些被宫女勒死,当时得到医官许绅的治疗,大有好转。所以,嘉靖皇帝提拔许绅为礼部尚书。所以,皇帝的特殊提拔,在明朝一直存在。
不过,文官并非毫无作为,在长期的拉锯战中,文官不仅迫使皇帝放弃任命“传奉官”的做法,也让医官的选拔,变得更为规范、严格。

明朝中期开始,吏部按照对文官的考核方式,对太医院医官进行考核。具体而言,就是御史、给事中,会同院使、院判一同考察,给出结果。
御医也以自身能力,分为一等御医和二等御医。后来进一步规范,让都察院专门负责,对御医、吏目进行考察,分为优等、次等、下等。评为优等,可以等候空缺,将来得以升任。次等原职待命,下等直接回家。
所以,御医以下的医官,只有评为优等,才能得到提拔的机会。
如果出现医疗事故,御医们也要承担相应责任。轻则罢官,重则流放处死。明孝宗驾崩后,为他治病的御医大多受到严惩,其中还有几个御医被处死。前文提到被破格提拔的方叔和,就在这次罢官回家的行列。
总结而言,明朝的时候,想要被提拔为御医,有真正的医术本事才是最牢固的靠山。而提拔的方式,除了被皇帝赏识,破格直接提拔外,在考核中被评为优等,也能得到升迁的机会。
在中国历史上,藩王造反的案例并不鲜见,但唐太宗李世民与明成祖朱棣的两次权力更迭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历史图景。前者以"玄武门之变&quot...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10-30 永乐大帝:铁血与文治交织的盛世华章在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明成祖朱棣以藩王之身夺取帝位,开创了“永乐盛世”,其文治武功不仅重塑了大明王朝的格局,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明史》以...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10-29 靖难风云中的藩王抉择:站队、观望与政治博弈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挥师南下,这场持续四年的靖难之役不仅改写了明朝历史,更将二十余位藩王推向了权力博弈的漩涡。在朱棣与建文帝朱允炆的生死对决...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朱允炆下落 2025-10-29 永乐大帝的雄图:朱棣登基后的改革与扩张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以“靖难”之名攻破南京,推翻建文帝朱允炆,登上皇位,改元“永乐”。这位以武力夺取天下的帝王,并未沉溺于权力巩固,而是以惊人的魄力开启了一...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朱允炆下落 2025-10-24 永乐后宫血案:朱棣屠杀三千宫女的真相与权力逻辑1420年,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爆发了一场震惊朝野的后宫惨案。据朝鲜史书《李朝实录》记载,朱棣因宠妃权贤妃暴毙,牵连出所谓“谋逆”阴谋,竟下令将近三千名宫女凌迟处...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10-20 铁血丹心镇南疆:明初靖难功臣顾成的传奇人生在明初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顾成以独特的军事才能与政治智慧,成为跨越朱元璋、朱允炆、朱棣三朝的传奇人物。他既是朱元璋帐前“以勇选为亲兵”的猛将,又是朱棣靖难之役...
朱元璋多少岁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10-20 朱棣立朱高炽为太子的深层用意:宗法、权谋与未来的交织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立储问题上做出关键抉择:将肥胖臃肿、不善骑射的长子朱高炽立为皇太子,而非更符合其尚武气质的次子朱高煦。这一决策背后,交织着宗...
朱高炽在位多长时间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10-17 靖难烽烟中的生死迷局:建文帝逃亡路线与历史真相的考古解密公元1402年,南京城破的浓烟中,建文帝朱允炆的生死成为明朝最持久的政治谜题。朱棣以"清君侧"之名攻破应天府后,官方史书宣称...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朱允炆下落 2025-10-17 靖难烽烟后的权力阴影:建文帝生死谜局中的政治博弈与历史真相公元1402年,南京城破的浓烟中,建文帝朱允炆的生死成为明朝最持久的政治谜题。朱棣以"清君侧"之名攻破应天府后,官方史书宣称...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朱允炆下落 2025-10-17 夺位者的历史分野:李世民与朱棣口碑差异的深层逻辑在中国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与明成祖朱棣均以非正常手段登上帝位,但二者在后世评价中却呈现显著差异:李世民被奉为“千古一帝”,朱棣则长期背负“篡位者”的争议标签。这...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10-17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