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有哪些经历?为何他要效忠曹操呢?荀彧是三国谋臣,他一生为曹操出谋划策,是曹操得以统一北方的首席功臣,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
他举孝廉出身,一度任职守宫令,后来董卓废杀少帝,立汉献帝,以相国之位执政,把持朝堂,荀彧便弃官归乡。
他经历举族迁移,袁绍拉拢,最后选择了曹操。不求高官厚禄,心怀家国君民,一心为曹操谋划,在战略战术,选贤举能方面提出了很多非常重要的建议。
在很多的关键时刻,他提出的战略都直接影响了战局走向,他的眼光与谋略帮助了曹操避免了多次危机,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但是最后他因为反对曹操称魏王,被曹操故意留在了军中,在五十岁时因病而亡,但也有另一种说法,他是被迫服毒自尽。
无论是何种死因,荀彧,一代谋臣,为国为君,呕心沥血,最终却落得如此下场,很是让人唏嘘。
年少时,我们读三国,目中所见,是家国天下,是文争武斗。中年时,若再读三国,会发现除了王侯的角力,美女的命运,那个时候还有无数荀彧这样的谋士,赤胆忠心,勇者无畏。
荀彧的一生,是理想与现实之间,天之骄子的命运浮沉。从他的得意与失意中,也许正能体现现代人的中年困惑。
王佐之才遇明主
荀彧出身颍川荀氏,他的祖父荀淑是荀子的十二代孙,以品行高洁著称。荀淑育有八子,皆秉承了他的风范,当时有“荀氏八龙,慈明无双”的说法。
荀氏家族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当地显赫的文化名门,颇有名望,很得当地百姓的尊重。
荀彧年少时,他父亲为了避免宦官的迫害,让他娶了中常侍的女儿,也是因为荀彧的才名实在出众,才得以免于他人的非议。
当时有南阳的名士何颙,见到荀彧后,大赞他有“王佐之才”,认为他智能过人,是可以辅佐国君的治国之才。
后来26岁的荀彧被举孝廉,官至守宫令,掌管皇帝笔墨。但那时汉室衰微,董卓废杀太后与少帝刘辩,立了刘协为汉献帝,自己称相国把持朝政,荀彧便选择了弃官回乡。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荀彧遵循了祖辈的教诲,忠君爱国,为人正风朗月。所以他可以因为不满权臣把持朝政,便选择弃官归乡。
荀彧有强大的军事才能,他意识到家乡地理位置很危险,所以回乡之后他劝家乡的百姓,说颍川是“四平之地”,地势平坦,易攻难守,如果战火燃起,这里必定会受到侵扰,不能久留,尽早离开为妙。
但是故土难离,他说的事情也并没有发生,乡亲们都不愿意离开家乡,最后荀彧只能带着宗族避难。后来董卓派兵四处掳掠,颍州首当其冲,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当地的百姓多有伤亡。
荀彧的智谋让他看到了家乡未来会面临的危险,但是世上之事,不是人人都能有先见之明。世上之人,也并非都是能听取良言之人。
人不自救,孰能救之。人受到思维、习惯、认知的限制,会对事物有不同的看法,很多根深蒂固的想法并不会轻易改变。
所以我们更应该要有随机应变的思想和大胆取舍的魄力,可以随时调整自己,以应对纷繁复杂的世界。
荀彧携宗族迁到了冀州,那时冀州已为袁绍所得。
荀彧的朋友和弟弟都在袁绍手下做事,袁绍看中了他的才能,也想招至麾下,但是荀彧始终认为袁绍不是能成大事者,所以并没有选择为其出力。
初平二年,29岁的荀彧选择了投奔曹操。曹操初见到他,就非常地开心,大呼“吾之子房”,认为荀彧之于他,就好比张良之于刘邦,二人唱邪唱许,必能曳木成事。
曹操非常欣赏荀彧,任他为别部司马,询问他对董卓的看法。荀彧回答说,董卓大权在握,性格残忍,行事残暴,还曾放纵士兵烧杀抢掠,失去民心只是时间问题,不会有什么作为了。
果然,后来关东各州联合,讨董之势如野火燎原,董卓也终死于义子吕布戟下。
此后,荀彧居中持重十余年,一直跟在曹操身边,随其出征,为其谋划。
殚精竭虑未得志
荀彧在曹操统一北方的战略蓝图中,出力良多,他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在关键时候总是能提出不同于其他人的建议,提出的“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等,事后证明他的决定都是最正确的。
机智守城:
张邈、陈宫反曹操投吕布,他们跟守城的荀彧说吕布是来帮助曹操打仗的,要给吕布的军队粮草。
荀彧觉得不对,于是让守城的将领加强了防卫。这时有其他人纷纷投靠了吕布,荀彧赶紧派人通知夏侯惇,夏侯惇连夜赶来诛杀了不少谋反的人,才得以稳定军心,保全了兖州三城。
深根固本以制天下:
曹操想趁徐州群龙无首之际,出兵夺取徐州,然后再回过头消灭吕布。荀彧以为不妥,他建议先休养生息,屯兵屯粮,做好十足的准备,一鼓作气先击败吕布,然后再联合扬州,共同讨伐袁绍。
曹操听取了他的意见,休养生息。建安三年,亲自征讨吕布,水淹下邳。官渡之战中,又大败袁绍。此后,接连取得胜利,一度收复许多失地。
迎奉天子:
曹操击败黄巾军,荀彧建议他迎献帝,并迁都到许县,然后曹操被封为大将军、武平侯,荀彧也升为汉侍中,守尚书令。
后来曹操与袁绍战斗,双方的谋士衡量战局,都说曹操奉天子已经有之名,所以曹操在政治上已居于优势。
自此,形成了曹操奉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优势,并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选贤举能:
随着曹操奉汉献帝,他获得了董昭、钟繇等汉室旧臣,荀攸、郭嘉、杜袭等也纷纷从各处投到他的麾下。
曹操与荀彧,可谓良臣遇君,后来曹操还将安阳公主许给他的长子为妻子。
但是荀彧有谋国之才华,无识人慧眼。他还是低估了曹操的野心,他明确反对曹操称魏公。他说曹操应当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
曹操很是愤怒,认为荀彧不想再尽心辅佐他了。后来曹操兴兵南下,让荀彧同行,荀彧称病停在了寿春休息。
不久便因病而亡,但也有说是曹操派人送他一个空的食盒后,荀彧服毒自尽。
有人猜测,空的盒子里没有果子,是让他自采(裁)的意思。但另一种说法可能更可靠,那便是曹操舍不得荀彧,用空食盒警告他:汉室已空,已无汉禄,你为何不专心辅佐我?
不管真相如何,荀彧用死作出了最终的选择。他死后,曹操下令要厚葬,赐谥号“敬”,后来又追赠他为太尉。
冰清玉洁易水寒
曹植评价荀彧:如冰之清,如玉之洁,法而不威,和而不亵。
又说荀彧死后:机女投杼,农夫辍耕,轮给辄而不转,马悲鸣而倚衡。大家听说了他的死讯都无心工作,连马都在因悲伤而哀鸣。可见荀彧是何等地光风霁月,不同流俗。
荀彧品行高洁,自幼的教养与学识,让他无法做出背叛皇帝的事情,他宁可失去生命,也绝不妥协。
荀彧与曹操的矛盾,既是他们俩身份所处位置的矛盾,也是不同的人面对所处时代的不同抉择。
荀彧是一个古代的知识分子,“士大夫”有“道”,要忠君爱国,要遵守社会秩序,要承担起社会责任。
他在实现人生理想的路途上,遇到了曹操,曹操作为他的“领导”,赏识他的才能,给予他施展拳脚的机会,二人非常默契。
而千帆过尽后,大浪淘沙,曹操的屡战屡胜,让一个关键的问题浮出水面,那就是是否要名正言顺地逐鹿天下?
汉末朋党、外戚、宦官争权夺势,孙权历四世而坐领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刘备靠皇叔之名广纳贤才。
于曹操而言,他是太尉之子,善诗文,知兵法,有孤身刺董卓之勇,也有临危不乱之智,破黄巾,灭袁绍,诛吕布,败张鲁,既挟天子,必有取而代之之意。
于荀彧,从理性出发,他已经清醒地认识到汉室衰颓,已无可为,所以当时他选择了拥护曹操,从而实现重造天下的理想。
在这个过程中,他已然做出了功绩,实现了一些目标。但同时他与旧的汉王朝之间,还有着很多情感上的联系,封建纲常,如阴云笼罩在他的头上、心上,令他无法彻底解脱。
荀彧一定是认可曹操才会选择为他效力,而保国与安民,始终束缚着荀彧不能赞同曹操的决定,不知他在白马门下,思及汉室旧日的“白马之盟”,是何种心情?总之,左右为难间,也许死亡是一种解脱。
当年楚国城破,屈原选择投江以身殉国。越国战败,勾践卧薪尝胆卷土重来。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他们都用自己的一次又一次的选择走成了历史。
世上不如意事常八九,人生是一场漫长的负重前行。不管是历史还是现实,选择对于每个人都极其重要。
我们需要在每个人生岔路口作出选择,而且我们永远无法预测自己的选择会面临什么样的结果,能做的只有顺应内心,遵从真实。
人年轻时的选择往往可以冲动,可以任性,毕竟年轻就是无限的资本,可以用来试错,用来吸取经验教训。
而人到中年,一切的选择必须慎之又慎,工作中,可能会跟上级的想法冲突,可能会有与同事的争执龃龉;下了班,有父母有家庭有孩子,有无数琐事需要处理。
毕竟牵一发而动全身,是逃避还是勇敢面对,是据理力争还是顺势而为,是立见分晓还是徐徐图之?因为关系很多,所以更加纠结、困顿。
然而不管怎样选择,现如今的我们确实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不管是网上盛行的“躺平说”,还是“丧文化”,归根结底都是人们对压力的一种精神缓冲。
世上绝无一成不变之事,也绝无一帆风顺之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成年人清楚生活的艰难。所以更要因势利导,做真实的自己,要相信你走的每一步都是在书写你的人生,而所有的路都是要一步一步地走。
东汉末年,天下崩裂,群雄逐鹿。在这场持续数十年的权力博弈中,曹操以卓越的战略智慧与多维能力脱颖而出,最终奠定曹魏基业。其成功绝非偶然,而是军事、政治、人才、经济...
曹操怎么死的 2025-09-30 同样是被曹操包围,赵云为何能脱困而吕布不能?——从战场抉择到命运转折的深层解析公元208年长坂坡与公元198年下邳城,两场被曹操大军包围的战役,将赵云与吕布的命运推向截然不同的方向。前者单骑冲阵七进七出,成就“常胜将军”威名;后者率千余骑...
赵云 曹操怎么死的 2025-09-30 熬死劲敌却难圆统一梦:孙权为何未能终结三国乱世?公元252年,七十一岁的孙权病逝于建业,此时他的主要对手曹操、刘备、诸葛亮均已离世,曹魏三代君主更迭,蜀汉政权也步入暮年。然而,这位坐拥江东五十余年、熬死诸多强...
曹操怎么死的 孙权 2025-09-29 乱世棋局中的英雄相惜:曹操为何看重投靠的刘备建安三年(198年),徐州城破之际,刘备带着残部投奔曹操。这场看似不对等的投靠,实则是东汉末年最耐人寻味的政治博弈。曹操以“豫州牧”高位相待,甚至说出“天下英雄...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29 从许都到邺城:曹操权力布局的双重转向东汉末年,曹操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将汉献帝从洛阳迎至许都,开启了曹魏政权的基础。然而,公元204年攻破冀州后,曹操却将统治中心从许都迁至邺城,仅留汉献...
曹操怎么死的 启 2025-09-29 荀霬:三国乱世中的权力纽带与命运浮沉在汉末三国群雄逐鹿的舞台上,荀霬以独特的身份成为历史长河中的特殊注脚。作为东汉尚书令荀彧之孙、魏武帝曹操之外孙、司马懿之婿,这位生于颍川颍阴的士族子弟,其人生轨...
曹操怎么死的 荀彧 2025-09-28 七女共嫁一人:曹操的权力棋局与人性博弈东汉末年,朝堂如棋局,诸侯如棋子。曹操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之策掌控中枢,却将七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尽数嫁予傀儡皇帝汉献帝刘协。这一违背常理的决策,既是政治权谋的巅峰...
曹操怎么死的 刘协 2025-09-28 曹操处决吕布:先缢后斩背后的政治博弈与权力逻辑东汉末年,下邳城破之日,吕布被生擒后遭遇了史无前例的酷刑——先被缢杀,再遭枭首示众。这一流程远超常规斩首的刑罚规格,其背后既包含曹操对吕布的私人仇恨,更折射出汉...
曹操怎么死的 吕布 2025-09-28 许昌与洛阳:曹操定都抉择背后的战略密码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关键节点,毅然放弃东汉旧都洛阳,将汉献帝迁至许昌。这一决策并非偶然,而是曹操基于政治、军事、经济与地理等多重...
曹操怎么死的 2025-09-28 马超归蜀后的郁郁之困:英雄末路的政治困局在三国乱世中,马超曾以西凉猛将之姿令曹操割须弃袍,却在归降刘备后陷入“常怀危惧”的困局。这位曾威震关中的“神威天将军”,最终在蜀汉政权中郁郁而终,其命运转折折射...
马超 曹操怎么死的 2025-09-28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