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历史资料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古代打仗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古人为什么常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真斩了会有什么后果?
历史上记载了许多使者出使的记录,比较出名的如晏婴出使楚国,苏武出使匈奴,张骞出使西域等。
《晏子春秋》中记载道晏子将使楚的故事。楚王闻之,谓左右曰:“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大意是楚王听说晏子要出使楚国,想要派人来羞辱晏子。
下属对楚王说,在聚会之时,只需要将犯盗窃罪的楚国人带上来审问他,以此来羞辱晏子。晏子作为使者刚来到齐国,齐国的臣子对晏子说想要进入齐国的国都,得从城门旁边的的狗洞进去。
因为晏子的身高不足1米2,臣子们抓住晏子的缺点来讽刺他,讥讽他。晏子了解他们是要故意羞辱自己,便反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才从狗洞进去,出使到楚国难道要从狗洞进去吗?”臣子们被他说得哑口无言,只得让晏子从城门光明正大地走进去。
后来在聚会上,楚国臣子故意将犯了盗窃罪的楚国人带上来,向楚王请示,晏子了解他们是故意地在自己面前演的这一出戏,目的就是想羞辱自己,于是晏子义正严词的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难道是根叶不同吗?其实不然。
此人偷盗,主要是因为水土不同。他在楚国没有犯偷窃罪,来到齐国就犯偷窃罪,只是因为齐国和楚国的水土不同罢了。
楚王听了这句话后,面露愧色,感慨道:“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晏子善于运用伶牙俐齿抓住别人语言中的漏洞,予以羞辱他的人一一回击,晏子这样做的目的既维护了齐国的尊严,也维护自己的尊严。
因为晏子是身为齐国的使者来到楚国,他不再单纯的是晏子这个人本身,而是肩负着国家的重任来到这个地方,他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齐国的脸面。
如果楚国的人羞辱他,他不予以反击的话,楚国其实是借晏子的脸来打齐国,国家与国家之间最擅长的就是通过使者间的唇枪舌剑来攻击敌国,侮辱对方。
在不发动战争的情况下,这种方式是最节约成本的。可以看出使者的一个特点是:能说会道,准确地抓住对手的漏洞予以打击,来维护国家的尊严。
而使者往往是最“安全的职业”因为即使两国处于战争之中,而使者的位置却是轻易不能撼动的,在面对使者时,需要有足够的好脾气,就算使者出言不逊也不能够下令斩杀使者,因为如果冲动的斩杀使者,很有可能会引发两国的战争。
随意斩杀来使,在国家之间看来是轻视的表现,很有可能因此而引发一场战争。
万历朝鲜战争史中,红着眼要“迁都北京”“坐镇宁波”的丰臣秀吉,明明在“议和”时被忽悠了一把,当场恼羞成怒,却也只是把明代使者杨方亨轰走。可见就算多么愤怒也只得忍气吞声,造成国家战争的情况是谁也承担不起的后果。
除非是国家实力足够强大,可以不用惧怕来使的国家斩杀来使。因为即使斩杀来使,国家也不敢轻易地发动战争。军事实力弱小的国家在面临军事实力强大的国家,只有忍气吞声的份儿。
当然,不斩来使的原因颇多,其中有历史原因,还有社会原因诸如此类的因素,主要是以下的几个方面。
1.主要是继承战争文化。我国的战争文化从西周时期就开始成型了,那时候对发动战争有着很多的讲究,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要站得住道义。
是要为道义而战,如果无缘无故的发动战争,是不得民心的,统治者不能随意的发动战争。
2.斩来使容易引起战争,而战争需要的成本极大,所以斩来使不划算。
历史上较出名的武王伐纣就是因为纣王“失道”,这样周武王就理直气壮地联合周边诸侯讨伐纣王。而周朝也制定了一套完善的人伦礼仪秩序周礼,其中也包括了战争规范。
这其中的因素有很多,例如随意发动战争会劳民伤财,需要大量的兵力来充军,而男人来当兵后大多数的家庭里又会失去主心骨。国家缺少劳动人口,经济得不到发展,国家的国库也会空虚。
所以战争是不能轻易发动的,因为发动一场战争所需要的成本和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了,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足够的军事实力和经济能力,那么战阵对于国家来说只会是消耗。
3.为了展现大国风范,就不能斩来使。身为国家的代表远道而来来另一国家,其潜在的含义是为了促进两国间的交流和发展而来,来使作为一个沟通交流的桥梁本身是没有攻击性的,俗话说的好“远方的来者都是客”来使身为客人出使到邻国,国家也应该拿出大国风范,尽地主之谊。
如果这个时候杀掉一个手无寸铁的使者,不是仁义之举,乃会被天下人所不齿。还有一个方面用作疑兵之计。使者的作用也有刺探军情的意味,经常会将计就计放出一些真真假假的消息让使者上当,最著名的大概就是赤壁之战时的“蒋干盗书”。
来使的身份真是既安全又危险,虽然有种种因素能保护来使的安全,但是还是有个别的例子虽然不能斩杀来使以解心头之恨,可是可以将来使扣留下来。
明面上是扣留来使,但其实是给来使的国家一个下马威,历史上著名的苏武牧羊,就是匈奴人将汉王朝的苏武扣留下来,并且给苏武一群羊,等什么时候羊下崽了,再将苏武放回去。
但是这群狡猾的匈奴人给苏武的是一群公羊。苏武就这样被扣押下来,度过一年又一年。
直到苏武的头发白了,才终于迎来了回大汉王朝的那一日。所以并不是每一个来使都能那么幸运,可以回到家乡的故土。
古代的战争是一场充满智慧的较量,是一场持久的拉锯战。身为大军的将领,带领一支大军打仗,更是要沉得住气。古人为什么常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也是体现在军事活动中一种艺术的智慧。
公元前138年,长安城门外,张骞手持汉节,率领百人使团向西而行。这场跨越13年的远征,不仅改变了汉朝与西域的命运,更在人类文明史上刻下永恒的印记。张骞的西域之行...
张骞 2025-08-21 张骞凿空:千年丝路的起点与文明交融的密码公元前138年,27岁的汉中郎官张骞手持节杖,带领百余人使团从长安出发,穿越河西走廊时被匈奴扣押十年。这场看似失败的出使,却在历史长河中激荡出跨越千年的文明回响...
张骞 2025-07-10 绿洲孤影:西域三十六国消亡的历史褶皱西汉武帝时期,张骞凿空西域,在塔里木盆地周边揭开了“城郭诸国”的神秘面纱。这些被称为“西域三十六国”的绿洲城邦,依托雪山融水与商道枢纽,在汉匈角力中演绎着生存智...
张骞 2025-06-23 海上丝绸之路:从百越先民到汉武帝的千年开辟史在人类文明交流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诞生堪称一部跨越千年的海洋史诗。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上大动脉,其起源远早于张骞通西域的陆上丝路,更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岭南百越民族的...
张骞 2025-06-09 张骞出使西域:使命背后的战略意图与深远影响在波澜壮阔的西汉历史中,张骞出使西域堪称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伟大壮举不仅打通了汉朝与西域的通道,更为后世留下了诸多深远影响。而探究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有助于我们...
张骞 2025-04-29 张骞出使西域:引进的不仅是物产,更是文化的交融张骞,这位西汉时期的杰出外交家和探险家,以其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两度出使西域,不仅开拓了东西方交流的新纪元,更将西域的物产、文化引入中原,同时也将中原的文化...
张骞 2025-04-03 张骞: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与杰出外交家张骞,字子文,生于约公元前164年,卒于公元前114年,是西汉时期一位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和探险家。他以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宽广的胸怀和卓越的外交才能,在历史上留...
张骞 2025-01-18 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与杰出外交家:张骞张骞,字子文,生于约公元前164年,卒于公元前114年,是西汉时期一位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和探险家。他以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卓越的外交才能,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
张骞 2025-01-18 张骞开辟丝绸之路:汉武帝刘彻时期的壮举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位伟大的探险家和外交家——张骞。他在汉武帝刘彻时期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为中西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奠定了基础。 一、张骞的出使背景...
刘彻 张骞 2024-05-13 班超和张骞:两位伟大的西域使者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位伟大的探险家和外交家,他们分别是张骞和班超。他们都曾被派往西域,担任使者,开创了丝绸之路,对中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他们的出...
班超 张骞 2024-05-13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