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完我(1593—1665年),字公甫,辽阳(今辽宁辽阳市)人,清朝初期大臣。
后金天命年间,投靠努尔哈赤,隶汉军正红旗。久预机务,遇事敢言。历任内弘文院大学士、议政大臣兼太子太傅。康熙四年(1665年)四月卒,谥号文毅。雍正年间,入祀贤良祠。
早年军功
宁完我。是明末辽阳的边民,清太祖天命年间,宁完我投奔了后金。初期为颖亲王萨哈廉做事,隶属于汉军正红旗。
天聪三年(1629年),清太宗皇太极听说宁完我精通文史,将他召入宫中,入值文馆。宁完我进入宫廷之后,推荐了很多有才华的人进入宫内,鲍承先就是其中的一员。不久,宁完我就被授为参将。
天聪四年(1630年),清军攻克了永平,后金命宁完我与满达海一起到永平宣谕安抚民众。接着又跟从清军攻克了大凌河并招抚察哈尔,因功被授为世职备御。
完善官制
天聪五年(1631年)七月,后金设置六部,下令儒臣之中有赐号“榜式”的仍然保留旧称,其余的改称“笔帖式”。宁完我遇事敢言,曾经上疏请求定官制,分服色。十二月,宁完我上疏:“自古以来国家设官定职,并非是帝王喜好铺张。实在是怕处理国事的时候乱了纲纪,故而设置六部分别进行管理;又害怕六部处事的时候发生偏私,所以设置六科进行监察;还要启发帝王的心智,所以设置馆臣;又怕底下的事情被蒙蔽,故而设置通政一职。这些事要同时办理,缺一不可。此外还要设置言官,纠正帝王官员的过失。
这是此古以来帝王明目达聪的秘诀所在。就像明朝纲纪败坏,并不是因为最初的制度不合适,而是他们的君主是非不分啊。如今我们的‘笔帖式’,在明朝称之为‘书房’,朝廷怎么能仅设置书房呢,那里官员和读书人杂居而处,名分等级也没有规定下来。朝廷如果不设置通政一职,那么下情就会拥塞,那怎么能做到励精图治,如果制定了服制,区别满、汉官员。汉官不通满语,大多因此而受到满官的怠慢,导致他们的积极性受挫,这样怎么能招来远方的贤德之人呢,所以臣才主张设置朝廷官员的服色。”宁完我的上疏递进之后,皇太极认为非常正确,命朝廷将他建议的内容依次施行。
天聪六年(1632年)正月,宁完我上疏说:“去年自从在大凌河班师而归之后,大汗就想要今年向明朝大举进兵,大汗对我至诚恳切,推心置腹,就如家人父子一般。臣敢不殚精竭虑,全都使用出心智吗。臣听说千里而战,虽胜亦败。近年以来将士贪墨堕落的习气,大体是始于先帝太祖之时,现在应该矫正这一习气。如果大军分军驻防,那就万难调停了,即使是诸葛亮再生,也无能为力。况且现在明军虎视眈眈,就怕背信弃义的祖大寿,率领宁、锦疲败的军队,在百里之外等待时机,这不是杞人忧天,而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啊。”
同年三月,皇太极决定率军讨伐察哈尔,而宁完我以为大凌河的降兵想要逃跑,应该先图山海关,回军的时候攻克锦州,于是上疏进谏。四月,后金军向西越过大兴安岭,逼近都勒河,侦察到林丹汗将要向西逃走。
宁完我与同值文馆的范文程、马国柱一起上疏重申以前的建议:“大军已度过大兴安岭,察哈尔望风而走,大汗的威名已经远扬到异地。现在我们应该暂时停止西征,转而向南攻打明朝。如果大汗怜惜士卒劳苦,不能长驱直入,仅仅携带截获的奴隶、女人和金银而归。那么大事去矣!昔者辽左之误,诿诸先帝;永平之失,诿诸二贝勒。今更将谁诿,信盖天下,然后能服天下。臣等为上筹之,以为当令从军蒙古,每人择头人三二辈,挟从者十馀人,从上南入,馀悉遣还部。
然后严我法度,昭告有众,师行所经,戒杀戒掠,务种德树仁,宏我后来之路。今此出师,诸军士卖牛买马,典衣置装,离家益远,见财而不取,军心怠矣,取则又蹈覆辙。上岂不曰‘我厉禁取财,其孰敢违’,上耳目所及,或不敢犯;耳目所不及,孰能保者,无问蒙古部长,及诸贝勒,稍稍扰民,怨归於上,此上所当深思者也。与其以长驱疲惫之兵入宣、大,孰若留精锐有馀之力取山海。臣等明知失上旨,但既见及此,不容箝口也。”
是时上已决用兵於宣、大,五月,上驻归化城,召宁完我等计事。宁完我等疏论机宜,语详文程传。翌日,上谕蒙古诸部及诸贝勒申军律,盖采宁完我等前疏所陈也。
天聪七年(1633年)正月,宁完我疏言:“近日朝鲜交益疏,南朝和未定,沈城不可以常都,兵事不可以久缓,机会不可以再失。汉高祖屡败,何为而帝,项羽横行天下,何为而亡,袁绍拥河北之众,何为而败,昭烈屡遘困难,何为而终霸,无他,能用谋不能用谋,能乘机不能乘机而已。夫天下大器也,可以智取,不可以力争。臣请以棋喻,能者战守攻取,素熟於胸中,百局而百不负。至於取天下,是何等事,而可以草草侥幸耶,自古君臣相需,先帝时,达拉哈辖五大臣,知有上不知有人,知有国不知有家,故先帝以数十人起,克成大业。上今环观国中,如五大臣者有几人耶,每侍上治事,不闻谏诤,但有唯阿;惟务苟且,不肯任劳怨。於国何利,於上何益,钓饵激劝,振刷转移,臣望上於旦暮间也。古人有言:‘骐骥之局促,不如驽马之安步;孟贲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虽有尧、舜之智,吟而不言,不如喑哑之指挥。’此言贵能行之。臣谨昧死上言,惟上裁择。”
在清朝康乾盛世的政治舞台上,张廷玉与康熙帝的君臣关系堪称典范。作为康熙朝至乾隆朝的三朝元老,张廷玉以卓越的才能与忠诚的品格,成为康熙帝治国理政的重要助手,其政治...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康熙的儿子们 2025-08-19 鳌拜有多厉害:从战场猛将到权臣风云的传奇人生在清朝初期的历史长河中,鳌拜无疑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以勇猛无畏的军事才能闻名于世,又因专擅朝政引发争议,最终成为康熙帝亲政初期的重要政治对手。这位镶黄旗...
康熙的儿子们 鳌拜 2025-08-18 孝诚仁皇后的母亲:隐于历史深处的家族纽带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1654年2月3日—1674年6月6日)作为康熙帝的第一任皇后,其一生与清朝皇室命运紧密交织。然而,在史料对这位“大清最年轻皇后”的记载中,...
康熙的儿子们 孝诚仁皇后 2025-08-15 胤礽被废:权力漩涡中的悲剧储君在中国封建王朝的漫长历史中,皇位继承始终是牵动朝局的核心命题。康熙朝太子胤礽的两度被废,不仅改写了清朝政治格局,更成为透视皇权制度深层矛盾的典型案例。这位从襁褓...
康熙的儿子们 胤礽 2025-08-11 八旗每一旗有多少兵马?深度解析清代八旗兵力配置清代八旗制度作为满族统治的核心军事与社会组织,其兵力配置直接关系到王朝的兴衰存亡。从努尔哈赤初创四旗到皇太极扩展为二十四旗,八旗的兵力规模与组织结构始终处于动态...
努尔哈赤几个儿子 皇太极的皇后 2025-08-07 遏必隆是忠臣吗?——从历史轨迹与政治抉择中探寻答案在清朝康熙朝的权力棋局中,遏必隆的名字始终与争议相伴。这位出身钮祜禄氏的勋臣之后,既是康熙帝四大辅政大臣之一,又因依附鳌拜而遭弹劾下狱;他既是战场上的巴图鲁(勇...
康熙的儿子们 鳌拜 2025-08-07 熊赐履籍贯考辨:从湖广孝感到江西南昌的学术溯源在清代学术史上,熊赐履(1635-1709)作为康熙朝理学名臣的代表人物,其籍贯问题长期存在争议。这位历经顺治、康熙两朝的翰林院学士、东阁大学士,既被记载为“湖...
顺治为什么出家 康熙的儿子们 2025-08-05 图海与吴六一: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的双重镜像在历史剧《康熙王朝》的荧幕叙事中,图海与吴六一两位角色因演员郝铁男的“一人分饰”引发了观众长达二十余年的误解。这种戏剧化的角色安排背后,实则折射出历史真实与文学...
康熙的儿子们 图海 2025-08-05 康熙大婚:12岁少年的帝王婚典与权力密码在中国历代帝王中,康熙帝的婚姻堪称特殊——他以12岁之龄举行大婚,不仅创下清代帝王最早结婚纪录,更以57年半的婚姻生活成为清帝中婚龄最长者。这场看似“早婚”的政...
康熙的儿子们 2025-08-04 朱国治:历史褶皱中的善恶双面镜在历史的长河中,朱国治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他既是清朝官场中臭名昭著的酷吏,又在三藩之乱中以死殉国,被康熙帝追封为忠臣。这种矛盾的评价,让朱国治成为解读清代政治...
康熙的儿子们 朱国治 2025-08-01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