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带来司马昭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看一看。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一句流传甚广的成语,意思是:司马昭的野心已经非常明显了。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成语其实是出自魏武帝曹操的曾孙,也就是魏国的第四位皇帝曹髦之口。
司马昭是权臣司马懿的第二个儿子,自从曹氏家族的曹爽被司马懿诛杀后,他就成为了朝廷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正元元年(254年),司马昭的哥哥司马师将皇帝曹芳废掉,改立年仅十三岁的曹髦为帝。曹髦尚且年幼,国家大事都只能听司马师和司马昭两兄弟的。
在哥哥司马师去世后,司马昭更是以大将军的名义独揽朝政,将曹氏皇族踩在了脚下。眼见司马昭的权势一天比一天大,朝廷中有很多大臣都站在了司马家族这一边。他们不断向魏帝曹髦上书,鼓吹司马昭的功德。魏帝曹髦无奈,只好在甘露三年(258年)下诏,加封司马昭为晋公,以示表彰。
但是,司马昭坚持不受,前前后后总共推辞了九次,此事这才作罢。到了甘露五年(260年),大臣们对加封司马昭为晋公一事更加迫切。曹髦虽然气的七窍生烟,但还是按群臣的要求下达了圣旨。司马昭自认为一切尽在掌握之中,根本不看重晋公的虚名。他再一次表示推辞,表示自己绝无贪恋权位之心。
司马昭的惺惺作态彻底惹怒了曹髦,当时,他年仅十九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与那些韬光养晦的帝王不同,年轻气盛的曹髦一心想要斩杀司马昭,以此来巩固自己的皇权。一天夜里,他将尚书王经、召侍中王沈和散骑常侍王业等人唤到宫廷之中,然后,怒气冲冲地说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再这样下去的话,朕就要被司马昭废掉了。今天,朕打算和你们一起斩杀司马昭!”
王经一直都是曹髦的支持者,他听了此话后大吃一惊,赶忙劝阻道:“春秋时期,鲁国的国君鲁昭公不满季氏的跋扈,愤而讨伐季氏。结果呢?失败之后,昭公先逃到齐国,又逃到晋国,遭到了天下人的耻笑。陛下虽然对司马昭很是不满,但他在陛下即位前就已权倾朝野,现在更是难以撼动。陛下您好好想想,真的有实力灭掉司马昭吗?倘若意气用事的话,这不是想要治好疾病却反而让病情更加严重了。”
十九岁的曹髦做事根本不考虑后果,他对王经的话置若罔闻,满不在乎地说道:“就这样做又如何?死就死了,何况又不一定会死呢。”说完之后,他直接入宫禀告太后去了,只留下在原地呆若木鸡的王经、王沈、王业三人。但是,王沈和王业早就和司马昭勾结在了一起,曹髦走后,两人准备把这件事报告给司马昭,并打算拉着王经一块去。可是,王经对王沈二人的行为嗤之以鼻,不肯和他们一起告密。
情况紧急,王沈和王业顾不上理会王经,赶忙面见司马昭说明了此事。司马昭听了之后,马上命护军贾充率人前去阻挡。贾充刚刚走出大门,就碰上了杀气腾腾的曹髦。曹髦手持宝剑,喝令卫士们让开,否则自己就要大开杀戒。曹髦虽然是个傀儡,但毕竟是名义上的皇帝。贾充手下的卫士担心伤到皇帝,于是一步步地往后退去。
太子舍人成济是司马昭的心腹,也是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莽夫。他见曹髦离司马昭的府上越来越近,急忙向贾充问道:“情况危急,该如何是好?”贾充大声说道:“司马公养你们这么多年了,正是想让你们在今天挺身而出。事已至此,还有什么可问的!”贾充本想让成济挡住曹髦,不料,有勇无谋的成济竟然直接刺死了曹髦。曹髦死后,司马昭吓得面如死灰。
众所周知,成济是他的部下,成济弑君,那跟他自己弑君没什么两样。尽管,司马昭是实际上的最高领导者,但这弑君之名,他是万万承担不了的。此事一旦处理不好,那么,天下将会大乱,将会有无数的人讨伐司马昭。司马昭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他将心腹陈泰请到一个僻静的地方,然后诚恳地询问道:“现在,我应该怎么办呢?”陈泰说道:“只有杀了贾充,以此来向天下的人谢罪。”
贾充追随司马昭多年,司马昭不忍心杀他,于是,又问陈泰道:“先生,能不能再想一个退一步的方法?”陈泰摇了摇头,说道:“只能更进一步,无法再退一步了。”司马昭思前想后,还是不忍心杀贾充。最后,他将所有的过错都归到了成济身上。成济自知难逃一死,于是,跑到屋顶,对着司马昭大骂不止。司马昭的卫士向屋顶上射箭,成济躲无可躲,就这样被活活射死了。
司马昭想要稳定局势,于是,向郭太后解释,称自己是担心太后的安全,这才动用护卫阻止曹髦的。而且,成济的行为与自己无关。郭太后手无实权,只得任凭司马昭把黑的说成白的。为了平息民众的愤怒,司马昭还剥夺了曹髦的皇帝封号,不再称其为皇帝,而是称为“高贵乡公”。这样一来,死的就不是皇帝了,而是高贵乡公。但是,司马昭的伎俩只能骗骗自己,却骗不了天下的百姓。
埋葬曹髦的时候,过往的百姓都聚在一起,看着曹髦的尸体,悲痛地说道:“这就是前些日子被杀的天子啊。”说完之后,大家不忍再看,纷纷捂着脸哭泣不止。安葬了曹髦之后,司马昭不敢自立为帝。他继续奉曹氏为正统,改立年仅十四岁的曹奂为帝。与曹髦相比,曹奂更加像是一个傀儡了。当时,朝廷中的大臣们唯司马昭马首是瞻,很少有人听曹奂的命令。
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在病痛之中离开了人世。其子司马炎在处理好父亲的后事后,马上逼曹奂禅让,自己登基称帝,即为晋武帝。曹奂让位后,晋武帝封他为陈留王,并让他前往封地安度余生。太安元年(302年),曹奂在封地去世,享年五十八岁。
参考资料:
【《晋书》、《三国志·三少帝纪》注引《汉晋春秋》】
东汉末年,天下崩裂,群雄逐鹿。在这场持续数十年的权力博弈中,曹操以卓越的战略智慧与多维能力脱颖而出,最终奠定曹魏基业。其成功绝非偶然,而是军事、政治、人才、经济...
曹操怎么死的 2025-09-30 同样是被曹操包围,赵云为何能脱困而吕布不能?——从战场抉择到命运转折的深层解析公元208年长坂坡与公元198年下邳城,两场被曹操大军包围的战役,将赵云与吕布的命运推向截然不同的方向。前者单骑冲阵七进七出,成就“常胜将军”威名;后者率千余骑...
赵云 曹操怎么死的 2025-09-30 熬死劲敌却难圆统一梦:孙权为何未能终结三国乱世?公元252年,七十一岁的孙权病逝于建业,此时他的主要对手曹操、刘备、诸葛亮均已离世,曹魏三代君主更迭,蜀汉政权也步入暮年。然而,这位坐拥江东五十余年、熬死诸多强...
曹操怎么死的 孙权 2025-09-29 乱世棋局中的英雄相惜:曹操为何看重投靠的刘备建安三年(198年),徐州城破之际,刘备带着残部投奔曹操。这场看似不对等的投靠,实则是东汉末年最耐人寻味的政治博弈。曹操以“豫州牧”高位相待,甚至说出“天下英雄...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29 从许都到邺城:曹操权力布局的双重转向东汉末年,曹操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将汉献帝从洛阳迎至许都,开启了曹魏政权的基础。然而,公元204年攻破冀州后,曹操却将统治中心从许都迁至邺城,仅留汉献...
曹操怎么死的 启 2025-09-29 荀霬:三国乱世中的权力纽带与命运浮沉在汉末三国群雄逐鹿的舞台上,荀霬以独特的身份成为历史长河中的特殊注脚。作为东汉尚书令荀彧之孙、魏武帝曹操之外孙、司马懿之婿,这位生于颍川颍阴的士族子弟,其人生轨...
曹操怎么死的 荀彧 2025-09-28 司马昭之女:权力漩涡中的命运浮沉司马昭(211年—265年)作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奠基人之一,其家族在魏晋交替的权力场中占据核心地位。这位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闻名的政治家,一生共...
司马昭 2025-09-28 七女共嫁一人:曹操的权力棋局与人性博弈东汉末年,朝堂如棋局,诸侯如棋子。曹操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之策掌控中枢,却将七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尽数嫁予傀儡皇帝汉献帝刘协。这一违背常理的决策,既是政治权谋的巅峰...
曹操怎么死的 刘协 2025-09-28 曹操处决吕布:先缢后斩背后的政治博弈与权力逻辑东汉末年,下邳城破之日,吕布被生擒后遭遇了史无前例的酷刑——先被缢杀,再遭枭首示众。这一流程远超常规斩首的刑罚规格,其背后既包含曹操对吕布的私人仇恨,更折射出汉...
曹操怎么死的 吕布 2025-09-28 许昌与洛阳:曹操定都抉择背后的战略密码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关键节点,毅然放弃东汉旧都洛阳,将汉献帝迁至许昌。这一决策并非偶然,而是曹操基于政治、军事、经济与地理等多重...
曹操怎么死的 2025-09-28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