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为人爽朗大方,他虽然一生都在远游,但有着远大的理想,绝不甘心只做一个诗人,他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提到想要“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李白曾两次来到长安。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一
开元十八年(730年),李白经过了几年漫游之后,来到长安,求取功名。
在唐朝,一个没有资历的读书人想要从仕做官,“干谒”几乎是必经的途径,李白也不能例外。但李白是与众不同的,他不会只是简单走走哪个权贵的门路,然后去和许许多多的读书人竞争一个科举出身的名额,然后从八九品的小官做起,慢慢谋求升迁。他想的是得到一个大官甚至是皇帝的青睐,然后平步青云,直接进入政治中心。
所以李白来到长安后,通过光禄卿许辅乾的介绍,去拜访右丞相张说。张说是最喜欢推贤进士的,李白满以为会得到他的推荐。谁知这时张说正在生病,就让他的二儿子接待李白。这位二公子和父亲不一样,是个嫉贤妒能之人,他根本没有提引这个年轻诗人的想法。

二
李白从初夏等到深秋,再也没能见到这位公子。他终于明白了,拥有满腹才华,也不一定就能得到别人的重视;求官,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即使是在圣主治下的盛明时代,朝廷也不一定会重视人才。他不禁满腹怅然,写下了那组著名的《行路难》,其中的这一首,尤能表现他此时的心情: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人非常忧愤,他感到自己的出仕之路就像是黄河冰塞、太行雪满一样艰难;但他又是自信的,开朗乐观的,虽然黯然离开长安,他依然在等一个可以“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机会。
这一等就是十几年。天宝元年(742年)八月,唐玄宗让天下道门的杰出人士汇集京师,已经42岁的李白在朋友元丹丘的推荐下终于接到了朝廷召他入京的诏书。得到这个消息,李白欣喜如狂,他像一个小孩子一样手舞足蹈,在《南陵留别儿童》里写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三
李白很快就来到了京城。我们知道,第二次进入长安,李白也没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过,这次在长安,他还是大大的风光了一把。
据孟棨的《本事诗》记载,李白来到长安,住在旅馆,时任秘书少监的老诗人贺知章亲自去拜访他。贺知章被他飘逸的神采所折服,读了他的《蜀道难》后,更是赞叹不已,说:“这真是一个从天上贬谪下来的仙人啊!”从此,“谪仙”这个称号不胫而走,李白也就被人们称作“谪仙”、“诗仙”。贺知章解下腰间的金龟,换酒畅饮。此后,二人几乎天天在一起饮酒,李白名声大振。
在贺知章和道士吴筠的大力推荐下,李白终于得到了玄宗的接见,被任命为翰林学士,让他“随时待诏”,以便为皇上“佐佑王化,润色鸿业”。一时间,他几乎成了朝廷的新贵,民间的“醉写吓蛮书”等传说虽当不得真,但他曾经受到皇帝的重视却是事实。我们从他的诗句“激赏摇天笔,承恩赐御衣”(《温泉侍从归逢故人》),可以看出他当时的声望和际遇。《新唐书》里也记载:“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
但唐玄宗只是把李白当成一个宫廷诗人,为太平盛世作些诗文点缀,既可以为朝廷装点门面,又可以陪皇上歌舞饮宴。所以他的翰林学士只是虚职,他也只是一个摆设。
虽然得到了皇帝的尊宠,但李白没有失去诗人的本色,也没有改变豪放不羁的性格,当然,更没有懂得官场的险恶。他依旧轻财好义,依旧飞扬狂放,他天天和文友们出入茶楼酒肆,纵酒吟诗。就像杜甫在《饮中八仙歌》所写的那样:“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四
《旧唐书》记载,李白常常在酒馆里喝得大醉,有一次,玄宗举行歌舞,作好了曲子,找李白填词时,他早已醉得不省人事。宦官们把他拉回宫里,用冷水泼在脸上,他才醒了过来。皇上让他写诗,他拿过笔来,立刻就写成了十余章歌词,皇上十分高兴。
虽然这样的记载说明李白只是被皇帝当成了一个弄臣来取乐,但他的才华还是得到了突出的表现。著名的《清平调》三首就是他的醉后之作。据说在一个牡丹盛开的日子,唐玄宗和杨贵妃在赏花听曲,李龟年带领一众乐伎,准备演唱《清平乐》。玄宗说:“赏名花,对妃子,怎么能唱旧词?”于是命人去找李白。李白正醉卧酒家,被带到皇宫后,朦胧着醉眼一挥而就。皇上就让歌伎们唱起新曲: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杆。
这三首诗既赞美了牡丹花,也赞美了杨贵妃。杨贵妃非常喜欢,常常亲自演唱,玄宗也对李白的才华赞叹不已。

五
但是,也正是这三首诗,给了高力士诬陷李白的口实。原来,一向蔑视权贵的李白早就得罪了高力士。《旧唐书》说李白:“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由是斥去。”《新唐书》说得更详细:“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之。”
高力士得到了这个机会,就对贵妃说,李白的诗里,“云雨巫山”是说欢情不长,把贵妃比作赵飞燕,是讽刺她轻佻误国,他这样写,是不把贵妃放在眼里。
杨贵妃信了高力士的话,对李白心生忌恨,在宠妃的谗谤下,奸佞的排挤下,唐玄宗渐渐地疏远了李白。
作一个弄臣,绝不是李白想要的。他对这样的皇帝,这样的朝廷慢慢地失望了,他明白自己的理想是不能够实现的,他又开始向往以前那种云游天下的自由生活了。于是,在写下“群沙秽明珠,众草凌孤芳,古来共叹息,流泪空沾裳”(《古风·燕臣昔恸哭》)的诗句之后,李白上书请求“还山”,玄宗自然“恩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赐金放还”。
天宝三年(744年),李白离开了长安。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仙”李白与“唐宋八大家”的“缺席”构成一个耐人寻味的文化命题。当我们将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八位散文巨匠的名单与李白并列审视时,会发现这一现...
李白 欧阳修 2025-09-24 唐代三李:诗坛星辉的浪漫交响在唐代文学的璀璨星空中,李白、李贺、李商隐三位诗人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学成就,被后世并称为“唐代三李”。这一称号不仅是对他们诗歌造诣的高度概括,更折射出唐代由盛...
李白 李商隐 2025-09-24 李白与杜甫:盛唐诗坛的双子星辉在中国文学史上,李白与杜甫如同两颗交相辉映的巨星,共同照亮了盛唐诗歌的天空。他们以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与人生轨迹,构建了中华文化中“诗仙”与“诗圣”的永恒图腾。一...
李白 杜甫 2025-09-19 鲍照:李白诗歌精神与艺术血脉的源头在中国诗歌史上,唐代诗人李白以“诗仙”之名傲立巅峰,其豪放飘逸的诗风、天马行空的想象,成为后世难以逾越的高峰。然而,若追溯其艺术血脉的源头,南朝宋诗人鲍照的身影...
李白 2025-09-18 诗仙的笔墨:李白诗歌数量与创作传奇的考证在盛唐的月光下,李白以诗为剑,劈开了中国文学史的苍穹。这位自称"谪仙人"的诗人,一生游历四方、纵酒狂歌,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诗...
李白 2025-09-17 李贺:中唐诗坛的“鬼才”之光李贺(790—816),字长吉,世称“李昌谷”“诗鬼”,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这位仅存世27年的诗人,以其瑰丽奇谲的诗风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
李白 李商隐 2025-09-16 高适与李白:盛唐天空下的双星轨迹盛唐气象如一幅壮阔的画卷,既需要李白的豪放笔触泼墨云山,也需要高适的稳健线条勾勒边塞。两位年龄仅相差三岁的诗人,以截然不同的生命轨迹,在历史的星空中划出交相辉映...
李白 2025-09-10 打油诗人张打油:诗坛的幽默先驱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璀璨星河中,李白、杜甫、王维等巨匠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邃的意境,铸就了唐诗的辉煌。然而,在这片星光熠熠的天空下,还有一位独特的诗人——张打油,他以...
李白 杜甫 2025-09-01 翰林同侪与诗酒风流:韩翃与李白的文人交游考在盛唐文坛的星空中,韩翃与李白虽同为翰林待诏,却因人生轨迹的错位与时代洪流的裹挟,演绎出一段若即若离的文人交游史。通过梳理现存史料与诗文互证,可清晰勾勒出两人从...
李白 2025-09-01 诗仙遗韵:李白最出名的十首诗赏析盛唐气象孕育了中华诗坛最璀璨的星辰,李白以“谪仙人”之姿横空出世,其九百余首存诗如星河浩瀚,既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雄奇壮美,亦含“举杯邀明月”的孤寂浪漫。本文...
李白 2025-08-22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