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英雄悲凉的命运,马超由于他的性格,使他投奔刘备后变得默默无闻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马超是三国时期的名将,他在潼关之战中,打得曹操走投无路。为了逃命,曹操割须弃袍,狼狈不堪。面对骁勇的马超,曹操赞叹他不减吕布之勇,并且感叹道,马儿不死,吾无葬地矣。但是马超虽然军事能力出众,可由于年轻不通世故,中了曹操的离间之计。在战败后,他辗转投入刘备的麾下。从此马超在刘备手下变得默默无闻,直到死去也再没有显现出昔日的辉煌。这一切又是怎么回事呢?
一、曾经威震关陇的马超。
马超,字孟起,汉朝右扶风茂陵人,他的祖上是赫赫有名的伏波将军马援。马超其人年少时就以骁勇善战闻名,深得关陇一带的百姓的民心。在他的父亲马腾去许昌后,他独自留在西凉,统帅父亲留下的部属。马超还被汉朝封为偏将军,都亭侯。
在他的父亲因为反对曹操被屠戮后,马超联合韩遂起兵反抗曹操。他们组成的联军多达十万人,与曹操亲自率领的军队在潼关展开了激战。在《三国演义》中对这场战役有着精彩的描写。在书中,马超连续和曹操交手四次,都取得了胜利。曹操几次都险些丧命,多亏许褚拼死相救,才转危为安。
在潼关之战中,马超与曹操手下多员将领进行了单挑。包括曹操最骁勇的将领许褚在内,都被马超打得死的死,逃的逃。其中马超和许褚交手两百多合,让许褚裸身交手的章节,也成为书中对勇将单挑描写的精彩篇章。
对于马超的胜利,当时的人们也是脍炙人口。在诸葛亮写的《后出师表》中,就专门写道曹操虽然“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但是也“殆死潼关”。从此可见,马超的潼关之战对当时的影响。马超也因为这一战的表现,威名远播。
不过,老奸巨猾的曹操在军事上无法获胜的情况下,采纳了贾祤的计谋。他用离间计让马超和韩遂互相猜疑,打败了马超和韩遂的联军。从此,马超的人生也开始走上了下坡路。他在潼关之战失败后,在陇上重新起兵,夺取了陇上郡县。但是这只是昙花一现,不久马超就因为部下反叛,在陇上无法立足,只得离开了故乡。
马超在关陇一带失败后,先是投奔了汉中的张鲁。在张鲁那里,马超没有得到张鲁的信任,还被张鲁的部下疑忌。因此,马超又趁着率军救援刘璋的机会,投奔了刘备。当时刘备正在攻打成都,刘备在得到马超后十分高兴,说自己一定得到益州了。果然,刘璋一见马超投降了刘备,也马上开城投降了。
在刘备的手下,马超得到了刘备的器重。在刘备进位汉中王的时候,马超是推举的那些大臣中排名第一的。而且在封赏部下的时候,刘备对马超一视同仁,让他和关羽、张飞同列,并且将自己曾经担任过的左将军封给马超。
不过,与刘备尊重马超相对照的是,在历史上马超再也没有在战场上有过什么重要的表现。过去那位叱咤风云的名将,只是在汉中之战中露过几面,就无声无息了。让这样一位智勇双全的大将闲置,对于刘备是一种巨大的浪费。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结果呢?
二、让人难以放心的马超。
曹操在宛城之败后,总结张绣降而复叛的教训时说,自己的错误是因为没有扣押张绣的人质,从今以后,我不会再犯这种错误,也不会再因此失败了。这说明,在以孝治天下的汉朝,对宗族的重视程度。可是,马超却是一个异类,他根本就不受这种约束。
在潼关之战前,马超的父母宗族都在许昌。可是马超不理会家族的安危,执意起兵反抗曹操。这使得马超的家族数百口都被曹操全部杀光。这让马超背负了沉重的舆论压力。当马超自己独立做主,依然是一个独立的诸侯时,这种舆论只是对他人品的质疑。可是,当他走投无路的时候,这种舆论让他安身无地。
马超在投奔张鲁的时候,张鲁作为一个地方割据的势力,北有曹操,南有刘璋。因此张鲁想要拉拢马超,让他为自己效力。他封马超为都讲祭酒,这是张鲁的五斗米教的重要职位。而且张鲁还想将自己的女儿嫁给马超,这引起了张鲁手下的嫉妒。于是有人就向张鲁进谗言,说马超这个人连自己的亲族都不爱惜,怎么可能去爱惜他人。张鲁听后,就放弃了这个打算。这说明,马超的这种特立独行的性格,让他遭到了主公的疑忌。
在马超投奔刘备后,当然也让刘备放心不下。刘备出身草莽,他的手下汇聚了各个层次的人员。对于关羽、张飞、赵云和诸葛亮这样的有着相同经历、理想的人,他是十分信任的。可是,在他的手下,还有着一类人,让刘备不能不用,可又不能重用。这类人的代表就是马超和刘巴。
马超和刘巴这类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才能出众,又自高自傲,看不起刘备那些出身平民的手下。刘巴对于巴结他的张飞,根本爱答不理。诸葛亮劝说他的时候,刘巴还振振有词,说什么不跟兵卒交往。而马超则在回答张飞的质问时则说,我家世代公侯,怎识得村野匹夫。刘备对于刘巴是气得破口大骂,而他对于马超也不会有什么好印象。
刘备为了利用刘巴和马超的才能、资历和声望,不能不用他们。但是除此之外,刘备对他们也十分忌惮,知道他们对自己的态度,不敢放手重用他们。再加上马超的性格,天性凉薄,没有可制约他的办法。刘备只得将他当作蜀汉政权的一块金字招牌供奉起来。
三、让人无处安置的马超。
让刘备感到棘手的另一件事,就是如何使用马超的问题。马超的能力出众,又出身高贵。以他的地位和资历,在刘备阵营中排名第一。这样,在马超眼中,能够指挥他的人唯有刘备一人而已。刘备心中当然也知道这个情况,因此如何使用、安置马超就成为了一个让刘备费尽思量的问题。
刘备对于马超有两个安排,一个就是跟随自己,听从自己的直接指挥。这是因为按照《隆中对》的规划,刘备在夺取益州后,要亲自率领益州的兵力,北出秦川。这样,在关陇一带有着强大号召力的马超,就成为刘备手中的一张王牌。
在刘备称帝时,他封马超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这中间就包含了刘备的这种意图。刘备在给马超的策书中说道,因为马超在北方信义卓著,威武盖世,因此让他率领包括羌、氐少数民族在内的民众,夺取雍凉。因此,马超在投降刘备之后,一直被刘备留在身边,准备在发动北伐时大显身手。
刘备对马超的另一个安排则是让他到荆州,去配合关羽作战。刘备在攻下成都后,让马超督临沮。这个临沮在荆州境内,离江陵二百里,是一个军事要地。它四面环山,中有盆地,河流穿过其中。这个地方易守难攻,交通发达,物产丰富,还沟通荆州和蜀中的联系。关羽和曹军曾经在此进行过多次争夺。
让马超镇守临沮,也是刘备的一个高明的安排。像马超这样一个让人难以放心的将领,即便是刘备亲自指挥也有疑虑。如果刘备不发动北伐,马超成天无所事事,他的才能就浪费了。如果刘备发动北伐,马超一旦回归故土,刘备也难以保证他会在实力壮大后,依然对自己还忠心耿耿。
因此,将马超安排在荆州的临沮,就成为刘备的一个高明的安排。马超来到荆州,远离故土。他面对的敌人是和他有着不共戴天之仇的曹军。这样,刘备就不会再防备马超会有什么异心。马超在荆州作战,也会帮关羽分担压力,实际上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但是,镇守荆州的关羽并不这样认为。他在得知马超投降后,马上给诸葛亮去了一封信,询问马超的情况。诸葛亮自然知道关羽的心思,他回信说马超只不过是英布、彭越一流的人物,只能和张飞一样并驾齐驱,远远比不上关羽超逸绝伦。关羽十分高兴地把这封信让宾客传阅。这样一来,马超要么去荆州心甘情愿地当关羽的手下,要么就不去荆州。从历史上看,马超是选择了后者。
这样,马超就只能留在蜀中,始终跟随着刘备,等待北伐的机会。可是由于荆州之战的失败,《隆中对》遭到了破坏。刘备在登基后,决定对东吴发动进攻。马超至死也没有得到北伐的机会,只能在蜀中郁郁而终。
四、英年早逝的马超。
马超在去世的时候只有四十七岁,这对于一员叱咤风云的勇将来说,有点去世的过早了。这与马超所处的环境有关,身世的沉浮和压抑的心情,让马超的身体状况一直不佳,使得他英年早逝。
马超对于自己宗族的死,其实是耿耿于怀的。他之所以不顾曹操的要挟,起兵反抗曹操,这个原因与战国时的伍子胥是一样的。如果听从曹操的要挟,他和家族乖乖地听从曹操的摆布,连报仇的机会都不会有。但是这也使得马超背上了天性凉薄,不顾亲情的骂名。
马超在很多地方,都显露了自己对家族毁灭的悲伤。在张鲁那里的时候,马超在过年时,他的亲戚向他贺岁,马超却捶胸吐血,说阖家上百人都一天全部毙命,让咱们两个人有什么祝贺的呢?
在马超去世时,他向刘备上表,没有谈到其他的事情,只说自己的亲族被曹操杀死殆尽,只有马岱能够继承家业,请刘备予以照顾。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到,马超对于自己的家族还是关心的,可是由于世事变化,他也无可奈何。
马超在刘备那里,虽然刘备对待他很优待,但是这种客气并不是百分之百的信任。当时的很多人都看出了其中的奥秘。彭羕在受到刘备处罚后,就去找马超鼓动他谋反。马超将彭羕的话报告给了刘备,使得彭羕死于非命。可是,马超的这一举动,并不能让他获得刘备的放心,反而连上门的人都没有了。史书上说马超“羁旅归国,常怀畏惧”,这应该是马超当时的真实写照。
马超还怀着一种愿望,那就是参加刘备发起的北伐,打回自己的故乡。可是由于各种变故,这种愿望遥遥无期。直到刘备发起夷陵之战,马超的愿望更是化成了泡影。长期处于精神压抑的环境中,再加上壮志难酬,使得马超体弱多病,最终英年早逝。
结语:
马超的一生有着辉煌,也有着悲哀。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有着他的性格原因,也有着客观的原因。由于他不甘忍受曹操的欺压,不顾宗族的安危,使得他遭受了舆论的攻击。不爱亲族,天性凉薄的帽子,跟随了他一生。
在他投奔张鲁和刘备的过程中,这种舆论的影响处处显露出来。刘备虽然收留了马超,可是对他始终不敢绝对信任。他利用马超的名望、资历,把他当作蜀汉政权的金字招牌。可是刘备却不敢用他的过人的才干,放手让马超征战沙场。马超在这种环境中过得十分压抑,最终英年早逝,郁郁而终。
在中国文学与历史的交汇处,“火烧博望坡”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它既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初出茅庐的“第一功”,也是史书《三国志》中刘备军事才能的实证。这场发...
诸葛亮 刘备 2025-09-19 刘谌割妻首殉国:乱世忠烈背后的文化逻辑与人性挣扎公元263年冬,成都城破前夕,北地王刘谌手提妻子崔氏及三个儿子的人头,踉跄闯入昭烈庙。在刘备灵位前,他割下妻首、诛杀亲子后自刎,鲜血染红庙前石阶。这一惊世骇俗的...
刘备 2025-09-17 裴松之眼中的刘备:历史长河中的多维审视在浩如烟海的三国历史研究中,裴松之作为东晋至刘宋时期的著名史学家,以其为《三国志》所作的详尽注解而闻名于世。他的注解不仅丰富了《三国志》的内容,更以其独特的视角...
刘备 2025-09-15 赵范与赵云:一场因政治博弈与道德坚守而错位的“兄弟情”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荆州南部的桂阳郡成为刘备南征四郡的重要目标。时任桂阳太守的赵范,与刘备麾下名将赵云,因一场政治投降与道德坚守的碰撞,在史书与演义中留下了耐人...
赵云 刘备 2025-09-05 陶谦:乱世中刚直与局限交织的复杂人格在《三国演义》的叙事框架中,陶谦被塑造成一位忠厚仁爱的老者形象:他亲民爱民、性格朴实,面对曹操的攻势时无奈托付徐州于刘备,成为衬托刘备仁义的“绿叶”。然而,历史...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03 汉中之战:刘备与曹操的巅峰对决汉中之战(217年—219年)是汉末三国时期刘备集团与曹操集团为争夺战略要地汉中而爆发的关键战役。这场持续近两年的战争,不仅是双方军事力量的直接碰撞,更是蜀汉政...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02 血缘、利益与忠诚的博弈:刘备与糜芳关系的多维解构在三国乱世中,刘备与糜芳的关系堪称复杂政治生态的典型样本。作为刘备妻兄、创业元老,糜芳最终选择背叛蜀汉投降东吴,这一戏剧性转折背后,隐藏着权力结构、家族利益与个...
刘备 2025-09-01 诸葛亮八阵图之谜:黄承彦的“破阵”与三国权谋的深层博弈在《三国演义》的传奇叙事中,诸葛亮布下的八阵图堪称“以一敌万”的军事神话。当东吴名将陆逊率十万精兵追击刘备至夔门时,这座由巨石堆砌的神秘阵法瞬间将其困住,令其“...
诸葛亮 刘备 2025-08-19 公孙瓒为何“放手”赵云:乱世中的人才博弈与命运抉择汉末群雄割据之际,公孙瓒与刘备的同窗情谊,意外成为赵云人生转折的起点。这位身长八尺、姿颜雄伟的常山名将,从公孙瓒麾下转投刘备阵营的过程,绝非简单的“赠予”或“背...
赵云 刘备 2025-08-15 文聘为何未追随刘备:立场、性格与历史抉择的交织在东汉末年的群雄逐鹿中,刘备以“仁德”著称,广纳贤才,但荆州名将文聘却始终未入其麾下,反而成为曹魏的得力战将。这一历史现象的背后,是立场对立、性格差异与时代洪流...
刘备 2025-08-13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