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明末清初政治、军事人物。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探寻。
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十一月,清平西王吴三桂正式起兵反清。
吴三桂的反清意志其实不是那么坚决,当时的吴三桂已经61岁了,没有太多争雄好胜之心,早前跟康熙之间的博弈,也仅仅只是想世镇云南。
所以,吴三桂是被康熙给逼反的。
吴三桂起兵反清虽然是被逼的,但也不是没有机会,优势也是有的,最主要的就是军队战斗力对比上,吴三桂麾下的军队或许强于当时的清军。
吴三桂年轻时,曾长期在辽东帮助明朝抵御清军,当时,清军八旗的战斗力是超过关宁军的,包括清军入关之初,对此,吴三桂心知肚明。
如果,清军八旗的战斗力一直这么保持下去,我相信,吴三桂是不敢起兵造反的。
但清军入关之后,八旗的战斗力肉眼可见的下跌,主要有三个方面造成:
英勇善战的开国一、二代将领老去或死去,或在几次清朝上层的政治变动中被废掉。
在跟南明抵抗势力的殊死搏杀中,比较善战的被干掉了很大一部分。
入关后,富裕舒适的生活,腐蚀了八旗的战斗力。
因此,至康熙时期,清军八旗的战斗力早已不复以往,清军的主要战力,已经转移到汉军绿营。
而汉军绿营的战斗力,应该略低于吴三桂麾下的,以明朝关宁军为主的精锐。
毕竟,当全国大多数地方已经平定后,吴三桂辖下的西南地区还一直在打仗,吴军的战斗力一直保持在相对顶峰。
我想,这大概也是吴三桂临到老,还要赌一把的原因。
但总体来说,吴三桂还是以一隅敌一国,整体实力处于下风,即使加上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的响应,也是一样。
三藩起兵,看起来声势浩大,其实没能形成合力,三藩没有统一的战略,各打各的,所以,吴三桂要想战胜清朝,主要还是要依靠自己。
以一隅敌一国,也就是要以弱胜强,战略上的决策就相当重要了,走错一步就容易堕入深渊。
而吴三桂恰恰在起兵之初节节胜利,打得清朝来不及应对时,犯下了致命的战略错误。
吴三桂起兵后,前进的步伐非常快,在西南地区无人能挡,很快就打到长江边上,但吴三桂却止步于长江,史载:“至夷陵,驻兵松滋,三月不进”。
前面说了,吴三桂是被逼反的,他本来没有反清和争雄之心,大军止步于长江,是为了跟清朝谈判,其一是想要回在北京的儿子吴应熊,其二,他只是想划江而治。
但他没想过,清朝是不可能容忍所谓的划江而治的。
当时,清朝入关还不到30年,统治基础和民心远远没有稳固,如果把一半江山给了吴三桂,哪怕只给西南二、三省,就会马上有连锁反应,江山很容易被颠覆。
所以,清朝哪怕是砸锅卖铁,也要干掉吴三桂,绝对不会妥协,康熙缺少的只是时间罢了。
偏偏吴三桂给了康熙调整的时间,康熙掌握全国的资源,可调动的人力、物力都不是三藩能比的,有了时间,康熙就稳胜了。
当时,不是没有人看出吴三桂战略上的错误,其麾下的著名谋士刘玄初就知道,吴三桂如果不尽快北进,打到清朝的核心统治区去,就会面临失败。
清初文人刘献廷所著的《广阳杂记》中,记载有当时刘玄初向吴三桂献策的内容:
愚计此时当直捣黄龙而痛饮矣,乃阻兵不进,河上消摇,坐失机宜,以待四方之兵集,愚不知其为何说也......愚以为朝廷宁失四海,决不令世子返国也。夫弱者与强者斗,弱者利乘捷,而强者利于角力......今云南一隅之地,不足当东南一郡。而吴越之财货,山陕之武勇,皆云翔猬集于荆、襄、江、汉之间,乃案兵不举,思与久持,是何异弱者与强者角力,而贫者与富者竞财也?
刘玄初清楚地指出,要以弱胜强,且财力、人力、物力都不如对方时,就要以快打慢,不能给清朝回血的时间,即“弱者利乘捷”,要赶紧“直捣黄龙而痛饮矣”。
他也肯定地表示,要想让吴应熊回归,是不可能的,事实上也是,吴三桂起兵后没几个月,康熙就干掉自己的姑父吴应熊,以表示,决不妥协。
但吴三桂没有听从刘玄初的正确建议,他老了,已经花甲之年的他是真没有坚定的反清之心,更不要说“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么宏伟的目标了。
而刘玄初这位出身于大西军(曾为张献忠义子、蜀王刘文秀帐下幕客)的谋士,因吴三桂不能纳其策,很快就郁郁而终,当吴三桂后来面临困境时,再无人能为他解困。
要想战胜清朝,吴三桂当时有两条路可走,除了刘玄初建议的赶紧渡江北进,打到清朝的政治中心、国都北京去之外,其实,还可以东进江南,拿下清朝的财赋重地江南,收复前明旧都南京。
打北京,是奔着赶走清朝,统一全国去的。而打江南、收南京,才能有跟清朝划江而治的最大筹码,没有江南,清朝就无钱跟吴三桂打持久战。
“三藩之乱”打了将近八年,康熙依仗的底气,最主要的不就是江南能源源不断提供钱粮?
可吴三桂即不渡江北进,也不东进江南,反而在湖南跟清军拉锯了五年时间之久,注定了最后的失败。
这还是因为吴三桂麾下的军队战斗力略超过清军,否则,吴三桂早败了,他的财力、物力、人力的补充,都不如清朝。
一些试图观望成败后,才决定是否倒向吴三桂的清军绿营将领,也因吴三桂在湖南一隅之地跟清朝纠缠,没有席卷天下的动力和决心,放弃了投奔吴三桂,然后帮助清朝死磕叛军。
当天时、地利、人和都没有时,吴三桂哪能不败,而这些吴三桂能拿到一部分的有利条件,却因他在长江边的止步不前,全部远离他而去。
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三月,困境中的吴三桂狗急跳墙,在湖南衡州称帝建国,过了一把皇帝瘾,八月,即在四面楚歌中去世。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十月,清军杀进昆明,吴三桂的继承人吴世璠自杀,所谓的“吴周”政权灭亡。
乾隆四十八年,乾隆皇帝下令编纂《逆臣传》,生前叛明、叛顺、叛清的吴三桂在其中名列榜首。
1673年,61岁的吴三桂在云南举起反清旗帜,初期势如破竹,半年内席卷云贵川陕甘湘桂赣闽浙十省,控制长江以南半壁江山。但这场被后世称为“三藩之乱”的叛乱,最终在...
吴三桂为什么引清兵入关 2025-09-29 九子夺嫡:雍正登基后,八位失败者的命运终章“九子夺嫡”是清朝康熙年间一场惊心动魄的皇位争夺战,九位皇子为争夺储君之位各施手段,最终四阿哥胤禛脱颖而出,成为雍正帝。而其他八位参与夺嫡的皇子,在这场残酷的政...
康熙的儿子们 雍正如何继位的 2025-09-28 棠棣情深:雍正与十三阿哥胤祥的传奇兄弟情在清朝康熙末年的“九子夺嫡”风波中,雍正帝(胤禛)与十三阿哥胤祥的关系堪称历史典范。两人虽非一母同胞,却以超越血缘的信任与默契,共同书写了帝制时代权力结构中的极...
康熙的儿子们 雍正如何继位的 2025-09-28 佟国维:从康熙国丈到八爷党幕后推手,一场险象环生的政治博弈康熙末年的“九子夺嫡”堪称清朝最激烈的权力斗争,而在这场风暴中,康熙国丈佟国维的抉择与结局尤为耐人寻味。作为孝康章皇后之弟、孝懿仁皇后之父,佟国维凭借家族背景与...
康熙的儿子们 孝康章皇后 2025-09-25 22岁太后佟佳氏早逝之谜:权力漩涡中的生命悲歌公元1661年,顺治帝驾崩,年仅7岁的皇三子玄烨继位,改元康熙。其生母佟佳氏以22岁之龄晋封圣母皇太后,与孝惠章皇后两宫并尊,成为清朝历史上最年轻的太后之一。然...
顺治为什么出家 康熙的儿子们 2025-09-25 雍正对敦肃皇贵妃的深情:超越权谋的帝王之爱在清朝雍正帝的后宫中,敦肃皇贵妃年氏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她并非影视剧中那个嚣张跋扈、工于心计的“华妃”,而是以温柔贤淑、端庄恭谨著称的宠妃。从康熙指婚到雍正朝的盛...
康熙的儿子们 雍正如何继位的 2025-09-24 纳兰明珠的妹妹是慧妃吗?历史真相与文学误读的辨析在清宫题材的影视作品与网络文学中,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是:康熙朝权臣纳兰明珠的妹妹是康熙帝的慧妃,甚至衍生出“明珠为外甥胤禔争储”的戏剧化情节。然而,通过梳理清代...
康熙的儿子们 纳兰明珠 2025-09-24 康熙帝情感天平:德妃与宜妃的宠爱之争在中国古代帝王的后宫中,嫔妃的宠爱往往与权力、子嗣、家族背景紧密交织。康熙帝作为清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其后宫中德妃乌雅氏与宜妃郭络罗氏的宠爱之争,既是个体情感...
康熙的儿子们 宜妃 2025-09-19 奏折制度:清代皇权运作的精密齿轮奏折制度作为清代特有的官文书体系,自康熙年间萌芽至乾隆年间定型,贯穿整个清朝统治周期,成为君主专制制度的核心技术载体。这一制度通过“点对点”的保密通信机制,将皇...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康熙的儿子们 2025-09-18 吴三桂放清兵入关: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历史抉择1644年,中国历史因吴三桂的决策发生根本性转折。这位手握山海关重兵的明朝将领,在李自成大顺军与清军多尔衮的夹击下,最终选择打开山海关,放清兵入关。这一决策并非...
多尔衮怎么死的 吴三桂为什么引清兵入关 2025-09-15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