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朱棣有几个儿子,朱棣儿子都有什么结局?朱高炽病死、朱高煦被烤死、朱高燧善终,永乐大帝朱棣有四个儿子,长大成人的有三个,分别是长子朱高炽、二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四子朱高爔幼年夭折,朱棣的其他三个儿子都挺有能力。
朱棣过世之前,将皇帝之位传给了长子朱高炽,史称明仁宗。明宣宗朱瞻基是个厚道人,对自己的两个叔叔朱高煦和朱高燧毕恭毕敬、礼待有加。
怎奈,“人无伤虎意,虎有害人心”。
朱瞻基的二叔朱高煦性情顽劣、暴躁易怒、刻薄寡恩、野心勃勃,从小便是个问题儿童。根据《明史·朱高煦传》记载:洪武时期,召诸王子学于京师,朱高煦不愿学习,所以明太祖非常讨厌他。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而朱高煦则随军出征。
靖难的四年时间,应该是朱高煦人生最高光的时期。这期间他多次解救朱棣于危难间,使得朱棣能够转败为胜。如果不是他,靖难的历史就要改写了。面对他如此勇猛的表现,再想想身体不好的老大朱高炽,朱棣曾对朱高煦透露有意立他为储君。
“勉之!世子多疾。”(《明通鉴·卷十三》)
朱棣的这句话毫无疑问加深了朱高煦内心夺嫡的想法。
“靖难之役”结束后,朱棣登基为帝,还是封了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煦为汉王。本来朱棣内心是想立朱高煦的,毕竟朱高炽身体不好,太过肥胖。而老二朱高煦则不同,孔武有力,像他。但碍于长幼有序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朱高炽又一直小心谨慎没有犯错,所以最终朱棣还是立朱高炽为皇太子。当然了,朱高炽能上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朱棣喜欢他的长子朱瞻基。
而朱高煦对朱高炽被立为太子一事十分不服,当时朱高煦迟迟不去就藩,从永乐二年到永乐十四年间,朱高煦更是多次谋划夺嫡,行事放纵。甚至私自挑选卫士,招募精兵。后来明成祖朱棣对他的行为忍无可忍,将他囚禁起来,并准备废他为庶人。在太子朱高炽的恳求下,朱棣才作罢。
永乐十五年,朱高煦终于离开京城前往封地,虽然不服,但又不敢公然和凶悍朱棣唱反调,只好潜伏在暗中等待翻盘的机会。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在北伐回军途中去世。太子朱高炽继位,是为明仁宗。没有了父亲的压制,朱高煦再次动起了歪心思,当时他的儿子朱瞻圻就在京城,其便让儿子窥视朝廷举动,还派遣心腹进京,伺机作乱。
明仁宗虽然肥胖,但心思很灵活,他很清楚自己这个二弟的心思,所以朱高煦并没有得逞。不过,明仁宗并没有怪罪他,反而召他进京,增加俸禄,还赏了好多宝物。之后才让他返回封地。
可是,大哥的以德报怨,并未感化疯狂的朱高煦,到了这时候朱高煦夺位之心仍然不死,
正所谓“皇天不负有心人”,明仁宗登基不到一年便驾崩了,这下可把朱高煦高兴坏了。
朱高煦心想,现如今新皇帝朱瞻基羽翼未丰,朝中人心未定,趁此政局不稳之时举兵造反,一定能马到功成。正所谓斗不过老爹和大哥,如今你这个小侄儿我总能欺负一下了吧?
于是1426年8月,朱高煦学这当初朱棣的模式在封地造反,想再来一次“靖难之役”。朱瞻基一听说二叔反了,本着叔侄情谊,本不想兵戎相见。于是便写信给二叔,劝他回头是岸,可是朱高煦反倒认为朱瞻基软弱,愈发的跋扈。
永乐中信谗,削我护卫,徙我乐安。仁宗徒以金帛饵我,我岂能郁郁居此!汝归报,急缚奸臣夏原吉等来,徐议我所欲。”
朱瞻基没办法,于是便率领大军御驾亲征。朱瞻基可不是建文帝,他是真的猛,一路所向披靡,很快杀到了朱高煦的封地,朱高煦手下众将眼见大军压境竟然不战而降,朱高煦也只能束手就擒,整个造反犹如一场家庭闹剧般荒唐。
朱高煦投降之后,被朱瞻基软禁在北京的行宫之中。虽然朱高煦被软禁,但是朱瞻基并没有怠慢自己的二叔,朱高煦吃穿用度依旧是王爷的规格。
只可惜朱高煦不知悔改,竟然在朱瞻基探视自己时故意将其绊倒,导致朱瞻基险些被摔死。
怒不可遏的朱瞻基,新仇旧恨一起算,命人用三百斤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然后在铜缸周围点火,燃烧木炭,活火将自己的亲叔叔烤死在铜缸里。烤死朱高煦后,明宣宗将朱高煦的所有儿子,包括之前被明仁宗派去凤阳给明太祖朱元璋守陵的朱瞻圻全部处死。
相比于不识时务的朱高煦,朱瞻基的三叔朱高燧就聪明多了,虽然朱高燧是朱高煦谋反的参与者,但是他主动向朱瞻基请罪,最终获得了原谅,不仅保住了赵王的爵位,还使自己的子孙免于一死。当然,这三叔朱高燧也不是什么安分的人,朱棣生前“与汉王高煦谋夺嫡,时时谮太子”,算是朱高煦的帮凶之一。
特别是永乐二十一年朱棣有一次病危,护卫指挥孟贤等人,勾结钦天监官王射成和内侍杨庆养子伪造诏书,密谋毒害朱棣,拥立赵王朱高燧为帝。结果事情泄露,朱棣问朱高燧这件事是不是他主使的,给朱高燧都吓傻了,幸亏当时还是太子的明仁宗朱高炽帮着解释,说这件事肯定不是弟弟安排的,这才救下了朱高燧。
后来,朱高煦谋反,朱高燧同样跟着参与了。事后尚书陈山曾建议朱瞻基捉拿朱高燧,理由是此前朱高燧曾与汉王朱高煦密谋过夺嫡。现在不捉拿他,不敢保证日后他不会谋反。但朱瞻基并没有采纳陈山的意见。
“先帝友爱二叔甚。汉王自绝于天,朕不敢赦。赵王反形未著,朕不忍负先帝也。”
朱高燧也是个明白人,赶忙自己主动要求“乃请还常山中护卫及群牧所、仪卫司官校”。明宣宗看三叔很上道,也不好意思做的太绝了,于是“宣宗命收其所还护卫,而与仪卫司”。
宣德六年(1431年),朱高燧去世,享年50岁。葬安阳县寿安山,谥号简王,由次子朱瞻塙袭封。可以说老三朱高燧因为自己的野心小最后也得以善终,赵王爵位也一直由他的子孙后代世袭,一直到南明小朝廷还存在。比起他二哥,朱高燧的下场好得多。
当然,这也多亏了大侄子朱瞻基是个厚道人。都说无情最是帝王家,朱瞻基对自家人则算得上是有情有义了。
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定陵地宫中,三口朱红色棺椁并列而立:居中为万历帝,左侧是孝端皇后王喜姐,右侧则是孝靖皇后王氏。这一布局折射出明代宫廷最复杂的权力博弈与人性...
朱翊钧是个好皇帝吗 孝靖皇后 2025-09-17 万贵妃与客氏:明代后宫权势女性的双面镜像明代宫廷史上,万贞儿(万贵妃)与客印月(客氏)作为两位以乳母身份崛起的女性,均以非传统路径突破后宫等级秩序,成为影响皇权运作的关键人物。然而,二人的权势根基、政...
客氏 万贵妃 2025-09-16 鱼玄机与绿翘:主仆恩怨背后的晚唐社会镜像晚唐咸通九年(868年)夏,长安西郊咸宜观后院惊现一具女尸。经查,死者是道观婢女绿翘,凶手竟是女冠鱼玄机——这位以“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名动诗坛的女诗人,因...
鱼玄机 2025-09-16 内厂:明代皇权博弈下的昙花一现在明代复杂的政治生态中,特务机构始终是皇权与官僚集团角力的关键工具。当锦衣卫、东厂、西厂构成的特务网络已无法满足统治需求时,明武宗朱厚照于正德三年(1508年)...
朱厚照为什么没有子嗣 2025-09-16 盛庸:靖难烽烟中的忠烈悲歌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金陵城破的烽烟中,盛庸单骑跪于朱棣马前。这位曾让燕军闻风丧胆的南军统帅,此刻褪去历城侯的蟒袍,以最卑微的姿态向新君献上佩剑。然而,这...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盛庸 2025-09-15 朱祁钰妻儿之死:权力漩涡中的家庭悲剧明代宗朱祁钰的妻儿之死,是明朝历史上一段充满争议与谜团的往事。在电视剧《大明风华》中,朱祁钰的妻子汪皇后与儿子朱见济服毒自尽的情节,引发了观众对这段历史的强烈好...
朱祁钰和朱祁镇哪个好 2025-09-15 王守仁真的那么厉害吗?——从多维成就解析“千古完人”的传奇人生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以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成就,被后世誉为“真三不朽圣人”。他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孔孟朱王”,其思想影响远播...
王守仁 孔子 2025-09-15 罗贯中:元末明初的文学巨匠与章回小说鼻祖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并州太原府人(一说为山东东原人),是元末明初著名的小说家、戏曲家,被誉为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罗贯中 2025-09-15 朱温与朱元璋:跨越时空的朱姓帝王,却无血缘关联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朱姓虽非大姓,却诞生了两位极具影响力的帝王——后梁太祖朱温与明太祖朱元璋。二者同姓且同为开国君主,又同为安徽人,常引发后人对其关系的猜测。然...
朱元璋多少岁 朱温 2025-09-15 朱棣是否知晓帖木儿东征:历史迷雾中的战略博弈公元1404年冬,中亚草原上寒风凛冽,帖木儿帝国的大军正沿着天山南麓向东方推进。这位征服了半个亚洲的“跛子征服者”,将矛头指向了万里之外的大明王朝。而此时,南京...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9-15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