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一直处于战争状态,实行的也是战时法治,关于日常生活的规定细致到难以想象,稍有出格,等待你的就是各种处罚。如果不事先对此有详细了解,简直就是寸步难行。
不许随意享乐。商鞅认为骄奢淫逸会让民众失去斗志,因此秦朝禁止一般民众随便听音乐、喝酒吃肉、穿华丽衣着等,就连穿丝织的鞋上街都不可以。
乱倒垃圾要被脸上刺字。传言秦朝有“弃灰于道者黥”的规定,为了市容的整洁,如果你在街道上乱倒灰烬,脸上就要被刺字。不过据考证,这项规定早在殷商时期就有了。
偷了一钱就要劳动改造。“不拿一针一线”真不是说着玩的,秦朝对个人财产的保护强调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哪怕你偷摘了价值不过一钱的桑叶,都要被判处服徭役三十天。
举报不实要“反坐”。正如现代社会不能随便拨打报警电话一样,你举报别人杀人,事实上对方没有,那么官府就按杀人罪应受的处罚来对付你,这是为了防止诬告成风、冤枉好人。
不受理匿名信。你看你的邻居不顺眼,想靠着告密整倒他,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官府任何人收到匿名信,都不许拆开看,而是要第一时间把它一烧了之;如果你投匿名信时刚好被抓,不管内容是否属实,都要受罚,这也是为了防止诬告。
打架要被判刑。你和别人打架,拔光了他的胡须和眉毛,或者拔剑砍断对方发髻,都要被罚去当劳改犯“城旦”;或者你咬断了对方的鼻子或耳朵,就要被罚耏刑——刮掉胡子;如果杀死对方就更严重了,这叫“斗杀人”,肯定是要偿命的。
不许指桑骂槐。一般人印象里,秦朝不能批评“体制”,但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官府对言论的限制主要集中在“以古非今”之上,也就是禁止以吹捧古代的形式来影射朝政。
这一规定是由“焚书”事件引起的,当时一批被秦始皇请到咸阳当智囊团的儒家学者鼓吹分封制,而且有迹象表明他们与六国复辟贵族有联系,于是秦始皇下达了这一禁令。不过也有学者认为,这只是一种威慑性政策,并没有实际执行,至少史书中还没有发现因此而被处决的案例。
不许歌功颂德。真的,秦朝政府不仅不许批评,连表扬都不许。商鞅变法时,很多民众一开始怨声载道,体会到变法好处后又开始赞扬新法,结果商鞅把他们全都流放了;秦惠王、秦昭王时期,都有民众杀牛为君王祝寿,也反过来受到处罚。有学者认为,秦朝政府这样做,是因为担心民众的歌功颂德会促使官吏们热衷作秀,不踏实做事。
《云梦睡虎地秦简》记载了200多个秦代真实案件,真正判处死刑的只有5起,也是犯罪性质确实严重的案子;至于你熟悉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几乎没有,原因是当时秦国经常打仗和修建工程,迫切需要劳动力,当然不会允许违法者蹲监狱,因为这意味着你将白吃白住不干活。
也正因此,当时的刑罚基本以不削弱罪犯的劳动能力为前提,最常见的处罚有三种:
一是经济处罚,也就是缴纳罚金,不过你交的不是钱,而是盾牌或甲胄,毕竟在战争时期,这些装备比货币实用得多;
二是劳动改造,违法者往往要被罚做“城旦”、“隶臣”等各种苦役,这也是秦朝进行各项大工程最主要的劳动力来源;
三是肉刑:“黥”(脸上刺字)、“耏”(刮胡子)、“髡”(剃秃头)、“劓”(割鼻子)、“斩趾”(砍脚)等。古人认为自己身体的一切都是父母赐予的,为表示对他们的崇敬,一定要保持身体完好,连胡须和头发都不能剃,剪下的指甲也要小心收藏起来。所以这些肉刑还不仅是为了让违法者肉体上痛苦,同时也是一种耻辱标记,随时提醒他们的前科。
死刑倒是也有,但没那么花样繁多,最主要的是“斩”(斩首),更进一步是“枭首”(砍下头后挂起来示众),其他几个升级版本为“弃市”(暴尸街头以供围观)、“戮”(对尸体进行羞辱)、“坑杀”(杀死后随意掩埋,不许安葬)等。
当然,真正残酷的刑罚也是存在的,秦朝历史上两位丞相——商鞅和李斯,就先后遭受了车裂与五刑,前者是俗称的“五马分尸”,后者相当于把前述的各种肉刑和死刑串烧到了一起。
嬴驷,即秦惠文王,是战国时期秦国历史上极具争议的君主。他早年车裂商鞅巩固权力,中年任用张仪连横破纵,晚年却陷入精神崩溃、身体衰败的悲惨境地,最终英年早逝。这位曾...
张仪 商鞅 2025-09-03 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支持者:历史浪潮中的关键推手北宋熙宁年间,一场旨在富国强兵、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王安石变法轰轰烈烈地展开。这场变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
商鞅 王安石 2025-08-07 商鞅变法:历史天平上的功过评说战国时期,秦国在秦孝公的推动下,由卫国入秦的商鞅主导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变法运动。这场变法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军功,实行连坐之法”为核心,将秦国...
商鞅 秦孝公 2025-07-31 赢驷车裂商鞅:权力博弈下的必然结局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具实力的国家。然而,这场变法的主要推动者商鞅,却在秦孝公死后,被新君赢驷下令车裂,落得个悲惨的结局。赢驷车裂商...
商鞅 秦孝公 2025-07-31 商鞅:功臣与罪人的双重镜像——从历史评价与制度变革看其历史定位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作为战国时期最富争议的改革家,其变法使秦国从边陲弱国跃升为战国霸主,却也因严刑峻法与激进手段被后世斥为“刻薄寡恩”。这种矛盾...
商鞅 2025-07-29 战国七雄:除秦之外,谁执牛耳?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兼并战争与制度变革交织的时期。七雄之中,秦国凭借商鞅变法、地理屏障与持续的人才战略,最终完成统一大...
商鞅 2025-07-29 商鞅变法为什么成功了:多维视角下的历史必然性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现了从边陲弱国到战国霸主的蜕变。这场持续十余年的改革不仅重塑了秦国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结构,更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其...
商鞅 2025-07-28 法家的最高境界:在规则中构建秩序的终极形态法家思想作为中国先秦时期最具实践性的政治哲学,其核心主张“以法治国”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两千余年的制度设计。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法家思想始终以“规则至上”...
秦始皇陵 商鞅 2025-07-23 商鞅的老师之谜:历史迷雾中的多元解读商鞅,这位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以其变法图强的壮举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关于他的老师究竟是谁,却如同一团迷雾,至今仍笼罩在历史学家的争...
商鞅 2025-07-21 嬴驷诛杀商鞅:权力博弈下的必然抉择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嬴渠梁溘然长逝,其子嬴驷即位后迅速下令逮捕商鞅,最终以谋反罪名将其车裂于市。这场震动秦国的政治风暴,表面是君臣反目,实则是新兴法家集团与旧...
商鞅 秦孝公 2025-07-21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