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41年,面对秦朝的扩张压力,六国之中除了齐国,其他五国再度结盟,形成合纵之势。
历史记载较少,可以大致看到,这次五国伐秦,五国联军是兵锋两路的。
《资治通鉴.秦纪一》楚、赵、魏、韩、卫合从以伐秦,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取寿陵。
《史记.楚世家》至函谷关,秦出兵攻,诸侯兵皆败走。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
《史记.赵世家》四年,庞暖将赵、楚、魏、燕之锐师,攻秦蕞,不拔。
这里的庞暖就是战国末期,赵国名将庞煖,可以看到,五国联军,以楚王为合纵长,楚春申君全权处理伐秦事宜。
这也是最后合纵伐秦,赵将庞煖曾一度率军进攻至蕞城,离咸阳仅一步之遥,但是最终,五国联军最终还是失败了,而此战之后,六国也已经无力抵挡秦国的东进之势了,覆灭只是时间问题。
关于这次战争的历史记载极为简略,以至于,我们不知道当时的战况到底是什么,而且这五国联军,除了韩、魏、赵、楚外,有的记载是燕国,有的记载是卫国,我这里暂且以燕国为准,毕竟这是最后一次的合纵伐秦,燕国实力还是要强于卫国的。
话说回来,五国这次结盟,显然也是最后一搏,秦王嬴政继位前后的几年,秦国对外扩张的态势也有所减弱,但秦国依然对六国保持这军事压力,公元前242年,秦军打穿魏国,置东郡,此时纵亲之腰的主要路线被切断。
在魏国称霸失败之后,魏国国力日衰,在其他国家眼中,魏国也早已不是什么威胁了,而是可以拉拢的伙伴,而留地理位置而言,魏国是多国合纵的一个连接点,同时也是承担着遏制秦国东出的关键地带。
就国力而言,韩国自己申不害变法失败后,就注定只能是战国诸国中实力较弱的国家了,因此韩国根本无法承担起遏制秦国东出的重任,六国在看到魏国的纵亲之腰地位要不保之时,五国再度联合,发动了对秦国最后一次进攻。
联军的战略是,春申君黄歇率部攻打函谷关,吸引住秦军主力部队,而庞煖则率领联军的精锐之师,快速奔袭,不经过函谷关,渡过黄河,快速向秦国腹地穿插,意图攻下咸阳,造成秦国大规模混乱,那样的话,五国联军就可以趁势占领关中,彻底摧毁秦国一统天下的根基。
而且庞煖也不含糊,率部突进,一直打到了蕞城,也就是今陕西临潼县东北,这里已经是咸阳以东,秦国最后一道防线了,可是五国联军并未攻下这座城池,之后五国合纵之师就先后败退了。
这次败退则是对六国宣判了死刑,五国联军劳师动众,徒劳无功,也并未重创秦国,秦国依然可以在经历军事整备后,发兵东出,蚕食三晋疆域,三晋若灭,其他三国也就危险了。
虽然历史记载很简略,但是个人猜测,联军的战略意图还是很厉害的,春申君率领一部分兵力驻扎在函谷关外,吸引秦国主力部队,以往联军大都是在函谷关外就被击退了,而这一次函谷关外的联军,其实主要是策应,牵制秦军。
庞煖率领的部队才是杀手锏,因为这支部队深入秦军腹地,而且可以打到咸阳以东的蕞城,也就是说,秦军在腹地留守的兵力并不多,联军已经将秦军分割来看,那么庞煖所部,能够一路打下咸阳是最好的,如果打不下来,那么利用秦国关中之地长久没有经历战乱,相对富庶的情况,以战养战,既可以消耗秦国国力,也可以寻求合围函谷关秦军的战略意图。
如果联军实现前后夹击函谷关,要是打下了函谷关,那么秦国就失去东线最重要的一座要塞了,秦国扩张的态势势必会大减,而且这是五国联军最后一搏的伐秦行动,此时不奋力一搏,之后就再无机会了,只是此战,最后的结果是,函谷关外春申君率领的部队被击败,而庞煖也只能率军从蕞城回撤。
此战之后,楚考烈王是逐渐疏远于春申君的,毕竟这已经是涉及国运之战的,而就当时的情况来看,面对联军的两路攻势,秦军做出了及时且正确的决定,那就是逐个击破。
个人认为,当时的情况应该是,函谷关一线的秦军,主动出击,先行击败了函谷关外的联军部队,春申君应对失策,或者其所统辖的部队就是战力不强,毕竟庞煖率部深入秦国腹地,他才需要更为精锐的将士,以便实现战略目的。
总之关外联军先行败退,那么庞煖就没有留在蕞城城下的理由了,因为失去了对函谷关秦军的牵制,一旦函谷关秦军主力回援,那么庞煖所部就是被秦军合围的命运了,而且远离后方,被围歼是在所难免的。
所以说庞煖只能率部赶快撤离,保留有生力量,不然的话,他所率之军,难逃覆灭之厄运,面对秦国,六国就更加没有抵抗之力了。
可以说这次五国合纵之军,实施分兵战略,虽然获得了预想的战略目标,但是分兵也留下了隐患,函谷关一线的战斗,秦军可能并未遭遇恶战,就击退了联军,那么庞煖打的再凶悍,也终究是孤军,连日的攻城战也会令其成为强弩之末,失败也是在所难免。
只是此战之后,再也没有任任何一国可以组织起合纵之势了,说得夸张点,六国已是“混吃等死”的地步了,都等着被秦国一一灭国了。
不过有意思的是,在此战结束后,也不知道庞煖是心中不忿,还是赵国和齐国发生了什么过节,在庞煖率军从秦国回撤后,转而就东进,攻打了齐国,并且打下了饶安。
蕞之战是山东五国(楚、赵、魏、韩、燕)在公元前241年组成联军攻打秦国,一度攻打到蕞城这个地方,所以这场战役也被称之为蕞之战。蕞之战作为六国第五次合纵攻秦之战,也是最后一次合纵攻秦之战,因为在这场战役后,山东五国基本上就是各自为战,并最终被秦国各个击破和消灭了。蕞之战是战国时期五国最后一次合纵攻秦行动,尽管庞煖富智谋,善纵横,但联军貌合神离,协同不力,终于无功而返。从此,六国更无法抵御秦国兼并。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隋文帝杨坚以“结束乱世、再造统一”的伟业,与秦始皇并称“中国两大统一奠基者”。这位在位仅24年的帝王,不仅终结了自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
杨坚怎么登上帝位的 秦始皇陵 2025-08-12 赵国灭亡惨状:血色黄昏下的帝国挽歌公元前228年的寒冬,秦军铁骑踏破邯郸城垣的轰鸣声,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后一个强硬对手的丧钟。这座曾以“胡服骑射”革新军事、以“完璧归赵”彰显气节的东方名都,在王翦...
王翦 2025-08-08 吕不韦:历史天平上的复杂砝码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这位战国末年的卫国商人、政治家、思想家,以“奇货可居”的惊世豪赌,从跨国商贾跃升为秦国丞相,其人生轨迹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战国...
吕不韦 2025-08-07 分封与郡县:中国古代地方治理的制度博弈与文明跃迁西周初年,周天子将镐京周边千里土地分封给宗室子弟,建立晋、卫、鲁等诸侯国;三百年后,秦始皇统一六国,将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由中央直接任免官员。这两场跨...
秦始皇陵 2025-07-31 秦朝甘罗之死:少年天才的陨落与历史迷雾在中国历史上,甘罗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少年政治家。他十二岁便以惊人的智慧完成重大外交使命,被秦始皇封为上卿,其事迹被载入《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然而,这位天才...
秦始皇陵 2025-07-30 嬴政摔孩子:历史迷雾中的真实与传说在中国古代帝王史中,秦始皇嬴政的形象始终笼罩着一层神秘而复杂的面纱。其中,“嬴政摔死母亲赵姬与嫪毐所生两个孩子”的传闻,更是成为后世探讨其性格、权力观与家庭伦理...
秦始皇陵 嫪毐 2025-07-29 秦驰道:大一统王朝的交通动脉与文明纽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完成对六国的征服,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王朝。面对幅员辽阔的疆域,如何实现“车同轨、书同文”的治理理想?秦朝以驰道网络为答案...
秦始皇陵 2025-07-28 和氏璧:价值几何?一场跨越千年的价值追问“和氏璧”三个字,自春秋战国时期便镌刻进中华文明的基因。从卞和献玉的悲壮传说,到“完璧归赵”的惊心动魄,再到秦始皇以之铸传国玉玺的帝王执念,这件玉器早已超越物质...
秦始皇陵 卞和 2025-07-28 书同文:从秦始皇到吕应利——跨越两千年的文字统一追求“书同文”作为中华文明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政策,其核心目标是通过文字的统一促进文化认同与国家治理。这一理念贯穿中国历史两千余年,从秦始皇的强制性文字改革到当代学...
秦始皇陵 2025-07-25 秦始皇是否洞悉赵高:权力棋局中的信任与盲点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游途中病逝于沙丘平台。中车府令赵高扣押遗诏,与丞相李斯合谋篡改传位文书,将胡亥扶上帝位。这场震惊历史的沙丘之变,暴露出秦始皇晚年对...
秦始皇陵 李斯的儿子 2025-07-25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