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五月初三,洛阳城笼罩在初夏的闷热中。正谏大夫明崇俨在归家途中突遭刺杀,凶手未留任何痕迹,这桩震动朝野的命案,不仅成为唐代最著名的无头公案,更牵扯出武则天与太子李贤之间错综复杂的权力博弈。
一、被诅咒的方士:明崇俨的崛起与争议
明崇俨出身平原士族,其五世祖明山宾为南朝梁国子祭酒,父亲明恪官至豫州刺史。这位容貌俊秀、风姿神异的官员,凭借三项特殊技能在唐高宗时期迅速崛起:
巫术幻术:他精通召鬼神之术,曾为唐高宗表演“止乐”奇术——在地窖中令宫人奏乐,仅凭两枚桃木符便使音乐戛然而止,声称见到“怪龙怖而止”;
医术神通:盛夏时节,他能从阴山取雪供皇帝消暑;四月瓜未熟时,以百钱购得缑氏县老人园中“土埋之瓜”,令高宗惊叹不已;
相术预言:他直言太子李贤“不堪承继”,称三子李显或四子李旦“更有天子之姿”,更秘密为武则天行厌胜之术。
这些超自然能力使明崇俨成为唐高宗与武则天最信任的宠臣,却也招致朝野非议。大臣们私下嘲讽其“役鬼劳苦,终为鬼杀”,甚至有人怀疑他因过度驱使鬼神而遭反噬。
二、三重疑云:刺杀案的三种版本
明崇俨遇刺后,唐高宗立即下令刑部、大理寺、御史台三法司联合侦办,但真凶始终成谜。历史记载中,关于凶手身份存在三种截然不同的说法:
鬼神复仇说
《朝野佥载》等笔记小说记载,明崇俨因频繁驱使鬼神办事,最终激怒阴间,被鬼差索命。这种说法虽荒诞,却折射出当时社会对巫术的敬畏——明崇俨曾用符咒为刺史之女治病,又以“阴山取雪”等戏法博得皇帝欢心,其手段越神奇,越容易引发“物极必反”的联想。
流寇劫杀说
《旧唐书》称明崇俨“为盗所杀”,但这一说法漏洞百出。作为正谏大夫,明崇俨出行必有侍卫随行,且案发于洛阳城内,若真是流寇作案,不可能不留任何踪迹。更关键的是,明崇俨深受帝后宠信,家中财富丰厚,若为劫财,凶手何必冒险刺杀朝廷重臣?
太子指使说
这是最具政治影响力的版本。据《新唐书》记载,明崇俨曾多次向武则天进言:“太子不堪承继,英王貌类太宗。”李贤得知后怀恨在心,遂派家奴赵道生刺杀明崇俨。武则天对此深信不疑,次年便以“谋反”罪名废黜李贤,流放巴州。
三、权力游戏:武则天的借刀杀人
明崇俨之死,本质上是武则天清除政治对手的契机。李贤作为唐高宗嫡次子,自幼聪慧过人,曾监国理政,深得朝臣拥戴。但武则天为夺取权力,必须铲除所有威胁:
制造罪证
武则天以明崇俨之死为突破口,严刑拷问李贤家奴赵道生,迫使其招供“受太子指使行凶”。同时,在东宫马厩搜出“数百副盔甲”,以“私藏军械”罪名坐实李贤谋反。
舆论操控
武则天利用明崇俨的方士身份,散布“太子德不配位”的预言。当时民间流传童谣:“英王貌类太宗,太子不堪承继”,这种舆论攻势使李贤失去道义支持。
政治清洗
李贤被废后,武则天迅速提拔亲信,将北门学士引入决策层,逐步架空唐高宗。明崇俨之死,成为武则天从皇后向女皇过渡的关键转折点。
四、历史真相:一场未解的罗生门
尽管《新唐书》将明崇俨之死归咎于李贤,但现代学者普遍认为,这更可能是武则天自导自演的政治阴谋:
时间巧合
明崇俨遇刺于679年五月,李贤被废于680年八月,间隔仅一年多。若李贤真欲杀人灭口,何必在明崇俨已公开批评自己后,再冒险行刺?
证据漏洞
赵道生的供词存在严刑逼供嫌疑,而东宫搜出的盔甲数量存疑——《旧唐书》称“数百副”,《新唐书》则改为“百余副”,这种数据矛盾暗示证据可能被篡改。
武则天动机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对权力的渴望远超亲情。她曾掐死亲生女儿安定思公主以嫁祸王皇后,又逼死长子李弘,废黜次子李贤,足见其手段之狠辣。明崇俨之死,不过是她权力游戏中的一枚棋子。
五、余波:一场刺杀引发的连锁反应
明崇俨之死彻底改变了唐代政治格局:
李贤悲剧
被废后的李贤先被软禁于巴州,后被丘神勣逼令自杀,年仅三十岁。其子李守礼在武周时期饱受欺凌,直到唐中宗复位后才恢复宗室身份。
武则天登顶
清除李贤后,武则天陆续废黜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最终于690年称帝,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明氏家族衰落
明崇俨之子明珪虽被授秘书郎,但明氏家族从此淡出政治中心。其五代祖明山宾的故宅栖霞寺,成为这段历史的无声见证。
在闽东水利史与地方文化记忆中,黄鞠(569—657)作为中国隧道水利工程的奠基人,其生平事迹被镌刻于《宁德县志》《霍童溪志》等典籍。这位隋朝谏议大夫辞官归隐后,...
2025-07-14 桑海帝国:辉煌与悲剧交织的西非传奇在非洲大陆的西部,曾矗立着一个辉煌一时的庞大帝国——桑海帝国。它以尼日尔河为中心,疆域西至大西洋,东达豪萨人区域,北抵摩洛哥南境,是萨赫勒地区最后一个黑人土著大...
2025-07-14 元末官修巨著:解码宋史的编纂团队与历史使命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史籍中,《宋史》以496卷的庞大篇幅稳居二十四史之首。这部记载两宋320年历史的巨著,并非宋代史官的遗作,而是由元朝政府于1343年至1345年...
2025-07-14 王十朋:南宋“山中宰相”的刚直与担当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山中宰相”一词常被用来形容隐居却能影响朝政的智者,南朝陶弘景因梁武帝“国有大事,辄就咨询”而获此美誉。然而,南宋状元王十朋虽未隐居山林,却以...
2025-07-14 周携王:权力真空中的“象征性天子”与诸侯博弈的牺牲品周携王姬余臣(又称携惠王)是西周末年至东周初年一位极具争议的君主。他在位二十一年,却长期被《史记》等正统史书刻意抹除,仅在《左传》《竹书纪年》及清华简《系年》等...
2025-07-14 北宋暴虐国舅王继勋:权势庇护下的罪恶人生在北宋初年的历史长河中,王继勋是一个令人发指却又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他凭借皇亲国戚的身份,在权势的庇护下肆意妄为,犯下了一系列令人发指的罪行,最终落得身首异处的下...
2025-07-14 孝文帝迁都洛阳:一场跨越民族与文化的战略抉择在中国历史上,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迁都洛阳之举,堪称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决策。这场迁都不仅改变了北魏的政治格局,更深刻影响了中国北方民族融合与文化发展的进程。...
2025-07-14 明崇俨之死:一桩悬而未决的宫廷谜案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五月初三,洛阳城笼罩在初夏的闷热中。正谏大夫明崇俨在归家途中突遭刺杀,凶手未留任何痕迹,这桩震动朝野的命案,不仅成为唐代最著名的无头公...
2025-07-14 魏大中:笔墨铸忠魂,诗文照丹心——晚明东林名臣的文学与精神遗产在晚明黑暗的政坛中,东林党人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担当著称,而魏大中(1575-1625)则是其中最具悲剧色彩的代表之一。这位浙...
2025-07-14 崔颢双璧:黄鹤楼上的千古绝唱与长干巷陌的市井温情唐代诗坛群星璀璨,若论以单篇作品震撼千古者,崔颢必居其一。这位出身博陵崔氏的诗人,以《黄鹤楼》与《长干行》两首风格迥异的诗作,在盛唐诗坛刻下双重印记——前者以苍...
2025-07-10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