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东吴和蜀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时期吴蜀两国联盟,为何却没有联手攻打魏国?
三国时期,魏国的实力是三个国家之中最强的,而在吴国与蜀国的夷陵之战以后,吴国并没有趁势攻打蜀国,相反还派使者前来请和。蜀国的态度自然是希望能够有这样一个盟友,于是两国后来来往密切,也没有什么摩擦。但是让人奇怪的是,他们虽然都把魏国当做敌人,却一直没有联起手来,对魏国进行合击,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吴蜀联盟只是生存的需要,不是利益的需求夷陵之战失败后,刘备逃往白帝城。东吴的大将徐盛、潘璋等人都上表孙权,说必定能擒住刘备。单纯从两国的角度,刘备远征军全军覆没,白帝城接应部队了了,东吴军乘胜追击,取胜直至擒获刘备并不是一件绝对做不到的事。但陆逊和朱然等人却看到,曹丕正在集合大军,名义上是帮助东吴讨伐刘备,实际上是包藏祸心,趁机抄了东吴的后路,先灭了吴国。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孙权下令撤军。魏国也果然在不久后,兵分三路讨伐吴国。
就生存上来说,两家都要将目标对准魏国,因为原来的汉朝皇帝在中原,他们要恢复正统,这是政治上的需要。从力量对比上来说,吴蜀两国相加可以和魏国大致相当,如果两国不能联合,只要有摩擦,很有可能会被魏国各个击破,从而灭亡。但就利益上来说,一方的真正做大,反而会打破某种平衡,损坏另一方的利益。这就是他们必须联合,又不能协调一致的根本原因所在。
太和三年(汉建兴七年,公元229年),孙权称帝,派出使者通报蜀汉国。蜀汉国的大臣们认为孙权这是“叛逆”,再和他们结交下去没有什么好处,还名义不顺,应该绝交。诸葛亮认为,只要孙权与我们和睦,我军北伐,没有东顾之忧,这对于我们的利益也是够深远的了,因为魏国黄河以南的军队就不能全部西进。因此应该表明立场,即便是孙权僭越叛逆,也应该表示祝贺。所以,蜀汉国派出了使者,再次和东吴结盟,还约定平分天下,豫、青、徐、幽四州归属东吴,兖、冀、并、凉四州归属蜀汉。想想这叫什么事?还没有作战部署,倒有了分赃计划!因此,他们的利益只有一项,就是诸葛亮所说的,魏国不能全力对付一国,说到底,就是联合能够共存,对立就不能生存。
有人或许要说,诸葛亮、姜维的北伐,东吴在淮南、合肥一带的军事行动,难道不是利益所在吗?没错。但他们只是为了各自的利益,没有共同的利益,因而也不会有协调一致的共同行动。
战略上难以协调,具体行动上协调很难既然不是利益上的需求,他们就不能在朝廷上形成两国共同一致的决策,这就是战略上的不一致,也就是两家相互不打仗可以,共同去打仗不可以。在具体行动上,由于受到生产力水平的限制,要想协调起来也很困难。诸葛亮和姜维时期,两人在某次战役前都有过和魏国联合进攻的想法,但由于交通通讯的不发达和魏国的正确应对,共同行动都被扼杀。建兴十二年(234年)二月,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从斜谷出兵,同时派出使者相约吴国同时大举进攻。孙权写回信响应诸葛亮,同时派出了三路大军,分别从东线进攻广陵,西线进攻襄阳,自己则亲率主力直指合肥。但孙权在五月份进军,七月份被魏明帝亲征打败逃走,直到八月份诸葛亮在西北一直和司马懿在五丈原对峙,根本就没有大的交战,直到在军中逝世。
嘉平五年(253年)四、五月间,姜维接替大将军职务后,蜀汉国在西部进攻狄道,东吴国的诸葛恪进攻淮南。但是,姜维在西部却因为没有粮食而撤兵,可见这次军事行动是多么的仓促;而东线的诸葛恪带着二十万大军,一会儿进攻淮南,一会儿又进攻合肥新城,也可以看出,出征前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作战部署。在魏国的正确应对下,两国的作战都是声势浩大,结果却是得不偿失。再看看东西那么长的距离,就是约定了共同进攻,也难以在实施过程中步调一致。
魏国的正确应对以及离间从战略上来说,魏国在西部总体上是处于守势,东部是有攻有守,应该说这是因为战场上的不同条件和敌人的不同战略做出的正确决策。西部战场条件艰难,难以一次取得决定性胜利;而诸葛亮的战略是“平取陇右”,也就是寻机歼敌,只要是守,留给蜀国的机会就不会太多。东部倒是战场广阔,利于大规模展开,但东吴强项在于水军,魏国强项在于步骑兵,而孙权的军事能力又不是上乘,所以,两家都没有大的战略行动,尽管有的战役规模不算小。魏国在这方面应对的也比较成功,你进攻,我一心防守;我发起的进攻,也不是倾巢而出。
具体战例上,诸葛亮约定孙权共同出兵,孙权同意。结果孙权的回信被魏国的边防巡逻兵截获,魏国的中书令刘放把信的内容给改了,变成孙权想通过魏国的征东将军满宠联络自己投降魏国事宜。诸葛亮虽然不会相信,但他把信寄给东吴的大将,这样孙权就不得不给诸葛亮解释,两家的共同行动也就无从谈起。
嘉平五年的战事,魏国有个叫虞松的对大将军司马师说,姜维进军,必须从我境内获取粮食才能支撑下去,这是认为我们的注意力都在东方,所以才会径直深入;诸葛恪转而进攻新城,是想吸引我军主力决战。因此建议司马师,西部集中关中部队,迅速出击,打姜维一个措手不及,姜维没有粮食,必然撤兵;东方部队坚守不动,放弃一个小小的新城,只要他们军队疲劳无功,一定会自行撤走。魏国人应对正确,事情果然如愿。
三国从刘备夺取西川开始,鼎立之势形成,他们的目标都是成为全国大一统的主人,因而战事不断,但三个政权却共存了五十年,究竟是因为什么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三个国家都能够正确应对,前期并没有大的战略失误,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蜀汉政权的历史叙事中,刘备与诸葛亮的军事表现常被置于对比框架:前者被戏称为“常败将军”,后者则因北伐屡次受挫被质疑“不善用兵”。然而,若深入分析两人在不同历史...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从"鱼水之欢"到"君臣博弈":刘备称帝后与诸葛亮关系变迁的深层逻辑建安二十六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时,诸葛亮以丞相身份接受"开府治事"的特殊授权,这种将相权与君权高度融合的安排,在三...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刘备托孤之后:诸葛亮致李严书信的政治博弈与历史深意建兴四年(226年),蜀汉政权面临内外交困的复杂局面。先主刘备白帝城托孤仅两年,丞相诸葛亮与托孤大臣李严的关系已悄然生变。当李严以密信形式劝诸葛亮接受九锡殊礼、...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吕蒙与孙权:君臣相得的典范与一场未解的死亡谜题在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中,孙权与吕蒙的君臣关系堪称东吴政权稳固的基石。吕蒙从一介武夫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统帅,孙权则以识人之明与用人之度成就其霸业,二人关系既包含传统...
孙权 吕蒙 2025-09-30 蜀汉双璧:姜维与魏延的实力对比与历史定位在三国蜀汉政权中,姜维与魏延作为后期核心将领,其军事才能与战略贡献直接影响着蜀汉的存亡。两人虽同为刘备集团的中坚力量,却在战略思维、战术风格、政治智慧等方面展现...
刘备 2025-09-30 熬死劲敌却难圆统一梦:孙权为何未能终结三国乱世?公元252年,七十一岁的孙权病逝于建业,此时他的主要对手曹操、刘备、诸葛亮均已离世,曹魏三代君主更迭,蜀汉政权也步入暮年。然而,这位坐拥江东五十余年、熬死诸多强...
曹操怎么死的 孙权 2025-09-29 张裔东吴流亡三年:权力博弈与个人命运的交织东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益州郡首领雍闿的叛乱将时任益州太守的张裔推向了命运的转折点。这位以干练敏捷著称的蜀郡成都人,因被叛军押送至东吴孙权处,开启了长达...
孙权 启 2025-09-29 三国风云:关羽轻视黄忠背后的权力逻辑与人性密码公元219年,刘备自立汉中王后封“前后左右”四大将军,关羽得知黄忠位列后将军时勃然大怒,直言“大丈夫不与老兵同列”。这场震动蜀汉朝野的争端,表面是武将间的地位之...
关羽 刘备 2025-09-29 乱世棋局中的英雄相惜:曹操为何看重投靠的刘备建安三年(198年),徐州城破之际,刘备带着残部投奔曹操。这场看似不对等的投靠,实则是东汉末年最耐人寻味的政治博弈。曹操以“豫州牧”高位相待,甚至说出“天下英雄...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29 王连:从南阳县令到蜀汉重臣的传奇人生在汉末三国乱世中,王连(字文仪)以南阳郡为起点,历经刘璋、刘备两代政权,最终成为蜀汉政权中掌管经济命脉的核心人物。他的仕途轨迹与历史选择,既折射出乱世中士人的生...
刘备 2025-09-29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