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个曹家和司马家的故事,真的要说很久,其实很多人都说了,都是这个曹家人作死作的,别人司马懿是真的不想反,可是最后被逼迫到反了,但是这样的说法也不见得,也只是表面的一些现象,所以真相还是需要讨论。今天我们就简单的来说一下,这个司马懿话说灭了曹家多少人呢?这个问题值得探究看看,感兴趣的别错过。
大致的来说的话,曹氏家族等于是别灭门了。具体要给个数字的话,前后3000人左右。
简单说的话,就是形势推着走的。
司马懿早期的仕途就不多讲,基本上晋升得中规中矩,他的能力配得上这样的高位,也可以较好地完成任务。司马懿率军平定辽东的时候,魏明帝曹叡病重,几次更改托孤大臣,最终选定了曹爽和司马懿,也因此埋下祸根。像这类双核又没有明确节制关系的结构是很不稳定的。俩人共同录尚书事,又都督中外诸军事,就是全面掌握军政大权。一旦出现竞争一方失势,或者意外去世,另一方就必然大权独揽;如果两边的势力都克制,那能平安地辅助皇帝长大,一旦一方开始放肆,另一方如果不是活雷锋,肯定就无法继续克制了,这也就导致了后期竞争白热化。
还是从辅政说起,双方起初团结一致合作愉快,司马懿被升为太傅,但权限不减,录尚书事持节督军如故。但曹爽有心与司马懿争权,两人共录尚书事,起初曹爽尊重司马懿的意见,后来因为部下的怂恿逐渐就独断起来,不让司马懿处理政务,并大量任用自己人。这期间司马懿两度对吴用兵,说明其权力并未被完全架空,但显然受到排击。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情,中护军夏侯玄被调任征西将军,作为交换,司马师接替中护军一职,这给曹爽的覆亡埋下隐患。随后便是曹爽对蜀用兵,本要建功立业,结果兵败退还,威望下降。曹爽及其部下骄奢跋扈如故,得罪的人越来越多,双方竞争更加激烈,司马懿被迫称病不理政事,开始有做掉曹爽的计划。
然后就是大家都熟悉的高平陵政变了。实际上竞争白热化到这个地步,双方也只能有一个人活,司马懿是否真像后人所说有了反心不得而知,但没有退路是显而易见的。司马懿年已七十岁,应该会清楚自己死后司马师等人对付曹爽一派占劣势,肯定会抓住生前的机会做掉曹爽,给自己的后人以安全保障。因为曹爽与能力不符的欲望,他得罪的人实在太多,以致从政变到朝议处死夷三族的过程都很顺利,当然司马师担任中护军也是一个关键,确保他们有一定的兵权,而不是徒手夺白刃。到这个时候形势已经很明朗了,双核做掉了一个,余下的一个一定会大权独揽,这之后的事情便由不得司马懿做主了。虽然司马懿推辞了相国、郡公和九锡,他大概也很清楚他的后代要么成为霍禹斗争失势被族灭,要么成为曹丕代前朝自立。高平陵政变后的一个插曲是淮南第一叛,不知道是不是王凌老糊涂了,在这种形势下还敢行废立,不出意外地被司马懿做掉了三族。
司马懿生前提拔司马师为卫将军,掌握军权。去世后司马师大权独揽,司马昭官职虽有升降,最终还是在司马师生前担任了卫将军。司马师执政期间被算计,有人意图废司马师立夏侯玄为大将军,结果泄密了,于是司马师诛杀了政敌夏侯玄等人。军事上大战主要就是平淮南二叛。司马师比他父亲更牛的是还废了个皇帝。司马师执政时间较短,官职与爵位都没有更进一步,他去世后皇帝有意让司马昭镇守许昌,结果司马昭率军回京,顺利接替兄长的所有权限。司马昭执政时间较长,足有十年,期间平了淮南第三叛,比父亲和兄长更牛的是还杀死一个皇帝。执政期间司马昭的爵位从侯升为公,又升为王,魏国出现了国中国,后期组织灭蜀并顺路做掉了反叛的钟会,权势威望巨大。司马昭到这一步算是给儿子称帝铺好路,到这一步也退无可退,估计他也乐见儿子当皇帝。果然司马昭去世后司马炎接替相国、晋王,随即称帝,到此晋代魏已完成,十几年后灭吴完成统一。
实际上从高平陵政变起,上面的每一步都顺理成章。到了这一步不说有无野心是否恋权,退一步就有身死族灭的危险,而司马家也不是一家,背后有一个大的政治集团推着走,只能硬着头皮上,官职加不上去了就加爵位,直到当上皇帝为止。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军阀割据,战火连天。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面前,保全和发展,是每个军阀最迫切的现实需要。
朝庭是国家最高权力中心,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同党伐异,政治斗争的血雨腥风,每天都在上演,曹操久居汉宫,阅人无数,尽管刘备处处表现游手好闲,胸无大志,煮酒论英雄之时,曹操客观公正的评论天下各路英雄,最后,点明真正英雄是你和我,刘备大惊失色。同样司马懿不肯作官,一再装疯卖傻,即使曹操派刺客,刀架在脖子上,司马懿依然装病如初,连刺客都认为他是真病,躲过一劫。凡是常人心惊肉跳,惊恐万状,他这种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的心理素质,不动声色的应变能力非常人能及。
曹操求贤若渴,多次下求贤令,招天下英才为以重用。为免遭曹操毒害。司马懿走进曹操集团,他处处为人低调,从不显山露水,一味大智若愚,韬光养晦。把握尺寸恰到好处,诸多事情应变自如。一向生性多疑的曹操,也找不到半点破绽。当时头等大事是战争能胜。枪杆子里出政权。长期的军旅生涯,胜多败少,逐渐显现司马懿军事才能。
司马懿政治上有远见卓识,在众多曹氏子弟中,他追随曹丕多年,成为曹丕集团主要成员。经过曹操反复观察考验,曹丕脱颖而出,顺利的成为魏国接班人。他治国理政方面,多有建树。西蜀连年大军侵犯,边关告急。司马懿临危受命,统帅三军,诸葛亮尽管六出祁山,依然是无功而返,劳死军中。
三国时期,东吴政权以长江天险为屏障,与曹魏、蜀汉鼎足而立。在这场持续数十年的战略博弈中,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位都督先后执掌东吴军政大权,他们或以火攻破曹,或...
周瑜 吕蒙 2025-09-30 污点与功绩交织:马超是否配得上五虎上将之名的历史审视在蜀汉政权“五虎上将”的荣耀殿堂中,马超始终是争议最大的存在。这位曾割据凉州、威震关中的枭雄,既以“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标签被史书诟病,又因“文韬武略过人”的才...
马超 2025-09-30 陈泰:名门之后的三国名将与忠臣悲歌陈泰(200年—260年),字玄伯,颍川许昌(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出身于汉末名门颍川陈氏。其家族世代显赫,祖父陈寔以德行著称,父亲陈群是曹魏司空、九品中正制的创...
陈群 2025-09-30 乱世枭雄的制胜密码:曹操成功的多维战略解析东汉末年,天下崩裂,群雄逐鹿。在这场持续数十年的权力博弈中,曹操以卓越的战略智慧与多维能力脱颖而出,最终奠定曹魏基业。其成功绝非偶然,而是军事、政治、人才、经济...
曹操怎么死的 2025-09-30 刘备与诸葛亮:军事才能的“表里”之辨——从战绩差异看战略与战术的互补性在蜀汉政权的历史叙事中,刘备与诸葛亮的军事表现常被置于对比框架:前者被戏称为“常败将军”,后者则因北伐屡次受挫被质疑“不善用兵”。然而,若深入分析两人在不同历史...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三国名将高览:实力与结局的双重解构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乱世中,袁绍麾下的“河北四庭柱”以勇武闻名,其中高览作为与颜良、文丑、张郃齐名的猛将,其生平与结局始终笼罩着历史与文学的双重迷雾。通过正史记...
文丑 张郃 2025-09-30 从"鱼水之欢"到"君臣博弈":刘备称帝后与诸葛亮关系变迁的深层逻辑建安二十六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时,诸葛亮以丞相身份接受"开府治事"的特殊授权,这种将相权与君权高度融合的安排,在三...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三国武力巅峰对决:赵云与许褚的实力深度解析三国时期,赵云与许褚作为蜀汉与曹魏的标志性武将,其武力值与军事能力常被后世热议。若以正史记载与演义情节为基准,从个人战力、军事指挥、战略眼光三个维度综合对比,赵...
赵云 2025-09-30 鲁肃接任周瑜:天时、地利、人和的必然选择公元210年,赤壁之战的硝烟尚未散尽,东吴水军大都督周瑜却在巴丘病逝,年仅36岁。这位以火攻破曹、奠定三分天下格局的军事奇才,临终前却将兵符交予一位“资历尚浅”...
周瑜 2025-09-30 傲世群雄的武圣,为何独敬“三姓家奴”吕布?在三国武将的星空中,关羽始终是最耀眼的存在之一。他以“万人敌”的武勇威震华夏,却也因“善待士卒而轻士大夫”的傲慢性格饱受争议——无论是马超、黄忠等同僚,还是曹仁...
马超 关羽 2025-09-30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