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秦灭六国完成了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但也有人说,秦国最后其实还是少灭了一个国家,那就是卫国,而至于原因,有人说是因为卫国太小,以至于嬴政都没有注意到,也有人认为是因为商鞅或者吕不韦的原因才没有灭卫国,但其实不管哪一种说法都站不住脚,那卫国究竟有没有被灭,卫国又是怎么灭亡的呢?今天就让历史资料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卫国,中国周朝诸侯国,姬姓,周武王弟康叔后裔。先后建都于朝歌、楚丘、帝丘、野王,辖地大致为今河南北部。周公平定殷商故土的叛乱后,封其同母少弟康叔于卫。金文中常见的康侯、康公都是指叔封及其子嗣。周初卫康叔遵守周公教诲,“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利用商人政治来贯彻周法,治理得很成功。卫国成为屏蕃周朝的重要支柱,康叔也被提拔到宗周王室任司寇。这样,卫国实际上就交由其子庸伯统治。周厉王之前,卫国的历史少见记述。周平王东迁时,卫武公曾出兵助周平戎。卫武公时一度强盛,为诸侯首领之一,东周时期后由于内乱频繁而衰弱,公元前660年被狄人所破,荒淫奢侈的卫懿公被狄人所杀,卫也失国,仅剩五千遗民在宋国、郑国等国的资助下寄居于曹国(今山东定陶)卫国子民迁于曹(今山东定陶)。
公元前659年迁都于楚丘(今河南滑县卫国故城遗址)。
卫成公元年(公元前629年),为避狄人再次侵扰,迁都于帝丘(今河南濮阳),经百年休养生息,经济始现繁荣。
卫文公时,国力恢复并于前635年,灭亡邢国。
春秋晚期,卫国孙氏、宁氏专权,君臣关系不和。在孙氏投晋、宁氏被灭之后,卫国又出现了卫庄公蒯聩与卫出公辄父子争国的事件,国力进一步削弱。公元前254年,卫终于被魏国兼并。司马迁《史记·卫康叔世家》明确记载“怀君三十一年,朝魏,魏囚杀怀君。魏更立嗣君弟,是为元君。元君为魏婿,故魏立之。”封君是战国时期诸侯国拥有爵位和封地的人,他不再是诸侯,因此其领地也不能称之为国。
公元前343年,魏废姬姓卫君改立卫灵公的别支后裔子南氏为卫君。
公元前252年,魏杀怀君改立女婿卫元君为卫君。
公元前241年,秦攻魏,把卫国原有的濮阳一带归入东郡,立姬姓后代卫君角为卫君,并将把他移到野王(今河南沁阳),卫又成了秦的附庸。
公元前209年,卫君角被秦二世废为庶人,卫国灭亡。卫国是周诸侯国中最后一个被秦灭亡的国家。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灭六国统一天下,这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转折性的历史大事件。不过近几年有一种观点认为秦始皇并没有彻底统一天下,有一个诸侯国没有被秦国灭掉。
这个幸运的诸侯国就是卫国,据《史记》记载:在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秦二世“废君角为庶人,卫绝祀”,卫国这才算灭亡。那么在灭亡六国,统一天下之后,秦始皇真的没有消灭卫国吗?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先要了解战国时期的爵位等级。在战国七雄称王之后,周朝原有的“公侯伯子男”爵位等级解体,各国都发展出了自己的爵位等级体系。其中秦国的最高爵位是“彻侯”,而关东六国的最高爵位多是“封君”。
但在战国的很长时间里,除了七雄之外,还存在一些过去周天子所封的小诸侯国,卫国就是其中之一。基本上来说:如果爵位是周天子所封,那就是相对独立的诸侯国,如果爵位是称王的七雄所封,那就是七雄国内的臣子。
卫国的开国之祖是周武王的弟弟卫康叔,爵位为侯爵,是老牌姬姓诸侯国,一度是诸侯国领袖。但到春秋时期,卫国连遭大难,国力大衰,逐渐沦为二等诸侯国。到了战国时期,卫国更是成为七雄之一魏国的附庸国。
战国的历史大趋势就是统一,弱小的卫国就算成为附庸国也难逃灭国之运。周显王三十九年(前330年),在魏国的强大压力下,当时的卫国国君卫嗣君决定放弃周天子所封侯爵,成为魏国的封君,史称卫嗣君“降侯贬君”。
“降侯贬君”意味着卫嗣君从独立的侯爵诸侯变成了魏国的食邑封君,作为一个独立诸侯国的卫国已经灭亡。不过看在卫国主动投降和资历较老的份上,魏国允许卫嗣君保留宗庙祭祀,即所谓的“灭国而不绝宗庙祀”。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卫君的驻地都发生了巨大变动,完全不是一个诸侯国了。不过秦始皇也允许卫君保留宗庙祭祀,直到秦二世才彻底废除。所以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前,卫国就已经灭亡,不需要秦始皇再灭一次。
始皇帝连六国都灭了,要彻底消灭小小的卫国不过是举手之劳的事情,但是终他一世,始终容许卫国的存在,不加以侵害。
由此可见,第一,始皇帝是注意舆论影响的。
第二,他并不是一个无目的的暴君,不轻易感情用事。咸阳学宫。始皇帝相当重视文化建设,他要他的传之万世的帝国不是一群文盲统治的帝国,而是文化极度繁荣的文明国家。咸阳学宫的建设,是为了比拼战国极负盛名的齐国稷下学宫。而且在初期应该说他也给了那些博士们极大的言论自由。只是到后来实在容忍不了以淳于越为首的六国那些顽固派们的无礼攻击,他终于下了焚书令。 焚书和坑儒不是一回事。坑儒这件事情,主要是由几个术士引起的。术士们老虎头上拔毛,当然没有什么好结果了。皇帝一气之下活埋了大约460个儒生术士。
第三,卫国长期附秦,等于是秦的属国,两国关系也一直不错,吕不韦、商鞅也都是卫国人,废卫没多大必要了。
尽管如此,卫国却成为生存时间最长的诸侯国之一,立国前后共计907年,传41君。康叔立国时,定都朝歌。(今河南鹤壁市)公元前629年卫成公迁都帝丘(今河南濮阳市)时,占卜说可以在这里立国300年,后来帝丘果然成了卫国的福地,卫国人在此立国达388年。随后,卫元君十四年卫国被秦国迁到野王县(今沁阳),又生存了几十年。在众多曾经声名赫赫的诸侯国纷纷被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卫国却奇迹般地躲过无数次灾难,生存到了秦国统一天下之后,到秦二世时才灭亡。很多人对此觉得难以理解,究其原因,人们认为这是因为卫国多贤才,就像“燕赵古来多慷慨悲歌之士”一样,“卫地自古多君子”。孔子周游列国14年,其中在卫国长达10年,也就是因为这里有很多和他性味相投的“君子”。吴王的弟弟季札曾经周游列国,以其远见卓识闻名天下,他在卫国得出的结论是“卫多君子,其国无患。”
战国末年,卫国商人吕不韦以“奇货可居”的商业思维,将落魄秦国公子异人(后改名子楚)包装成政治期货,最终通过精准运作助其登上王位,自己也从市井商贾跃升为秦国丞相。...
吕不韦 2025-09-28 本纪与项羽:历史书写中的帝王逻辑与英雄叙事在中国古代史学体系中,"本纪"是纪传体史书的核心体例,而项羽作为未称帝的军事领袖被列入《史记·项羽本纪》,这一特殊安排既体现...
项羽 2025-09-25 吕不韦之死:一封信背后的权力困局与时代悲剧公元前235年,秦国前丞相吕不韦在洛阳封地饮鸩自尽,结束了跌宕起伏的一生。这场死亡的核心导火索,是一封仅30字的书信:“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
吕不韦 2025-09-25 司马卬之子:历史长河中的隐秘身影在秦末汉初的乱世风云中,司马卬作为项羽所封十八诸侯王之一的殷王,曾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关于他的儿子,史书记载却极为简略,宛如历史长河中若隐若...
项羽 2025-09-24 虞子期与虞姬:历史与虚构交织的兄妹传说在楚汉争霸的波澜壮阔中,虞姬与项羽的“霸王别姬”成为千古绝唱,而虞子期作为虞姬的“兄长”形象,也因文学创作与民间传说深入人心。然而,当拨开历史迷雾,会发现这对兄...
项羽 虞子期 2025-09-24 范增算顶级谋士吗?——历史迷雾中的谋略之辨在秦末汉初的风云变幻中,范增作为项羽身边的重要谋士,其谋略水平与历史地位一直备受争议。有人将其与张良并论,视其为绝代谋士;也有人认为他不过是一个因历史机遇而稍有...
项羽 张良 2025-09-23 宋真宗赵恒: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封禅泰山的帝王在中国古代帝王的历史长卷中,封禅泰山是一项象征“功盖三皇五帝”的至高礼仪。自秦始皇首开先河,至宋真宗戛然而止,两千余年间仅有六位帝王完成这一壮举。而宋真宗赵恒,...
秦始皇陵 宋真宗 2025-09-23 君士坦丁大帝凭什么排第一:重塑罗马与基督教的双重遗产在历史学界关于“世界八大君王”的评选中,君士坦丁大帝始终稳居榜首,甚至超越秦始皇、亚历山大大帝等传奇人物。这一评价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他对罗马帝国政治结构的根本性...
秦始皇陵 2025-09-22 有巢氏:文明曙光中的四大发明与人类生存革命在远古洪荒的混沌中,当人类与禽兽争夺生存空间时,一位被后世尊为“巢皇”的智者横空出世。有巢氏,这位被《庄子》《韩非子》等典籍记载的中华文明始祖,以“构木为巢”为...
韩非子 有巢氏 2025-09-22 刘承佑与刘邦:跨越四百余年的皇室血脉与时代变局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刘邦与刘承佑虽同为刘姓帝王,却分属西汉与五代十国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刘邦作为西汉开国皇帝,以布衣之身推翻秦朝、击败项羽,开创四百年汉家基业;...
项羽 刘邦 2025-09-22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