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中国古代上承隋朝下启五代十国的朝代,由李渊建立。接下来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
公元689年参加朝廷考试时,张柬之在这一千多人中,位列第一,然而这一年,他已经六十五岁了。而名列第一,也让张柬之立刻就被朝廷任命为监察御史,在后来的工作中,他也没有辜负朝廷的信任和重视:他到处走访县区,上书朝廷整治腐败等等。尤其是对清明吏治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但可惜的是,这份建议并没有被朝廷采纳,而他也无法继任下去了,很快被调往荆州担任长史。
张柬之是一个十分有胸怀抱负的人,然而他与当时的武则天一派的思想格格不入。但是,张柬之的这些想法十分受到狄仁杰的青睐。有一次武则天让狄仁杰推荐一位可以当担宰相的可塑之才,狄仁杰毫不犹豫的推荐了张柬之。可是武则天并不愿意张柬之担任宰相职位,只是简单的把张柬之调任到了洛州担任司马。
但是狄仁杰是个惜才之人,并不甘心张柬之就此埋没,先后多次力荐张柬之。于是,张柬之又被任命为司刑少卿,这就相当于现在的,从地方调任到中央,这使得张柬之已经七十六岁高龄了。
狄仁杰之所以会一直反复推荐张柬之担任宰相职位,并不是因为他们有什么私交,仅仅是因为狄仁杰本身就是一个很会推荐人才的人,是一位历史上知名的知人善任的人物。
狄仁杰本身就很喜欢推荐一些很有才能的人给国家,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狄仁杰当时所处的环境所致——毕竟当时的狄仁杰想要在朝廷上找到一位和他并肩作战,一起工作的阵营,还是非常困难的。
当时的权力纷争十分明显,狄仁杰要想从底层提拔一位能够不与别人同流合污,又勇于进谏的人,张柬之是最合适不过的人选。毕竟张柬之在当时的朝廷中,显得与所有人格格不入,他敢于斗争,为人果敢,不论是从出身还是性格来说,都比较受到狄仁杰的赏识。同时张柬之也非常符合当时狄仁杰需要的,新的利益团体的人选。
张柬之是一位在朝廷非常有威信的人,可以团结很多的权力,而且,他不需要兵权,就可以团结这些朝中大臣,将力量凝聚起来,这样的核心作用,对狄仁杰来说非常重要。
张柬之为何能够当上宰相?已经身居高位的他又为何在上任不久就发动政变?
古稀之年的张柬之,在七十多岁的时候还在基层做地方长官,后来通过了狄仁杰以及姚崇的不断举荐之下,终于在八十岁的时候,当上了宰相。
可谁知,当上宰相的这一年,张柬之就发动了神龙政变。这次政变完成了将武周政权向李唐政权的转变,能够将江山成功交到李唐后代之手,张柬之功不可没,甚至可以说是居功至伟,因为他在关键的时候选择了站出来。
但是。李显继位后却并不愿意听取张柬之的建议,他依然重用武三思等人,很快,武三思等人就将当时和张柬之一同发动政变的其余五位朝廷重臣诬陷,同时将张柬之免去宰相职务。
公元705年7月,张柬之失去宰相权力后,告老回到了襄州养病。到了襄州以后,他依然是严以律己,同时对手下的人和亲朋好友也不放纵宽免。这都是史书中对他的记载。
到了公元706年,李显剥夺了张柬之的所有功勋,将他流放。后来张柬之在郁郁寡欢和忧愤之中去世,享年八十二岁。
张柬之从八十岁就任宰相之后,可以说是处处安排,所有的努力和功绩都是为了恢复李唐的天下。但是最终却遭到武三思等人的毒害,使得他晚年在郁闷中去世。
其实张柬之心中一直怀着份理想主义,或者是浪漫主义。作为唐朝的一位功臣,张柬之一生都一直希望政权有朝一日可以回到李唐手中,同时他也完成了这份使命。
其实从一些史书记载中也可以看到,张柬之在还没有就任宰相职位之前,就已经在密谋不同阶级和不同权力的的人,布了不少有利于李唐政权复辟的局。
而当他以八十岁高龄就任宰相之位时,却并没有向其他人一样选择爱惜羽毛,也并不像传统意义上的文官一样,偃旗息鼓,小心行事。自始至终,张柬之都是为了自己的理想在做事。
对于张柬之而言,六十岁之前可能都是充满挫折的人生,虽然吃喝玩乐样样不愁,但是一直以来都没有当上什么大官,没有地方去实现他的雄心壮志和宏图伟业。
到后来张柬之掌握了政权后,完全可以凭一己之力左右皇帝的政治思想,然而张柬之却并没有丝毫越界的行为,反而给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样的刚正不阿,使得张柬之在道德品德、行为标准上,一直都维持着一个相当完美的标准。他既没有越界,同时也没有退缩,无论他被贬谪到任何地方,都一直勤勤恳恳的工作。这种坚韧,也让他这个人在职场上展现出来了打不垮的品质。
一心为国为民的张柬之,为什么最终却落得一个不得善终的下场?
这主要原因大概分为两点:其一是,张柬之对李显有一种盲目的信任,他认为把皇帝扶上皇位以后,皇帝就会勤勤恳恳的完成了所有的事情,但是,事实证明了,皇帝并不靠谱。
其二就是,皇帝李显本身是一个软弱的人,这种软弱明显的体现在了李显和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当中,李显并没有办法坚定地站在一个队伍里面,左右摇摆。同时,李显也没有办法在这些权力体系中,充分展现自己的皇帝的权威。
按照正常来讲,辅佐皇帝发动政变后的功臣,应该受到重用,张柬之反而成为了被打击的对象,而对立党派的武三思等人,却受到了重用,这也是张柬之软弱的体现之一。
第二也是因为,被武三思构陷后,李显立马就下令免去这几人的职务,然而罢免之后他却又想做好人,反复无常的个性,也是导致张柬之下场凄惨的原因之一。
当时的唐朝规定,七十岁就可以退休,告老还乡。然而张柬之到了八十岁了,还在继续坚持,很显然他的心中一直都是有一份坚守在的,他想把这个政权辅佐好。可显然,张柬之高估了李显的能力,也低估了武三思等人的权谋之术。
在神龙政变中,他将最危险的事都揽到自己身上,将太子放在了最安全的位置上。这种脏活累活自己干,荣誉享福留给别人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敬佩。
这位著名的宰相张柬之,有人评价他是八十岁拜相,大器晚成,令人敬佩。但是更让人敬佩的是张柬之并没有因为自己年事已高就对自己的身居高位而懈怠和借口推脱。年龄的限制,在张柬之心中们永远都不是无法逾越的鸿沟。
葡萄牙作为近代史上首个开启全球殖民扩张的欧洲国家,其殖民版图曾横跨五大洲,鼎盛时期面积达1040万平方公里,是欧洲建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殖民帝国。从15世纪初...
启 2025-09-19 李三才为何位列东林点将录榜首:一场政治符号的构建与历史记忆的博弈明末天启年间,大太监魏忠贤为打压东林党,命亲信王绍徽仿照《水浒传》模式编纂《东林点将录》,将东林党骨干成员按“一百零八将”排序。在这份名单中,李三才被列为“托塔...
魏忠贤 启 2025-09-18 魏源的重大历史贡献:以“师夷长技”叩开近代化之门在晚清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魏源以一部《海国图志》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呐喊,成为近代中国思想启蒙的先驱。他的贡献不仅在于系统引入西方知识,更在于以“经...
魏源 启 2025-09-18 明朝哲学家李贽:离经叛道的启蒙先驱在明朝中后期思想禁锢的铁幕下,一位来自福建泉州的哲人以惊世骇俗的姿态撕开了一道裂痕。李贽(1527-1602),这位自号“异端和尚”的思想家,用七十六载人生演绎...
启 2025-09-17 戴名世:桐城派的奠基者与文学先驱在清代文坛的星空中,桐城派以其独特的文学主张与深远的历史影响,成为古典散文领域的一座丰碑。而在这座文学高峰的奠基过程中,戴名世的名字如同一颗璀璨的启明星,以其卓...
启 2025-09-17 晋朝的终结:东晋的覆灭与南北朝的开启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晋朝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朝代,它上承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下启南北朝的长期对峙。然而,这个曾经统一中原的王朝,最终却未能逃脱被新兴势力取代的命...
启 2025-09-17 阿诺德·汤因比著作:文明史观的宏大叙事与跨时代启示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1975)是20世纪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历史学家之一,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
启 2025-09-16 鉴真东渡:跨越沧海的文化纽带与精神丰碑公元753年,66岁的鉴真和尚在双目失明、历经五次失败后,终于率领弟子从张家港黄泗浦启航,成功抵达日本九州岛。这场持续十二年、六次启航的壮举,不仅改写了中日文化...
启 2025-09-16 刘焉:汉室宗亲的乱世逐梦者——血脉传承与历史抉择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益州牧刘焉以“废史立牧”之策开启地方军阀割据的先河,其家族背景与血脉传承始终是历史研究的焦点。作为汉室宗亲,刘焉的家族谱系不仅承载着皇室荣耀...
启 2025-09-16 拓跋猗迤的陵墓之谜:从云中金陵到野狐岭的千年追寻在北魏早期历史中,拓跋猗迤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作为西晋时期鲜卑索头部首领,他统率中部鲜卑,驻守代郡参合陂以北,通过军事扩张与外交联盟奠定了北魏崛起的基石。...
启 2025-09-15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