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赵括战败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虎父无犬子
赵括出生于一个低配的“将门”,他父亲赵奢本是赵国一个征收田税的国家公务人员,后来因为“不畏强权”,超度了几个平原君的手下,平原君是谁,他是赵国的“皇室宗亲”,如果当时平原君不开心,那么他轻则会下岗,重则要搭上一条性命。
但是平原君并非一般人,他得知了赵奢的“无礼”举动之后,没有给赵奢穿小鞋,反而把他推荐给了赵王,就从这点来看,他能被称作“战国四公子”,也确实是实至名归。赵奢虽然是凭借“刚正”起家,但真让他成名的,却是他的军事能力。当年“阏与之战”之前,赵王先问廉颇等老将,是否能去救援,廉颇等人表示,饭还可以吃的动,但去那打仗绝对不行。
赵王转回头就去问了赵奢,赵奢就说,狭路相逢勇者胜,我认为可以去。赵王就说,你说行,那你亲自去趟呗,赵奢二话没说,直接就跑去找秦军硬刚,结果他还真的打胜了,一时间,他红得飞起。看到如此诡异的一段,小编刚开始表示怀疑,但小编后来一想,赵王是一国之主,应该不会玩火,而赵奢也不是傻大胆。
那么也就是说,赵奢应该是在这之前,就已经展现过了自己的军事能力,所以赵王才去问他,才敢放心让他去,而他后来能和吴起、孙膑并列,应该也绝非这一次的胜利,而是他的军事能力在当时得到了各方的认可。赵奢成名以后,受益最多的是他的儿子赵括,因为赵括也是“军事迷”,所以经常缠着老赵讨教兵法,而且赵括还总能讨得便宜,因此踩着父亲的肩膀,小赵的名字也开始在战国末年走红。
知子莫如父
小编在聊“长平之战”时曾经聊到,当时刀疤脸和廉颇在前线对峙(有人可能会问,赵奢那么厉害,为啥当时赵王不让他去,而让廉颇去呢,小编的答案是,赵奢当时已经归天),廉颇本想“耗死”秦军,但是赵国的家底薄,在秦国退兵之前,就有点撑不住了,所以赵王就想让廉颇主动出击,一决胜负。但是廉颇是老将,知道这时候最安全的办法,就是咬牙硬撑,因此就没答应。
当时的秦国其实也很着急,于是范雎就开始打舆论战,把赵括是一顿乱捧,搞得好像赵括只要亲自出马,秦国必败无疑,于是赵王按捺不住,就决定派小赵出马。但是,当时有两个人明确表示反对。第一个人,是让廉颇“负荆请罪”的蔺相如,蔺相如当时对赵王说,小赵只是把他爹的兵书给整明白,虽然他理论不错,但是他没有实战经验,这种决定生死的大战怎么能让他去呢!赵王当时没听,不知道是不是顾忌蔺相如和廉颇的关系。
另一个劝赵王的人,是赵括的亲妈。当时她对赵王说,千万不能让赵括去前线。赵王就问她为什么(难道是你舍不得儿子)?赵括的母亲就说,当年赵括他爹当将军的时候,对身边和属下都非常好,对于大王发的奖金分红,从来不往家里拿,都分给了一起打仗的小伙伴,因此他的部下对他多是敬爱。而赵括这个臭小子,凭借他爹的威望,不光目中无人,而且把银钱看得还比较重,还不懂得分享。
赵王一听,这点事还叫事吗,当将军就该有傲气,当年老赵不也喊过“狭路相逢在勇者胜吗”,至于爱钱,那也无伤大雅,只要能打就行,于是执意要让赵括去。赵母一看拦不住,于是就让赵王给个承诺,那就是到时候万一赵括战败,不能株连家人。赵王一听也没多想,也就应承了下来。
兵者,国之大事
小编看到这的是时候,真想为老太太鼓掌,但并不是因为她有先见之明,知道儿子必败,而是她处理这件事情的方式。赵括不能带兵的原因,真是“骄傲”、“不懂团结”、“贪财”这样的“小事”吗?我们再来看《史记》的一段记载。在赵奢在世时,赵括曾在理论上赢了他,但是他却在私下里跟老伴说,赵括如果不带兵则罢,一旦带兵,那是必败无疑。老太太就问他,为什么呀,你能因为自己说不过儿子,就诋毁他啊!
老赵就说,赵括的理论确实不错,但是他并没有把战争当回事,他“缺乏敬畏”之心。这句话怎么理解呢,小编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大家估计很多人都下过象棋,大家在下象棋时,往往只是把里面的“兵”、“将”当作一个棋子,所以下起来并没有什么负担,但是如果让你去指挥真的“兵”、“将”、你可以想想看,你还能做到“举重若轻”吗?
大家对诸葛亮、司马懿和陆逊应该都不陌生,这仨人是既能决胜千里之外,也能临机决断的大能,但是大家仔细看他们的相关资料就会发现,他们仨行军打仗突出一个“谨慎”,魏延当年出奇计,出子午谷偷袭长安,诸葛亮没同意;而司马懿为了赢诸葛亮,那也是一点险也没敢冒,一直是稳扎稳打;陆逊也不例外,当年和刘大耳朵对峙,不管谁给孙权吹风,陆逊都是只解释,而不贸然行动;此外还有“打呆仗”的曾国藩……
从上述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真正能在军事上取的大成就的人,都对战争存有敬畏之心,其实非只战争如此,我们身边的很多事也都是如此,比如前两年盛传的“寿司之神”、“米饭仙人”,无一不是对自己的工作,充满“敬畏”之情。由此我们就能理解老赵所说的意思了,你对“国之大事”的战争,竟然“缺乏敬畏”,那么你怎么可能会取得成功呢?
小结
“长平之战”的结果,想必大家都知道,赵括兵败被杀,赵国几十万参战人员,生还的只有240人,从此赵国再也不复当年之勇,而此战却为秦国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因为赵括曾统领及十万大军,在白起的包围之下,没有直接溃败,而坚守了几十天,就认为赵括并非“纸上谈兵”的庸才。
但小编想说,当一个人对自己的职业“缺乏敬畏”时,不管做了多少事,其实都只是在应付。“纸上谈兵”的人未必“缺乏敬畏”,但“缺乏敬畏”的人,却连“纸上谈兵”的人都不如。
白起作为战国时期秦国最杰出的军事统帅,其军事生涯与秦国的崛起轨迹高度重合。从伊阙之战斩首二十四万魏韩联军,到鄢郢之战焚毁楚国宗庙,再到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万赵卒,白...
秦始皇陵 白起 2025-09-04 霍去病与白起:跨越时空的战神之辩在中国军事史上,霍去病与白起犹如两颗璀璨的星辰,分别以“闪电战神”与“杀神”的威名震撼后世。若以军事成就、战术创新、历史影响为坐标,二者虽分属不同时代,却可展开...
白起 霍去病 2025-08-27 王龁与白起:秦国军中的双璧与权力博弈在战国末期秦国的军事版图中,王龁与白起是两位极具代表性的将领。他们既在战场上并肩作战,又在权力漩涡中暗自角力,共同书写了秦国统一进程中的关键篇章。一、战场上的黄...
白起 王龁 2025-08-19 郭开:以谗言为刃的“战国第一猛将”在战国名将如云的史册中,白起、王翦、廉颇、李牧的威名如雷贯耳,但若论“战绩”之震撼、手段之狠辣,赵国佞臣郭开却以另类方式被后世戏称为“战国第一猛将”。他未领一兵...
白起 廉颇典故 2025-08-05 伊阙之战双方兵力考辨:白起以弱胜强的军事密码公元前293年的伊阙(今洛阳龙门),秦将白起以12万秦军对阵魏韩24万联军,最终斩首24万、俘虏主将公孙喜,彻底扫平秦国东进中原的障碍。这场战役不仅奠定了白起“...
白起 2025-08-01 伊阙之战:二十四万将士的血色黎明——解析战国规模歼灭战的代价与影响公元前293年的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一场载入史册的歼灭战在此爆发。秦将白起以十余万兵力,全歼韩魏联军24万人,斩首数量创下战国时期新纪录。这场战役不仅奠定了...
白起 2025-07-31 赵奢为何未入战国四大名将之列?战国时期,名将辈出,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四人被后世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他们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辉煌的战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同样战功...
白起 廉颇典故 2025-07-25 白起一生斩首多少人:血色数字背后的战争逻辑与历史争议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白起以“战神”之名威震六国,其军事生涯中斩首敌军的数量之巨,堪称中国冷兵器时代的巅峰。据《史记》《战国策》等史料记载,白起指挥的战役中,仅明确...
白起 2025-07-17 赵括的结局:长平悲歌中的血色终章公元前260年的深秋,山西高平西北的丹河两岸,四十万赵军在断粮四十六日后彻底崩溃。主帅赵括身中数箭,仍率精锐死战突围,最终倒在秦军箭雨之中。这位被后世讥讽为“纸...
赵括 2025-07-08 白起若置身三国:战神之姿能否续写不败传奇?在中国冷兵器战争史上,白起以“人屠”之名成为战国军事的巅峰符号。他一生征战37年,斩敌百万,创造了长平之战45万赵军全歼的冷兵器时代纪录。若将这位“战神”置于三...
白起 2025-07-08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