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随着我国的国力不断的提高,各种新型武器装备不断的发展,犹如雨后春笋一半,一个个的往外冒。其中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拥有完备的海上打击力量,就要看它们有没有独立建造航空母舰的能力。中国航母的历史,远比大家想的要久远。20世纪20年代,张作霖便另辟蹊径,通过引进加改装方式,得到了一艘类似于航空母舰的装备。1928年6月4日,张作霖专列行驶到皇姑屯时,被日寇埋伏炸死。那么,“皇姑屯事件”之后,这艘“航空母舰”的结局如何了呢?

上世纪20年代,张作霖曾经将一个绝密任务,交给他的知己挚友沈鸿烈。沈鸿烈最终也不负重托,帮助张作霖弄来了个“大家伙”。
这个“大家伙”就是本文的主人公“镇海号”,堪称中国最早的一艘“航空母舰”。
不过,“镇海号”虽隶属于东北海军,但真正将它建造的人,还是张作霖的好友沈鸿烈。
沈鸿烈是湖北天门人,青年时期受到新潮思想冲击。彼时的中国,虽已摆脱了几千年封建桎梏,可是华夏大地战火四起,百姓民不聊生。
沈鸿烈十分渴求西洋先进武器装备,也无时无刻不想着“师夷长技以制夷”。
最终沈鸿烈选择留学日本,顺利的从日本江田岛士官学校毕业。
1911年,沈鸿烈从日本回国。回国后,沈鸿烈先后找到多位大人物,畅谈了自己设想。
按照沈鸿烈的论调,他希望利用自己学到的海军知识,在中国大地上也建造出无坚不摧的“战列舰”。
可当时的军阀们都想着多争地盘,沈鸿烈的设想虽大有可取之处,但是需要耗费无数人力物力,实在不划算。
兜兜转转之后,沈鸿烈来到东北遇见张作霖。张作霖一眼便看中沈鸿烈过人的才华,将他封为奉系海军司令(也就是东北海军的前身)。

张作霖与沈鸿烈一相遇,这二人就有着说不完的话。当沈鸿烈和张作霖说起了,他想建造战列舰和航空母舰的设想时,立马得到张作霖支持。
大约是1923年,张作霖希望沈鸿烈能学以致用,让他为东北海军添置两艘“大杀器”。
接到张作霖的委任,沈鸿烈立马开始制定详细的建造计划。
可当时中国机械加工和金属处理等技术非常落后,想在中国本土建造如此复杂的机械设备,几乎是不可能。
于是沈鸿烈决定用大吨位的商船,改造出一艘“非正规航母”。
沈鸿烈先是通过其人脉和关系,购入两艘“祥利”和“广利”号德国货轮。(后沈鸿烈将这两艘船分别改名为“镇海”和“威海”)
接着将这两艘货轮,配置两门4.7英寸口径阿姆斯壮海军炮,四门三英寸口径陆军炮,装上才1200匹马力蒸汽锅炉机。
经过改造之后,“镇海号”、“威海号”其航速最快能达到13节(13节相当于时速24千米)。
改造完成后,虽不及当时其他西洋军舰,但放眼中国,应该也是无人可敌。

1924年,张作霖又找法国订购了一批水上飞机(Schreck——FBA-19型水上飞机)。
1926年,首批4架飞机加入奉军后,被专门调给沈鸿烈,让他来进行舰载机的训练。
沈鸿烈将这两艘水上飞机,放在刚刚改装好的“镇海号”上。
“镇海号”虽然经过几次改装,但毕竟其前身只是货轮,想顺利起降大型水上飞机,还是非常困难。
沈鸿烈于是又想了个鬼点子,他在“镇海号”上加装了一台大吊机,起吊重量能达到一吨左右。
有了吊机之后,那两艘法国飞机平时可以放在甲板上。遇到打仗时,用吊机将飞机吊起来放入水中,再让飞机在水中直接滑翔起飞。这样,“镇海号”也有了起降飞机的能力。
由于改造费用超过预算,只有“镇海号”完成了所有改造项目,并形成战力,而“威海号”并不具备起降飞机的功能。

1927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张作霖当时已经就任“北洋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他必须要和国民革命军作战。
不过张作霖并不希望掏空自己老底,于是他让沈鸿烈驾驶着“镇海号”南下,帮助北洋军攻打上海吴淞口。
当“镇海号”渐渐驶入上海吴淞口时,船上两艘法国飞机迅速起飞。
由于吴淞口并没有任何防空装备,这两艘飞机能轻而易举穿过防线,驶入上海市区,对重点地区实施轰炸。
“镇海号”在这场战役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给国民革命军造成极大恐慌。
此外,“镇海号”还参加过好几次战争,皆以胜利告终。
说到这里,相信不少同学会很好奇:实力如此强悍的“镇海号”,在张作霖死后,沦落到了何处?

1928年6月4日之后,奉系内部混乱不堪,张学良没有其父亲张作霖那般有威望和铁腕,只得不断依附他人麾下。
没有了张作霖的支持,“镇海号”连日常维护、训练、保养都成问题。
沈鸿烈在1929年,率领东北海军驻扎青岛,“镇海号”也一直留在青岛港口。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日本海军派遣大量军舰,企图登陆上海吴淞口要塞,呈南北合围之势,迅速完成对中国南方的吞并。
1937年12月26日,第三舰队司令谢刚哲,将“镇海”、“永翔”、“江利”、“楚豫”、“定海”、“同安”,等舰沉于青岛小港码头,限制日军航道路线。
因为“镇海号”自1928年之后,已经得不到正常维护和保养,船身锈迹斑斑。蒸汽轮机也因缺少日常维护,使得航速大减。几架法国飞机更是缺少零件,甚至无法起飞。
九一八事变后,此时的“镇海号”已经几乎丧失了战斗力。因此,国民政府决定把“镇海号”沉没在长江口的位置,也算让其物尽其用。
总而言之,虽说“镇海号”年代久远,战绩记载的也比较少,可“镇海号”应该是中国真正的“第一艘航母”。

当然,“镇海号”无法称得上是真正的航空母舰,顶多只能算是“水上飞机母舰”。和现代航母相比,无疑是老掉牙的装备。
但不可否认,它也是中国航母事业的起点,且当年国际上也将“镇海号”归类为水上飞机母舰,是拥有一定战力的军事装备。
但失去了张作霖这个伯乐后,“镇海号”也渐渐失去用武之地,最后被当成暗礁沉没于长江之下。
只可惜,随着军阀连年混战,以及日寇的入侵,当时的大部分国人还没有意识到,诸如“镇海号”这样的水上母舰,会对提升国力有多么重要。
公元前701年,郑庄公的离世为郑国埋下了长达二十余年的权力动荡伏笔。作为郑庄公的庶子,郑厉公(姬突)的命运因一场精心策划的政变而彻底改变,其流亡与复辟的历程,不...
郑国 2025-11-07 韩信临刑前:弃楚投汉,悔与不悔的千年之问公元前196年,长安未央宫钟室,一代兵仙韩信被吕后以"谋反"罪名处死。临刑前那句"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
韩信 2025-11-05 傅友德:大明开国的无双猛将与悲剧宿命傅友德(1327年—1394年),这位生于元末乱世、崛起于朱明王朝的宿州猛将,以七战七捷的北征传奇、平定巴蜀的果敢决绝、经略云贵的文治武功,成为明朝开国功臣中不...
朱明 傅友德 2025-11-03 萧何的两面:从“月下追贤”到“助吕诛将”的权力困局公元前206年,汉中军营外,萧何策马狂奔,衣襟沾满尘土。他追回的不仅是韩信,更是一个帝国的未来。但二十年后,这位“汉初三杰”之首却亲手设计,将韩信诱入长乐宫钟室...
韩信 萧何 2025-10-23 权谋漩涡中的生死棋局:萧何与韩信的命运共生“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戏剧张力的典故之一,将西汉开国功臣韩信的生死系于丞相萧何一人。然而,若将韩信之死简单归咎于萧何的“背叛”,则忽略了这场悲...
韩信 萧何 2025-10-23 兵仙余韵与权力漩涡:陈豨与韩信的师徒羁绊及其悲剧终章在楚汉相争的烽火中,韩信以“背水一战”“潍水淹龙且”等经典战役铸就“兵仙”之名,而其军事思想的传承者陈豨,却以一场牵动汉初格局的叛乱,在历史长卷中刻下复杂印记。...
韩信 龙且 2025-10-23 权臣掣肘与外交困局:郑厉公的放逐与复仇之路春秋中期,郑国作为中原首个挑战周天子的诸侯国,在郑庄公时代曾以“小霸”之姿威震四方。然而,郑庄公去世后,其子郑厉公(名突)的命运却因权臣祭仲的专权与宋国的外交胁...
郑国 2025-10-23 彭越:游击战鼻祖的崛起与陨落——从巨野泽盗寇到梁王之死在中国军事史上,彭越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名字。这位出身渔民的草莽英雄,凭借独创的游击战术改写了楚汉战争的格局,成为与韩信、英布齐名的“汉初三大名将”。然而,他的结...
韩信 英布 2025-10-11 韩信之死:吕后主谋背后的权力博弈真相在中国军事史上,韩信之死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谜题。史书将矛头指向吕后,称其与萧何合谋诱杀韩信于长乐宫钟室,但若深入剖析历史细节,会发现这场谋杀远非吕后个人意志所...
韩信 萧何 2025-10-10 井陉之战:韩信的背水奇谋与楚汉格局的转折公元前204年10月,河北井陉县东北的黄土坡谷地,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在此上演。汉军统帅韩信以3万疲弱之师,背靠绵蔓水列阵,面对赵军20万精锐的猛攻,最终通过...
韩信 2025-09-24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