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随着我国的国力不断的提高,各种新型武器装备不断的发展,犹如雨后春笋一半,一个个的往外冒。其中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拥有完备的海上打击力量,就要看它们有没有独立建造航空母舰的能力。中国航母的历史,远比大家想的要久远。20世纪20年代,张作霖便另辟蹊径,通过引进加改装方式,得到了一艘类似于航空母舰的装备。1928年6月4日,张作霖专列行驶到皇姑屯时,被日寇埋伏炸死。那么,“皇姑屯事件”之后,这艘“航空母舰”的结局如何了呢?
上世纪20年代,张作霖曾经将一个绝密任务,交给他的知己挚友沈鸿烈。沈鸿烈最终也不负重托,帮助张作霖弄来了个“大家伙”。
这个“大家伙”就是本文的主人公“镇海号”,堪称中国最早的一艘“航空母舰”。
不过,“镇海号”虽隶属于东北海军,但真正将它建造的人,还是张作霖的好友沈鸿烈。
沈鸿烈是湖北天门人,青年时期受到新潮思想冲击。彼时的中国,虽已摆脱了几千年封建桎梏,可是华夏大地战火四起,百姓民不聊生。
沈鸿烈十分渴求西洋先进武器装备,也无时无刻不想着“师夷长技以制夷”。
最终沈鸿烈选择留学日本,顺利的从日本江田岛士官学校毕业。
1911年,沈鸿烈从日本回国。回国后,沈鸿烈先后找到多位大人物,畅谈了自己设想。
按照沈鸿烈的论调,他希望利用自己学到的海军知识,在中国大地上也建造出无坚不摧的“战列舰”。
可当时的军阀们都想着多争地盘,沈鸿烈的设想虽大有可取之处,但是需要耗费无数人力物力,实在不划算。
兜兜转转之后,沈鸿烈来到东北遇见张作霖。张作霖一眼便看中沈鸿烈过人的才华,将他封为奉系海军司令(也就是东北海军的前身)。
张作霖与沈鸿烈一相遇,这二人就有着说不完的话。当沈鸿烈和张作霖说起了,他想建造战列舰和航空母舰的设想时,立马得到张作霖支持。
大约是1923年,张作霖希望沈鸿烈能学以致用,让他为东北海军添置两艘“大杀器”。
接到张作霖的委任,沈鸿烈立马开始制定详细的建造计划。
可当时中国机械加工和金属处理等技术非常落后,想在中国本土建造如此复杂的机械设备,几乎是不可能。
于是沈鸿烈决定用大吨位的商船,改造出一艘“非正规航母”。
沈鸿烈先是通过其人脉和关系,购入两艘“祥利”和“广利”号德国货轮。(后沈鸿烈将这两艘船分别改名为“镇海”和“威海”)
接着将这两艘货轮,配置两门4.7英寸口径阿姆斯壮海军炮,四门三英寸口径陆军炮,装上才1200匹马力蒸汽锅炉机。
经过改造之后,“镇海号”、“威海号”其航速最快能达到13节(13节相当于时速24千米)。
改造完成后,虽不及当时其他西洋军舰,但放眼中国,应该也是无人可敌。
1924年,张作霖又找法国订购了一批水上飞机(Schreck——FBA-19型水上飞机)。
1926年,首批4架飞机加入奉军后,被专门调给沈鸿烈,让他来进行舰载机的训练。
沈鸿烈将这两艘水上飞机,放在刚刚改装好的“镇海号”上。
“镇海号”虽然经过几次改装,但毕竟其前身只是货轮,想顺利起降大型水上飞机,还是非常困难。
沈鸿烈于是又想了个鬼点子,他在“镇海号”上加装了一台大吊机,起吊重量能达到一吨左右。
有了吊机之后,那两艘法国飞机平时可以放在甲板上。遇到打仗时,用吊机将飞机吊起来放入水中,再让飞机在水中直接滑翔起飞。这样,“镇海号”也有了起降飞机的能力。
由于改造费用超过预算,只有“镇海号”完成了所有改造项目,并形成战力,而“威海号”并不具备起降飞机的功能。
1927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张作霖当时已经就任“北洋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他必须要和国民革命军作战。
不过张作霖并不希望掏空自己老底,于是他让沈鸿烈驾驶着“镇海号”南下,帮助北洋军攻打上海吴淞口。
当“镇海号”渐渐驶入上海吴淞口时,船上两艘法国飞机迅速起飞。
由于吴淞口并没有任何防空装备,这两艘飞机能轻而易举穿过防线,驶入上海市区,对重点地区实施轰炸。
“镇海号”在这场战役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给国民革命军造成极大恐慌。
此外,“镇海号”还参加过好几次战争,皆以胜利告终。
说到这里,相信不少同学会很好奇:实力如此强悍的“镇海号”,在张作霖死后,沦落到了何处?
1928年6月4日之后,奉系内部混乱不堪,张学良没有其父亲张作霖那般有威望和铁腕,只得不断依附他人麾下。
没有了张作霖的支持,“镇海号”连日常维护、训练、保养都成问题。
沈鸿烈在1929年,率领东北海军驻扎青岛,“镇海号”也一直留在青岛港口。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日本海军派遣大量军舰,企图登陆上海吴淞口要塞,呈南北合围之势,迅速完成对中国南方的吞并。
1937年12月26日,第三舰队司令谢刚哲,将“镇海”、“永翔”、“江利”、“楚豫”、“定海”、“同安”,等舰沉于青岛小港码头,限制日军航道路线。
因为“镇海号”自1928年之后,已经得不到正常维护和保养,船身锈迹斑斑。蒸汽轮机也因缺少日常维护,使得航速大减。几架法国飞机更是缺少零件,甚至无法起飞。
九一八事变后,此时的“镇海号”已经几乎丧失了战斗力。因此,国民政府决定把“镇海号”沉没在长江口的位置,也算让其物尽其用。
总而言之,虽说“镇海号”年代久远,战绩记载的也比较少,可“镇海号”应该是中国真正的“第一艘航母”。
当然,“镇海号”无法称得上是真正的航空母舰,顶多只能算是“水上飞机母舰”。和现代航母相比,无疑是老掉牙的装备。
但不可否认,它也是中国航母事业的起点,且当年国际上也将“镇海号”归类为水上飞机母舰,是拥有一定战力的军事装备。
但失去了张作霖这个伯乐后,“镇海号”也渐渐失去用武之地,最后被当成暗礁沉没于长江之下。
只可惜,随着军阀连年混战,以及日寇的入侵,当时的大部分国人还没有意识到,诸如“镇海号”这样的水上母舰,会对提升国力有多么重要。
公元前757年,郑国第三位国君郑庄公降生。这位在《左传》中被记载为“寤生”的君主,其名字背后隐藏着先秦时期对生育风险的认知、母子关系的纠葛,以及史官对历史事件的...
郑国 2025-07-24 烛之武名字的由来:从地名到历史符号的文化解码在春秋时期的外交舞台上,烛之武以三寸不舌化解郑国危局的故事被载入史册。这位年逾七旬的老臣,其名字本身便蕴含着先秦时期独特的命名文化与身份标识逻辑。从“烛地”到“...
郑国 2025-07-22 张载哲学:唯物与唯心的千年辨析北宋哲学家张载的哲学体系,因“太虚即气”“一物两体”等命题的提出,在中国哲学史上引发了长达千年的唯物与唯心之争。这场争论不仅关乎学术史的定位,更折射出中国哲学对...
太虚 2025-07-15 王世充的武功之谜:历史与虚构的交织在隋末唐初的乱世中,王世充以“郑国皇帝”的身份活跃于历史舞台,其军事才能与政治手段备受争议。然而,关于他是否精通武功、修炼何种绝技,史书记载极为有限,更多线索却...
郑国 2025-07-15 王世充当了几年的皇帝?——隋末群雄中的短暂帝王梦隋末唐初,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在这场逐鹿中原的混战中,西域胡人王世充凭借军事才能与政治手腕,在洛阳建立郑国,自立为帝。然而,这位篡位者的帝王生涯却如昙花一现,仅...
郑国 2025-07-15 黄泉之下,血浓于水:郑庄公与武姜的母子情仇与和解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庄公与母亲武姜的关系,堪称一部充满权力斗争与亲情纠葛的史诗。武姜因郑庄公出生时难产而心生厌恶,转而偏爱小儿子共叔段,甚至暗中策划叛乱助其夺位...
郑国 2025-07-10 酒奠梁上:韩信传说中暗藏人性深渊的致命抉择在淮安市淮阴区的民间传说体系中,韩信的故事早已超越历史记载的框架,演化成承载道德训诫的文化符号。其中“酒奠梁传说”以最尖锐的笔触,揭开了这位军事天才在权力漩涡中...
韩信 2025-07-10 杨继盛就义诗:铁窗血墨写就的士人气节“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明代忠臣杨继盛在狱中写下这首绝命诗后,慷慨赴死。这首五言绝句,字字如刀,不仅刻录着一位谏臣的生命绝唱,更成为...
太虚 杨继盛 2025-07-02 武姜国籍考:从姜姓诸侯国看春秋贵族的联姻密码在春秋时期的权力棋局中,武姜的身影如一枚关键的棋子,穿梭于郑国初年的宫廷斗争。这位郑庄公之母、郑武公之妻的神秘身份,背后暗藏着周代贵族联姻的深层逻辑。要解开武姜...
郑国 2025-06-05 烛之武:春秋乱世中的智勇义士烛之武,春秋时期郑国考城人,以“智退秦师”的壮举闻名于世。他出身平凡,官至圉正(养马官),却以卓越的口才与深邃的谋略,在郑国危难之际力挽狂澜,成为后世传颂的典范...
郑国 2025-05-29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