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中国 / 近代 / 民国 / 元朝 / 晋朝 / 周朝 / 商朝 / 夏朝 / 历史解密 / 历史剧 / 上古时期 / 苏联
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 >  夏朝 >  大禹手中“叉子”之谜:耒耜——上古农具与治水利器

大禹手中“叉子”之谜:耒耜——上古农具与治水利器

时间:2025-05-15 14:26:59来源:爱上历史作者:Marshall

在诸多描绘大禹的画像与传说中,他手中常握着一把“叉子”,这一独特的形象引发了后人的诸多好奇与猜测。那么,这把“叉子”究竟叫什么,又有着怎样的用途呢?

耒耜之名:传承千年的农具称谓

大禹手中所持的“叉子”,其实名为“耒耜”(lěi sì)。这一名称并非随意赋予,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耒耜并非单一的工具,而是两种相似农具的统称。耒,最初是一根尖木头棍子搭配一段短木横梁而成;耜则是经过改进的耒,一个尖头变成两个尖头,再将尖头改成扁头。它们在先秦时期是最常使用的农具,堪称货真价实的“上古神器”。

从文献记载来看,《易经》中提到“(神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这表明耒耜在炎黄二帝与尧舜禹时期就已作为重要的生产工具被先民广泛使用。《韩非子》也有“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的记载,进一步印证了耒耜在当时的重要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耒与耜形制与作用逐渐趋同,后来便被合称为耒耜。而且,耒的意义并未因名称的合并而消失,它变成了部首,在汉字中时刻提醒着我们它与农具的紧密联系,如耕、耘、耙等字都带有“耒”这个部首。

耒耜之形:从模仿野猪到工具演变

耒耜的发明充满了先人的智慧。传说中,炎帝和大家一起围猪时,观察到野猪拱土的行为。野猪长长的嘴巴伸进泥土,一撅一撅地把土拱起,一路拱过,留下一片被翻过的松土。炎帝受到这一现象的启迪,在尖木棒下部横着绑上一段短木,用脚踩在横木上加力,让木尖插入泥土,尖木随之将土块撬起,这样连续操作,便耕翻出一片松地。为了多翻土地,后来又将木“耒”的一个尖头改为两个,成为“双齿耒”。

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里,展出着我国商周时期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木耜。这件木耜全长1.42米,很像现在的铲子或者铁锹,由一根整木构成。它发现于金沙遗址生活区的一个“水塘”中,其下部有一层厚厚的淤泥,距地表约4米至5米。因淤泥具有很强的保水特性,还能隔绝空气,使被包围在里头的有机物质得到较好的保存。出土时木耜已碎成了10块,木材强度差,文物工作者采取了套箱方法整体提取,出土后再用高分子材料来置换其中的水分子,然后采用加固、着色等技术,前后共耗费4年时间,才让它再次呈现在人们面前。这为我们了解耒耜的形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耒耜之用:农耕与治水的双重利器

耒耜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翻整土地、播种庄稼的得力工具。先民们用耒耜翻耕土地,使土壤疏松,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其作用和犁接近,算是犁的鼻祖。在天地初开、文明初始的那个时代,耒耜已经是世界领先水准的农具。

同时,耒耜也是大禹治水的重要工具。大禹为了把洪水引流到海中,每日都带领部下轻装上阵,到各地考察地理,逢山开山,遇洼挖渠。而耒耜在大禹开山和挖渠开道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它不仅可以用来挖土,还能用于引水、排水。在治水过程中,大禹手持耒耜,亲自带头干活,为治水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也体现了大禹勇敢、爱民、当先的形象,将农耕文化与治水精神紧密结合在一起。

大禹手中所持的“叉子”——耒耜,不仅是上古时期重要的农具,更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象征。它见证了先民们在农耕生产和治水斗争中的艰辛与智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人物: 大禹 分享 上一篇: 历史上真的有龙的存在吗 上古时期的夏朝真的有人养过龙吗? 下一篇: 探寻五帝尧帝:唐尧称谓背后的历史密码

最新资讯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