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隆中对》的北伐方案不可行,刘备又该如何布置,才有望北伐成功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由于《三国演义》地影响,当我们看三国的历史时,都对蜀汉地英雄抱有无限地同情。我们对关羽的忠义,对诸葛亮鞠躬尽瘁的精神,都十分敬佩。同时,我们也都希望蜀汉能够统一天下,刘备和他的兄弟们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曾经有一位文人,写看本《反三国演义》,在书中替我们虚构了那段历史,让我们在小说里出了口恶气。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刘备和诸葛亮终究没有实现《隆中对》的设想,蜀汉也是在三国中第一个灭亡的。那么,刘备就没有统一天下的机会了吗?
一、《隆中对》的不合理之处。
《隆中对》作为一个指导性的战略方案,它得到了刘备的认可。在此后的实践中,刘备的行动一直是按照这个方案进行的。他按照《隆中对》里的“跨有荆益”的意见,先夺取了荆州南部,又从孙权那里借来了南郡,然后出兵西川,夺取了益州。这就基本上实现了《隆中对》的第一步战略目标,从这个阶段来看,《隆中对》的策划是成功的。
但是,随后因为关羽的败亡,荆州的丢失,《隆中对》遭到了破产。作为一个指导性的战略方案,既然失败了,就说明这个方案里有不合理的地方。这种不合理的因素,使得方案和现实脱节,遭到了挫折。那么,这个方案主要是哪里不合理呢?
如果从《隆中对》失败的情况来看,是因为关羽在北伐襄樊的时候,遭到了东吴的背叛,偷袭了荆州。那么,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刘备和诸葛亮对东吴的认识不足。诸葛亮在《隆中对》里,对东吴做了分析,认为东吴是不能攻打的,应该引为外援。这个认识在当时是正确的,在赤壁之战时,正是孙刘联盟的缔结,才保证了打败人多势众的曹操。
但是,诸葛亮对孙权集团的野心却没有足够的认识。孙权也是一个拥有统一天下理想的君主。他在和鲁肃的榻上问策时,就决定采取全据长江,建号帝王,北向争夺中原的策略。这样,孙权为了实现他的理想,也为了自身的战略安全,就必须拿到上游的荆州。
这样,由于对荆州的争夺,孙权和刘备的联盟是存在隐患的。孙权随时可能从刘备的盟友变成敌人。而且明枪易躲暗箭难防,隐藏的敌人更为危险。关羽失去荆州,就是遭到了孙权的偷袭。如果正大光明的交锋,关羽的荆州也不会那么轻易的丢失。对东吴可能成为自己的敌人认识不足,是《隆中对》里最大的缺陷,正是它造成了《隆中对》的失败。
同时,因为这个缺陷,《隆中对》犯下了在军事上的错误。那就是分散兵力,四处出击的错误。我们现在都知道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的军事原则。可是,在诸葛亮那个时代,能够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于是,诸葛亮为刘备谋划了两路北伐的策略,这个策略被后人认为,一路出秦川,一路出宛洛,两者相距千里,根本没有战役上的连续,这样作战等于是给了敌人各个击破的机会。
而且更不利的是,由于对东吴的战略动向判断失误,将东吴定义为固定的盟友,这样,荆州的兵力只够北伐宛洛之用,并不能保证既北伐,又守卫荆州后方的要求。这样一来,关羽的荆州军只要出动北伐,就会被东吴偷袭,在前后曹军和东吴的前后夹击下必败无疑。而远在千里之外的秦川的蜀军,则是鞭长莫及。所以说,由于对东吴的误判,《隆中对》两路北伐的战略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荆州是否是合适的定都之地。
那么,如何弥补《隆中对》的缺陷,来使得刘备集团能够有统一天下的可能呢?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正视东吴的威胁,在战略上进行调整,同时也要在军事上进行重新布置。
我们首先看看,刘备在实现跨有荆益的情况下,应该把根本的根据地设在哪里。我们知道,刘备在夺取汉中后,就自立为汉中王。他随后提拔魏延为汉中太守,守卫蜀汉的北大门。然后他和手下的群臣驻在成都,并在蜀中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刘备大量征发民夫,修筑道路、桥梁、驿站、馆舍,同时动工的地方有四百多处。当时曹操就评价说,刘备把蜀中的民力用尽了。从这些迹象来看,刘备是将根本的根据地放在了益州。
那么,刘备为什么要将根据地放在益州而不是荆州呢?按理说,荆州也有刘备经营多年的军事重镇公安和江陵,其中公安的得名就来自刘备,而江陵则是当年周瑜围攻一年才拿下的重镇。刘备完全可以选择它们作为自己的根据地。
其实,在刘备夺取益州后,诸葛亮说的一句话,就能够让大家知道刘备在荆州的处境了。诸葛亮说:“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我们可以看到,刘备的荆州,实际上是处于北方的曹操,东方的孙权夹逼之下的。在那个环境中,缺乏必须的战略纵深,根本就没有安全。
实际上,关羽守荆州,是日夜处于曹军和东吴的窥伺之中的。北方的曹军,多次向关羽发动攻击。由于江陵孤悬长江以北,离曹军控制的襄樊仅仅相距五百里陆路,江陵始终是处在曹军的威胁之中。
而荆州在江南的重镇公安,由于湘水之争后,刘备被迫将湘水以东的地区划给了东吴。这使得刘备控制的荆州南部地区也失去了屏蔽,公安也直接面临着东吴的威胁。事实也是如此,在后来的荆州之战中,东吴在极短的时间里就拿下了公安和江陵,关羽的部下竟然连报警的时间都没有。试问荆州的环境如此恶劣,刘备怎么可能将根本的根据地放在这个地区呢?
相对于荆州,益州的环境就要好得多了。由于刘备夺取了汉中,整个益州的四周就有了安全的保障。在群山环抱的中心,是号称天府之国的富饶的成都平原。这里物产丰富,百姓自给自足。刘备把自己的根据地放在这里,就不必害怕曹操和东吴的威胁了。出于战略安全的考虑,刘备也要把根据地放在蜀中,不可能定都在处于敌人的直接威胁之下,连安全都不能保证的荆州。
三、对荆州最佳的使用安排。
那么,既然刘备把根据地安置在益州,那对荆州又该做何安排呢?我们看《隆中对》中的不合理的地方,就是分散兵力,两路北伐。如果要修改这个方案,集中兵力于一个战场,那么两个战役方向,选择哪一个会更好一些呢?
如果单纯的从军事行动的难度来看,北伐秦川的方案要容易实施一些。因为这个方向上只有刘备和曹军的对决,而不必去考虑东吴的影响。刘备和曹操在汉中进行了对决,他的部下对于山地作战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果要北出秦川,胜利的把握还是很大的。
但是,北出秦川也有很大的困难。首先,是关羽的主力无法调到秦川战场。在当时,关羽已经俨然成为了荆州的主人,他踏踏实实地守卫着荆州,就是为了将来实施《隆中对》里的北伐时,率领手下攻打宛洛,去建立功勋。而让他将荆州的主力千里迢迢地带到秦川,这不管是从关羽的心理来说,还是从他的部下的心理来说,都是不可接受的。
其次,如果将关羽的主力调走,荆州势必无法守住。它不是被曹军攻占,就是落入东吴之手。这是关羽和他的部下,以及刘备政权中那些荆州派的人士不能容忍的。
第三,当时汉中和关中遭到战争的破坏,已经成为一片无人的荒野。再加上秦川天险阻隔,后勤运输困难,作战行动困难很大。就算是夺取了关中,可是与荆州的丢失相比,是得不偿失的。因此,将主力集中起来北伐关中,是不可取的。
那么,刘备就只剩下从荆州北伐一条路可走了。如果刘备将蜀中作为根据地,将荆州建设为北伐中原的基地,形势会好得多。
这样,刘备就能够依托蜀中的形势,作为荆州的大后方,同时为自己在荆州的军队做好后勤的保证。蜀中和荆州有长江作为运输通道,顺流而下,运输兵员物资方便快捷。而且如果以蜀中为大后方,荆州的战略方向也就从以江南为后方,正面向北的态势,转为以长江为后方,正面向东北的态势。这样东吴就算是袭击荆州,也不可能一举切断荆州的退路。
刘备将主力放置在荆州,就可以让关羽有足够的兵力对付北部的曹军,而留在后方的兵力也能够威慑东吴,使得它不敢轻易败盟。即便是东吴胆敢败盟,刘备也不可能会遭到关羽败亡那样的惨败。这样,如果天下平静,刘备就可以派手下攻打襄樊,扩大荆州的势力,增强自己的实力。如果天下有变,刘备就可以派一部分兵力防备东吴败盟,而自己率领主力北伐中原。如果刘备的举措得当,统一天下也不是不可能的。
结语:
可惜的是,刘备机械地执行《隆中对》的战略,对其中的缺陷视而不见,盲目相信孙刘联盟的稳固性。这样,刘备丧失了对东吴的警惕性,采取了两路北伐的战略。这使得北出秦川的兵力面对一片荒原无用武之地,而荆州的关羽在曹军和东吴的逼迫下,处境威胁。只是依靠关羽的过人的军事能力,才勉强保住荆州不失。
但是,一旦关羽的军队转入进攻,他马上就会遭到失败的命运。在关羽与曹军交手的时候,他的薄弱的后方就成为了东吴囊中之物。仅凭关羽的兵力,是不可能顶住曹军和东吴的两面夹击的。一旦关羽败亡,荆州丢失,《隆中对》也就失败了,后来的历史也验证了这一点。所以说,如果按照《隆中对》的战略部署,北伐是不可能成功的。
刘备如果想统一天下,唯一的出路就是以益州为根据地,作为战争的大后方。以荆州为前沿阵地,将兵力集中在此。这样,就能够以足够的兵力威慑孙权,逼迫他不敢违背盟约。一旦天下有变,刘备凭借着益州的雄厚兵力、财力,加上关羽等人的军事能力,联合东吴一起北伐。这样,刘备就有可能实现统一天下的目标。
在中国文学与历史的交汇处,“火烧博望坡”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它既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初出茅庐的“第一功”,也是史书《三国志》中刘备军事才能的实证。这场发...
诸葛亮 刘备 2025-09-19 刘谌割妻首殉国:乱世忠烈背后的文化逻辑与人性挣扎公元263年冬,成都城破前夕,北地王刘谌手提妻子崔氏及三个儿子的人头,踉跄闯入昭烈庙。在刘备灵位前,他割下妻首、诛杀亲子后自刎,鲜血染红庙前石阶。这一惊世骇俗的...
刘备 2025-09-17 裴松之眼中的刘备:历史长河中的多维审视在浩如烟海的三国历史研究中,裴松之作为东晋至刘宋时期的著名史学家,以其为《三国志》所作的详尽注解而闻名于世。他的注解不仅丰富了《三国志》的内容,更以其独特的视角...
刘备 2025-09-15 赵范与赵云:一场因政治博弈与道德坚守而错位的“兄弟情”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荆州南部的桂阳郡成为刘备南征四郡的重要目标。时任桂阳太守的赵范,与刘备麾下名将赵云,因一场政治投降与道德坚守的碰撞,在史书与演义中留下了耐人...
赵云 刘备 2025-09-05 陶谦:乱世中刚直与局限交织的复杂人格在《三国演义》的叙事框架中,陶谦被塑造成一位忠厚仁爱的老者形象:他亲民爱民、性格朴实,面对曹操的攻势时无奈托付徐州于刘备,成为衬托刘备仁义的“绿叶”。然而,历史...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03 汉中之战:刘备与曹操的巅峰对决汉中之战(217年—219年)是汉末三国时期刘备集团与曹操集团为争夺战略要地汉中而爆发的关键战役。这场持续近两年的战争,不仅是双方军事力量的直接碰撞,更是蜀汉政...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02 血缘、利益与忠诚的博弈:刘备与糜芳关系的多维解构在三国乱世中,刘备与糜芳的关系堪称复杂政治生态的典型样本。作为刘备妻兄、创业元老,糜芳最终选择背叛蜀汉投降东吴,这一戏剧性转折背后,隐藏着权力结构、家族利益与个...
刘备 2025-09-01 诸葛亮八阵图之谜:黄承彦的“破阵”与三国权谋的深层博弈在《三国演义》的传奇叙事中,诸葛亮布下的八阵图堪称“以一敌万”的军事神话。当东吴名将陆逊率十万精兵追击刘备至夔门时,这座由巨石堆砌的神秘阵法瞬间将其困住,令其“...
诸葛亮 刘备 2025-08-19 公孙瓒为何“放手”赵云:乱世中的人才博弈与命运抉择汉末群雄割据之际,公孙瓒与刘备的同窗情谊,意外成为赵云人生转折的起点。这位身长八尺、姿颜雄伟的常山名将,从公孙瓒麾下转投刘备阵营的过程,绝非简单的“赠予”或“背...
赵云 刘备 2025-08-15 文聘为何未追随刘备:立场、性格与历史抉择的交织在东汉末年的群雄逐鹿中,刘备以“仁德”著称,广纳贤才,但荆州名将文聘却始终未入其麾下,反而成为曹魏的得力战将。这一历史现象的背后,是立场对立、性格差异与时代洪流...
刘备 2025-08-13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