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代战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战争中,守城士兵箭支射完了该怎么办?
在《三国演义》中,有这么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那就是草船借箭。当时周瑜为陷害诸葛亮,便给其挖坑,问诸葛亮水上交战的时候用何兵器最好?诸葛亮回到用弓箭。
周瑜直言他也是这么想,但是现在非常缺少弓箭,所以要求让诸葛亮在10天内改造十万箭矢,此事不可推却。
诸葛亮同意了,不成想诸葛亮就直接告知他只要三天便有十万箭矢。此言一出,周瑜还以为诸葛亮与他开玩笑。
对此,鲁肃非常担忧于私下与诸葛亮相见,诸葛亮不曾多言只是向他借了20条船和600将士,在上面还有1000多个草人分别排在船上。
此事并要求鲁肃保密,之后他将这些船连接起来,向曹操那边出发,此时正值江上雾气弥漫,视野受到了妨碍,曹操见此,担心是敌人来袭便射箭以击退,万箭齐发。
这些箭统统都射在了船上,之后天亮了,诸葛亮更是大喊感谢曹操的攻击,便带着满船的箭回去了。
弓箭的历史来源
我国古代战场上开始使用武器的历史非常悠久。共经历了石器时代、冷兵器时代和现在使用的热武器时代等几个阶段。
但有这么一个古话,就是“武艺一十八般,唯有弓矢第一”。
而这句话的含义无疑证明射击是最为重要的,箭矢虽然没有枪那样的破坏力,却可以在百米之外杀人,不用承受近身攻击的危险。而在清代之时,射箭更是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
弓箭最早出现是在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那时的人们用砸碎的石头以及贝壳将它们磨成稍尖的形状,然后固定在长杆的一端,后来就变成了树枝或者是竹子,将它们按照一定的长度来代替箭杆。
由此可见,在公元以前弓箭就已初步的形成,而且也是在战事当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古时守城的智慧
纵观国内外的战争史中,不外乎攻城与守城这两件事。
关于守城的经验,古人也总结出了许多。它并不是影视剧中,士兵们只要站在城墙上对着敌方射箭就完事了。
对于守城一方来讲,他们的军事防御体系相当的复杂。首先他们会在城墙的上面设有专门准备给弓箭手的射楼,还有勘察敌情的高台,同时加有抛石机以及大型的弩弓。
其次在城墙的下方还有着护城河、拒马桩等等,来防止敌军骑兵的前进。
同样城门还有一些较小的门是打开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守军得到支援,如果有敌军爬上城墙的话不仅有石头的攻击,并且将士们会将煮沸的水或者滚烫的热油从城墙上泼下。
就此而言,面对远方的步骑兵,弓箭手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守城的士兵可以在敌人还未到城墙脚下的时候,在弓箭储备充足的情况下,通过射箭连续不断的先解决掉一批敌人。
这时有人可能会问,那如果守城战中士兵的箭射完了用完了怎么办?毕竟弓箭在战场上是消耗品,在战事当中更是有着“万箭齐发”一词,这说明了在每一场战事中所消耗的箭矢的数量是非常巨大的。一旦弓箭不足,古人自有妙计。
解决守城时箭不足方法
古时候要做出在战场上专门用的箭矢的话,首先必须要有合适的材料,而且它的坚硬程度、弹性力如何,还有长度这些都必须要达到专门的标准,可以说造一根箭矢非常困难。
因此,为了降低成本,大军在一般情况下对弓箭进行回收。因为箭头是特殊的倒钩工艺制作,所以他们对于那些没有射中目标的箭直接回收,而那些射入人体的箭他们一般只会将带箭玉的箭杆重新回收。
古时候在战场上取箭的第一个方法就是“借”。
《孙子兵法》有言:“取用于国,因粮于敌。”
意思就是缺什么物资就从敌军中获取,那么在守城之时,一旦弓箭用完,肯定是从敌人那里获取,而这也是草船借箭故事的含义。
第二个方法就是捡,每一场战斗结束以后,就有专门的士兵去清理战场,同时收回一些重要的物资设备等等,美名其曰:这些都是战利品。
值得一提的是,在唐朝有一个将领名叫张巡,当时正处安史之乱,安禄山的叛军们在将领的带领下数万人马奔向了雍丘。
那时驻守雍丘的人正是张巡,尽管面对这样势力悬殊的情况,张巡也不愿投降,他带领所有的人马守城,让弓箭手准备攻击。
但时间一长,他的箭矢消耗数量太大,也陷入了困境。
后来他想出了一个主意,就是在深夜里,安排一群密密麻麻的黑影在城墙上爬上爬下。
此事被敌军得知后,敌军将领认为张巡是想趁夜逃走,便连忙下令放箭。而实际上这些黑影都是张巡命令士兵不停地拉动绳索所控制下的草人。敌方就这样浪费了数十万支箭。
这个故事也就是后来所看到的草船借箭的原型,张巡的事件被罗贯中引用了《三国演义》中。
但尽管如此,张巡依旧陷入了粮食危机,因为缺粮最终城中出现了各种因饥饿导致的恶性事件,最后城没被攻破,城里先一步内损。
纵观古今,有许多的历史战争都有这样的案例在,弹药稀缺,再加上物资的缺少导致了双方实力差距拉大。
制作弓箭的成本很高,但在战争之际,弓箭又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所消耗之量非常巨大,所以对战双方有一个潜规则,就是在歇战之时,会有平民组成小队,在战场上去捡取物资。
一场战争,可以有很多武器,但不能没有弓箭。两方对战,如果一方的弓箭用绝,那么这一方在战争中大概率会以失败告终。像西汉的李陵与匈奴的战争中,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弓箭,再加上援军迟迟不到,才让匈奴占尽了战场上的主动权,最终没能打过匈奴。
古人的智慧,哪怕放到现今都是一片赞叹。
在中国文学与历史的交汇处,“火烧博望坡”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它既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初出茅庐的“第一功”,也是史书《三国志》中刘备军事才能的实证。这场发...
诸葛亮 刘备 2025-09-19 诸葛亮临终顿悟:刘禅的“傻”原是帝王心术的至高伪装公元234年秋,五丈原军营中,诸葛亮咳血不止。这位以“鞠躬尽瘁”闻名的蜀汉丞相,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终于看穿了那个被世人称为“扶不起的阿斗”的帝王——刘禅,实则深...
诸葛亮 刘禅 2025-09-16 三国小乔墓考:三处遗迹背后的历史迷雾与文化想象三国时期的小乔,作为周瑜之妻,以“国色天香”闻名于世,其墓葬位置却因历史记载的模糊性,演变为横跨皖湘两地的文化谜题。安徽庐江、南陵与湖南岳阳三处“小乔墓”,既是...
周瑜 2025-09-16 刘禅诛杀重臣:权力博弈下的政治智慧与历史迷雾在蜀汉末代皇帝刘禅的统治生涯中,诸葛亮去世后的权力真空期成为其政治手腕的试金石。面对魏延、李邈、刘琰、杨仪四位重臣的挑战,刘禅以雷霆手段连杀四人,这一系列决策不...
诸葛亮 刘禅 2025-09-11 诸葛亮一生娶了几个老婆:历史真相与民间传说的交织在中国历史上,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智慧、忠诚与勤勉,成为了后世敬仰的楷模。然而,关于他的私人生活,尤其是婚姻状况,却因历史记载的简略与民间传说的丰富而显得扑朔迷离。...
诸葛亮 2025-09-10 马谡“纸上谈兵”:才略与现实的撕裂之痛公元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战鼓擂动,蜀汉大军势如破竹,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望风归降,关中震动。然而,街亭一战的溃败,如同一记重锤,击碎了北伐的希望,也让...
诸葛亮 2025-09-09 黄月英为何被称为“阿丑”:历史、传说与文化隐喻的交织在三国历史的璀璨星河中,黄月英(民间传说名)以“诸葛亮之妻”的身份被后世铭记。然而,她更广为人知的称号却是“阿丑”——一个带着戏谑与矛盾的称谓。这个称号的起源,...
诸葛亮 黄月英 2025-09-09 红颜未老恩先断:大乔的命运与三国乱世的女性悲歌东汉末年,庐江皖城的晨雾中,两位国色天香的少女推开雕花木窗,她们的命运即将随孙策、周瑜的马蹄声改写。大乔,这位江东传奇女子,在史书与传说的夹缝中,留下了一段充满...
孙策 周瑜 2025-09-05 诸葛亮南征:安定后方的战略远征公元223年,蜀汉章武三年夏四月,刘备病逝于白帝城,蜀汉政权陷入内外交困的危局。北有曹魏虎视眈眈,东有孙权荆州军威胁,南中四郡(越嶲、牂柯、益州、永昌)却爆发大...
孙权 诸葛亮 2025-08-28 陈仓烽火:诸葛亮与郝昭的攻防博弈与历史回响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冬,蜀汉丞相诸葛亮率数万大军再出祁山,目标直指曹魏西北重镇陈仓。这场看似兵力悬殊的战役,却因曹魏将领郝昭的坚守,成为三国史上以少胜多的经...
诸葛亮 2025-08-27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