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和君子往往只有一线之隔,对于小人和君子的定义,古人曾给出多种说明。古代很多皇帝喜欢重用小人,这样的现象到底该如何解释?可能有的皇帝是真的能力有限,无法识别小人,但有的皇帝是心知肚明,但依然予以重用,其实皇帝才是最懂得如何达到平衡的人,小人和君子结交往往吃亏的都是君子,但朝中有时就是少不了小人,这其中也是蕴藏了非常深刻的道理。
当君子,容易吃亏;当小人,虽是得了利益,但败坏了德行。五代宰相冯道在《枯荣鉴》中说:“外君子而内小人者,真小人也;外小人而内君子者,真君子也”。

庄子曰:“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的友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这样看来,好像是君子喜欢和君子来往,小人喜欢和小人同流合污、臭味相投,正如孔子所说“小人同而不和”。
其实不然,小人最喜欢和君子一起,为什么呢?因为小人不仅不怕君子,还知道君子的仁慈是小人生活的沃土。君子做事讲规则,待人厚道,小人正好利用此点,觉得自己真是干了点冒犯君子的事,君子也能容忍自己。不行的时候,小人就跪地上一哭,君子心一软,便饶了小人。
所以,做人不能太君子,不能外在表现得太厚道、太仁慈,要不然会被小人借此利用。真正的君子,应该是外小人内君子,外圆内方,甚至有时候,要比小人还小人,这样才能真正制止住小人的歪风邪气。
就如明朝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张居正在《驭人经-驭奸篇》所说:以利使奸, 以智防奸, 以忍容奸 ,以力除奸,我们对待小人,要用利益来驱使做事;要时刻保持警惕,用智谋对小人加以防范;在没有必要和把握完全铲除他们的时候,暂时采取容忍的策略,与小人勤打招呼,不要得罪小人;一旦时机成熟,就马上干净利落地除掉他们。

翻开历史书籍,我们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君王们喜欢任用小人。比如说,秦二世胡亥重用赵高,蜀汉后主刘禅让奸臣黄皓把持朝政,宋高宗宠信秦桧,乾隆皇帝赏识并重用和珅,等等。
为什么刚正不阿的君子不受重用,反倒是投机取巧、偷奸耍滑的小人受重用呢?《处世悬镜》中给出了答案:“谄谀逢迎之辈,君子鄙之。何以货利而少舛?上之需也”。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那些阿谀谄媚,喜好逢迎巴结权贵的人,都是君子所看不起的。但为什么就是这些所谓的被君子看不起的人会处处得到利益好处、左右逢源,而很少发生意外和不测呢?那是因为主上君主们需要他们。
比如说,和珅的办事能力很强,总能把乾隆皇帝安排的事情做好,而且很会猜透帝王的心思,让帝王顺心如意,自然深得帝王喜欢。
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还有很多灰色地带,帝王们不能直接去接触,需要找个中间人来处理,而小人就是最合适的人选。

君子喜欢讲大道理,规规矩矩做人,做事情过于刚正不阿,显得情商不高,也不会讨好上级,自然容易被冷落。正所谓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做人做事最好是不偏不倚,不要走极端。
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皇帝对清官海瑞说:“长江为江,黄河为河,长江水清,黄河水浑,长江在流,黄河也在流。圣人出,黄河清,可黄河那清过?长江黄河都都灌溉了流域内所有田地,哪能因水清水浑就偏废不用?”
嘉靖皇帝的意思是说:严嵩这样的奸臣好比黄河,你海瑞这样的忠臣好比长江。不能因“黄河”浑浊而偏废不用,不能因为“长江”水清而偏用专宠,要奸臣和忠臣一起驾驭使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平衡朝局。
做人外在太君子,不仅不讨人喜欢,还容易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
比如说,田丰是汉末年袁绍部下的顶级谋士,其为人刚直,甚至有点“刚而犯上”,曾多次直言进谏,都被袁绍拒绝。后来,他因为谏阻袁绍征伐曹操而被袁绍下令监禁。官渡战败后,田丰成了袁绍的出气筒,丢了性命。

曹操早年也是个刚正不阿的君子,他当上济南相后,大力整治贪官污吏,还多次向朝廷上书进谏,要求皇帝匡扶弊政。但是,他因此也得罪了权贵,只得托病回归乡里,暂时隐居起来了。
后来,曹操重新出山,一改做人做事方式,变成了“外小人而内君子”,因此做人更加游刃有余,做事也越来越成功。
晚清名臣曾国藩也遇到了和曹操一样的困惑,他早年做人太刚正不阿,得罪了不少人,甚至与咸丰皇帝的关系也紧张。咸丰八年,曾国藩重新被重用,一改之前做人刚强的风格,变得刚柔并济,人缘越来越好,做事情也更加顺畅。
正如他在家书中所说:近年来体会到天地之道,要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就导至萎靡不振,太刚则容易招致折断。
所以说,为人太刚正,不会方式方法,不讨人喜欢,出力也不讨好,显得情商低。反之,外小人而内君子,外圆内方,圆通而不圆滑,随机应变,包容但不失原则,这才是更加高明的处世之道。

君子用仁义去与人交往,只是忧虑自己的仁义达不到尽善尽美。小人喜欢耍阴谋诡计去交往,只是担心阴谋诡计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君子没办法胜过小人,吃亏的原因就在这里。
君子不爱拉帮结伙,遇到了灾祸,孤立无援,愿意帮助的人非常少。小人善于结交朋友,获取利益时,则不乏尽全力帮助的人。
由此可见,君子和小人,都有利有弊,但最好的方式就是:一半君子一半小人。所以说,外小人内君子,才是真君子!真正聪明的人,都是外小人内君子!
在三国时期蜀汉的官僚体系中,张裔是一个兼具行政才能与军事素养的特殊人物。他以“干理敏捷”著称,从地方基层官员到中央核心决策层,其仕途轨迹贯穿蜀汉政权从建立到巩固...
2025-11-17 权谋漩涡中的幸存者:馆陶公主的生存智慧与历史局限西汉馆陶公主刘嫖的一生,堪称一部宫廷权谋的活教材。这位汉文帝与窦太后之女、汉景帝胞姐、汉武帝姑母兼岳母,凭借对权力规则的精准把控,在血雨腥风的西汉宫廷中纵横捭阖...
2025-11-17 霸王崛起:从江东子弟到西楚霸王的传奇征程公元前232年,泗水郡下相县(今江苏宿迁)的项氏家族迎来了一位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婴孩——项籍,字羽。这位后世称为"西楚霸王"...
2025-11-17 泰山之魂:北宋理学家孙复的学术人生与身后殊荣在北宋理学发展的星空中,孙复(992-1057)以"泰山先生"之名闪耀于世。这位晋州平阳(今山西临汾)出身的学者,以《春秋》...
2025-11-17 明朝名臣周用:端亮风骨映朝堂,俊逸才情耀史册在明朝中期的政治舞台上,有这样一位人物,他以端亮有节概的品格闻名朝野,以俊逸洒脱的书法独树一帜,更以卓越的治世才能留下深远影响——他便是苏州吴江走出的吏部尚书周...
2025-11-17 古代皇帝御膳“吃不完”的背后:奢华与循环的宫廷智慧古代皇帝的饮食堪称一场盛大的仪式,动辄上百道菜肴铺满长桌,从珍馐海味到精致点心,每一道都凝聚着御膳房的匠心。然而,皇帝的胃容量有限,这些精心准备的佳肴往往难以被...
2025-11-14 刺股之痛:从落魄到奋起的转折公元前4世纪,洛阳城外的寒风中,一个衣衫褴褛的年轻人拖着沉重的步伐归来。他叫苏秦,刚结束长达一年的秦国游说之旅,却以失败告终——十次上书秦王,献上“兼并六国”的...
2025-11-14 宋朝士大夫:权力巅峰与共治天下的政治生态在中国历史上,宋朝以“重文轻武”的国策闻名,士大夫阶层在此背景下崛起,形成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独特政治格局。这一时期,士大夫不仅成为治国理政的核心力量,...
2025-11-14 古代皇帝的“上班”密码:明朝早朝制度的真相与例外在古装剧中,皇帝端坐龙椅、百官跪拜山呼的场景深入人心,但真实历史中,皇帝是否每日都要“打卡”上朝?答案远比影视剧复杂。明朝作为坚持早朝制度的典型朝代,其背后既有...
2025-11-14 司马炎的分封困局:历史教训与现实博弈下的必然选择公元265年,司马炎在洛阳登基称帝,建立西晋。这位终结三国乱世的新君,在巩固统治时做出了一个极具争议的决策——大规模分封同姓诸侯王。这一政策不仅与汉初&...
2025-11-14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