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197年—264年),字士载,三国时期曹魏名将。其人文武双全,深谙兵法,对内政也颇有建树。本名邓范,后因与同乡人同名而改名。邓艾多年在曹魏西边战线防备蜀汉姜维。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三国时期,一般自称都称名,邓艾有口吃,每次提到自己总是“艾、艾……”艾个不停,于是司马昭故意戏弄他,问道:“你老是‘艾、艾’,到底有几个艾啊?”
邓艾回答:“所谓‘凤兮凤兮’,还是只有一只凤而已。”
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准备废掉太子刘盈,立刘如意为太子,大臣周昌也有口吃,他劝道:“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不奉诏。”
因此有了“期期艾艾”这个成语。
司马昭能与邓艾开这种玩笑,说明他还是很信任邓艾的,可惜邓艾偷渡阴平,灭亡蜀国之后,膨胀了,做了几件事让司马昭对其起了猜忌之心,最终惨遭钟会手下杀害,几个儿子也被诛杀殆尽。
1.邓艾因司马懿而崛起
邓艾曾经是新野一代的大族,但是在他自幼丧父,加上战争频发,到他长大的时候,已经落魄,因为有口吃,一直做着小吏,难有进身之路。
四十多岁的时候,因为吞吐受到司马懿赏识,从此才开始他的辉煌人生,可以说是大器晚成的代表,也可以说他是司马懿的忠实拥护者。
2.灭蜀之功
公元263年8月,魏国分兵三路伐蜀,已经67岁的邓艾以征西将军的身份率兵三万人,由狄道进军,主力是钟会率领的10万大军,趁虚取汉中,然后直驱成都。
最后,邓艾趁姜维被钟会牵制,偷渡阴平,出其不意直抵江油,然后败诸葛瞻,攻破绵竹,一鼓作气攻陷雒县,逼近成都。
在谯周等人的劝导下,蜀汉后主刘禅开城投降,蜀汉灭亡。
然而,携灭一国之大功的邓艾,不久之后就被收押,而后被杀。
3.居功自傲
自古以来,武将以开疆拓土为毕生追求,而功大者莫过于灭一国,生在三国时期的邓艾,有了如此巨大的功绩,不免有些飘飘然。
他先是派人将在绵竹战场上死亡的双方将士一起埋葬,修筑高台作为京官,宣扬自己的武功。
又对蜀汉士大夫们夸耀:“你们幸亏遇上我,所以才有今日。如果遇上像吴汉这样的人,你们早被杀掉了。”他还说:“姜维也算一时的雄杰,但是与我相遇了,因此也到了穷途末路。”
如此沾沾自喜或者说居功自傲的人,自然不得人心,很多人表面上夸赞,背后却对其嗤之以鼻。
4.一心灭吴,承制拜官
魏蜀吴三分天下,邓艾有了灭蜀之功,又惦记上了吴国。于是,在灭亡蜀国之后,他就向司马昭上书,提出了自己对局势的看法和准备采取的措施。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封赏蜀国官员,以及蜀后主刘禅,他建议将刘禅暂时留在成都,并封为扶风王,还将他的儿子封为公侯等等。
邓艾一心灭吴,他的策略确实具有远见卓识,可惜他身为带兵在外的将领,擅自承制拜官,置司马昭于何地?
何况,此时的司马氏还没有称帝,皇位上坐的还是姓曹的,他这么做让司马昭如何放心得下?
鉴于邓艾是司马懿一手提拔起来的心腹,司马昭给了他机会,让监军卫瓘告诉邓艾:“此事应上报,不宜马上实行。”
可是邓艾显然已经被灭蜀的功勋烧毁了他的脑子,竟然再次上言:“我受命征讨,有皇帝的服策,敌人首领既然已经投降,就应该按照旧制予以官职。”还说什么“大夫出守外地,如果遇有保卫国家、有利国家的事,专断是可以的。”
眼见邓艾已经居功自傲到这个地步,钟会趁机向司马昭诬告他谋反,已经露出叛乱的苗头。
于是,朝廷下诏将邓艾与长子邓忠收监,准备带回京城受审。
而手握重兵的钟会才是真正想谋反的那个,通过司马昭的手令,将邓艾收押之后,掌握了邓艾的那支部队,掌控了局势。
可惜,钟会也是志大才疏,谋事不密,很快灭亡,而正在押送邓艾父子的卫瓘得知钟会叛乱,因为参与诬陷邓艾,担心遭到牵连,于是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派人杀死了邓艾与邓忠。
邓艾死后,无人为他伸冤,他在洛阳的其他几个儿子也被诛杀,只有孙子和妻子被发配到西域,才能留下一命。
邓艾之死,根本原因是钟会要谋反,所以才诬陷邓艾,希望将他支走,可是司马昭之所以相信,还是由于他自己太过膨胀。
有了灭蜀之功伴身的邓艾,已经看不清自我,看不清局势,不仅觊觎灭吴之功,更是已经有胆气反驳司马昭,尤其是还用“有皇帝的符策”来强硬表示自己的态度,岂不知这已经犯了大忌。
且不说,本来魏国局势复杂,自司马懿诛杀曹爽,架空曹氏之后,不臣之心昭然若揭,经过两代人的经营,魏国朝政大权都掌握在司马昭之手,可是毕竟还没有代曹,对其他有功劳、或者有兵权的臣子本来就是处处提防。
哪怕此时司马昭已经称帝,已经有灭一国之功的邓艾,也不太可能参与灭吴之战,魏国本来占据大势,岂能缺一个灭吴之人,如何会让一人拥有灭两国之功,岂不是给自己找不自在?
虽然邓艾因为受司马懿提拔,以司马氏心腹自居,可是一朝得意便不知所以,飘过头了,最终死得可谓是莫名其妙!
公元265年9月6日,曹魏权臣、西晋奠基人司马昭突然离世,年仅五十五岁。这一事件不仅标志着三国格局的进一步瓦解,更因后世对死因的争议,成为历史迷雾中颇具戏剧性的...
司马昭 2025-09-16 黄皓之死:历史与演义的交织真相在蜀汉末年的政治漩涡中,宦官黄皓以擅权乱政、祸国殃民的形象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关于其最终结局,民间流传最广的版本是“被司马昭凌迟处死”,但这一说法实为《三国演义...
司马昭 2025-09-10 司马昭之死:一场被艺术加工的历史迷雾公元263年,魏灭蜀之战的硝烟尚未散尽,蜀汉后主刘禅被迁往洛阳,封为安乐公。两年后,司马昭宴请刘禅时,一句“此间乐,不思蜀”的回答,竟成为后世津津乐道的“笑死司...
刘禅 司马昭 2025-09-04 乐不思蜀:生存智慧与历史责任的辩证之思公元263年,蜀汉后主刘禅在洛阳宴会上面对司马昭的试探,说出“此间乐,不思蜀”的千古名句。这一场景被《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完整记载,并演变为成语“乐不...
刘禅 司马昭 2025-08-14 司马师与司马昭:权力接力中的兄弟共谋与历史分野司马师与司马昭,这对生于河内温县的兄弟,以截然不同的性格与手段,共同完成了司马氏从权臣到帝王的转型。作为晋宣帝司马懿与宣穆皇后张春华的嫡子,他们既是血浓于水的兄...
司马懿 司马昭 2025-08-07 西晋的开国之君:司马炎的崛起与统治司马炎(236年-290年),字安世,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是西晋王朝的开国皇帝。他出身于河内司马氏家族,祖父司马懿、伯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相继掌控曹魏...
司马懿 司马昭 2025-07-07 贾充与司马昭:权力漩涡中的忠诚与猜忌公元265年,司马昭因中风骤逝于洛阳,其子司马炎随即代魏建晋。然而,在后世野史与民间传说中,司马昭之死却被蒙上一层阴谋色彩——“贾充毒杀司马昭”的流言流传千年。...
司马昭 2025-06-23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典故由来与深刻寓意“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一句广为人知的历史成语,它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的野心或阴谋暴露得极其明显,以至于连普通人都能轻易察觉。那么,这句成语究竟是谁说的呢?它背...
司马昭 2025-03-26 司马昭是否知晓邓艾被冤枉?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三国时期的名将邓艾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辉煌的战绩而名垂青史。然而,在灭蜀之战立下大功后,邓艾却遭遇了悲惨的命运,被诬陷谋反,最终身死族灭...
司马昭 2025-03-20 司马昭之心:为何人尽皆知及其表现探析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三国时期以其英雄辈出、智谋纵横而著称。在这一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司马昭作为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以其深沉的心机和卓越的政治才能,成为了...
司马昭 2025-03-13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