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晔是三国时期曹魏的战略家,也是东汉的宗室,是阜陵王刘延的后代,下面由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刘晔,一个并不太出名的三国谋士,他本该迸发出更夺目的光辉。有人说刘晔是“长命版的郭嘉”,其实我认为刘晔的才能完全不亚于郭嘉,只是一直不受重用而已。
刘晔是光武帝刘秀之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这绝对是纯正的汉室宗亲,比刘备那个什么中山靖王之后靠谱多了。即使是刘表、刘焉这些西汉鲁恭王刘余之后,也比上人家刘晔根正苗红,是正了八经的光武帝刘秀的后代。然而恰恰是这样的出身,让刘晔一生不受重用。
刘晔七岁时,母亲去世。其母临终时说:“你父亲的仆人有诬害人的毛病,我担心自己死后会出乱局,希望你和你哥哥长大后能除去此人。”刘晔十三岁时就按母亲遗命,斩杀了父亲宠信的侍者,而后又坦然向父亲请罪。父亲原先大怒,但知道刘晔的动机后也对他十分欣赏,不作苛责。汝南许劭善于观人,当时杨州避难,称刘晔有佐世之才。
刘晔二十多岁时,天下大乱,扬州地方的豪强们大多不愿抑强扶弱而且狡猾残暴。扬州当地有郑宝、张多、许干等人拥兵自重,其中以郑宝最为骁勇果断,才能和力气都很突出,为当地人所忌惮。刘晔设计斩杀了郑宝,并收编了他的部众几千人,但刘晔见汉室衰微,自己亦是皇室宗族,不想拥兵,于是将那些部曲都委托给庐江太守刘勋。
建安四年(199年)刘晔跟随刘勋投奔曹操。山贼陈策在庐江聚众数万人,并据险而守。曹操曾派偏将征讨没成功。曹操于是询问群下问可否征伐,很多人都认为山贼据险而守,难以攻克,而且无足轻重,不应征伐;但刘晔认为其实是偏将资历不足和天下未定而令到山贼仍敢对抗,而当时局势已经大致稳定,应该先悬赏劝降,大军在后,山贼就会自己溃败。曹操同意,并派猛将在前,大军在后,最终如同刘晔所预测般平定陈策。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伐据守汉中的张鲁,任用刘晔为主簿。当时张鲁弟弟张卫领兵坚守,曹操攻阳平山上各个屯寨,但山势险峻难登,难以攻克;而且士兵死伤甚多,粮食又缺乏,曹操于是打算撤军,命令夏侯惇和许褚呼叫山上的军队撤退。此时有一些军队在夜里误闯张卫别营,营中士兵大惊四散,当时在军队后方的刘晔见此认为可以取胜,劝夏侯惇等不要退军。夏侯惇见后相信,于是回去告诉曹操,曹操于是进攻张卫,张卫不敌退走。
张鲁不久投降,曹操得汉中。刘晔及后即劝曹操进攻刘备新占的蜀地,认为攻占汉中后令蜀人震惊,只要进攻他们就会望风归附;否则让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稳定人心,据守险要,那日后就难以征服。但曹操不听。七日后,有从蜀地投降的人说蜀地人心惶惶,刘备斩杀惊惶者亦不能安定人心。曹操于是再问刘晔可否进攻,刘晔却说蜀人人心已经较为安定,不能进击。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刘晔升任侍中,赐爵关内侯。当时曹丕问朝臣究竟刘备会否为被孙权袭取荆州而杀害的关羽报仇,大多数都是认为刘备力量薄弱,名将只有关羽,关羽死后国内忧虑,根本不会再发动战争。但刘晔却认为刘备一定会借出兵而重振声威;而且认为刘备和关羽感情深厚,一定会为他报仇。
最终刘备果然于次年(公元221年)进攻孙权,发动夷陵之战。当时孙权举全国之力应付,并向曹魏称藩,朝臣很多都庆贺,但刘晔却认为孙权并没有臣服之心,这次只是逼不得已才称藩。刘晔更建议曹丕乘虚领兵攻灭东吴,以绝后患。但曹丕不同意。东吴在夷陵之战战胜后果然渐见不臣之心,曹丕于是打算讨伐,但刘晔认为吴国刚刚大胜蜀汉,上下一心,而且有长江天险,不能这么仓卒进攻。曹丕又不听。
魏讽在东汉末年很有名声,卿相以下的官员都与他诚心结交。公元220年(延康元年),刘备将领孟达率众投降,曹丕对孟达甚为器重,任命他为新城太守,加散骑常侍;当时的人都称他有“乐毅之量”。而刘晔一见他们二人,都说他们必定会叛变。最终魏讽于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在邺城叛变;而孟达则于公元227年(太和元年)与诸葛亮通信,意图叛乱。
太和元年(227年),曹丕驾崩,魏明帝曹叡继位。次年,辽东公孙渊胁逼叔父公孙恭让位,自立为辽东太守,刘晔认为公孙氏占领辽东很久,恃著海和山地阻隔,可能会好像胡族一样难以制约,甚至发动叛乱。建议应趁公孙渊初登位,出其不意出兵讨伐,并开设悬赏引诱他的反对者协助,可能未必开战就能解决辽东割据问题。但最终都没有被接纳,公孙渊亦与于景初元年(237年)叛魏。
不像荀彧、荀攸、郭嘉、程昱、贾诩等人,刘晔似乎能够表达意见的机会都很少。但我们纵观刘晔每次提出的建议,可谓算无遗策,只不过郭嘉等人说的曹操都采纳了,而刘晔说的曹操、曹丕、曹叡祖孙三代都听不进去。刘晔于青龙二年(234年)去世,谥曰景侯,曹魏三朝元老黯然地度过了一生。
刘晔看人准、看事明,他看透了刘备、孙权,也看破了魏讽、孟达。汉中之战他建议曹操顺势进取,夷陵之战他劝曹丕乘机统一天下,可惜都没有被采纳。有本《傅子》说刘晔老年因为揣摩上意,导致被贬后发狂死去,我认为纯粹是无稽之谈。
早在20多岁收编了郑宝等人时,刘晔就因为自己的宗室身份,把部曲都送给了刘勋,他看透了一切,难道会看不透曹家祖孙三代?会为了官职而揣摩上意?其实刘晔不过是看透局势,在明哲保身的前提下,想让天下重新安定下来罢了,曹家三代提防他也很正常。种种原因造就了刘晔被埋没了,一个被低估的人才!
在中国三国历史的长河中,谋士如云,但能以“鬼才”之名流传千古的,唯有郭嘉一人。这一称号不仅是对他超凡智谋的赞誉,更是对其非常规思维与出其不意策略的生动诠释。郭嘉...
郭嘉 2025-09-08 郭嘉与杨修:同为谋士,命运殊途的东汉末年双生花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曹操麾下谋士如云,郭嘉与杨修作为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两位,虽同为智囊,却因性格、立场与政治选择的不同,走向了截然不同的人生结局。他们的人生轨迹,...
曹操怎么死的 郭嘉 2025-08-11 贾诩为何恨郭嘉:三国谋士暗战的虚实之辨在三国谋士群像中,贾诩与郭嘉的交锋常被后世演绎为智者间的宿敌对决。然而,拨开《三国演义》的文学虚构,从正史《三国志》的记载出发,二人之间并无直接交集,更无“仇恨...
贾诩 郭嘉 2025-06-11 郭图与郭嘉:同族不同路的东汉末年谋士在东汉末年那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郭图和郭嘉这两位来自颍川郭氏的谋士,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各自独特的印记。他们虽同出一族,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和政治选...
郭嘉 2025-05-08 郭嘉神话的背后:我们是否高估了这位三国谋士?在三国历史的长河中,郭嘉以其卓越的智谋和深远的战略眼光,被后世誉为“鬼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郭嘉的形象逐渐被神话化,成为了一个近乎完美的谋士典范。那么,郭...
郭嘉 2025-03-25 郭嘉成名之战揭秘:官渡之谋,真有那么神?在三国历史的长河中,郭嘉以其卓越的智谋和深远的战略眼光,成为了曹操麾下不可或缺的重要谋士。而谈及郭嘉的成名之战,人们往往会提到官渡之战。那么,官渡之战究竟是不是...
曹操怎么死的 郭嘉 2025-03-25 三国第一谋士之争:郭嘉与诸葛亮谁更胜一筹?在三国这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谋士们以其超凡的智慧和谋略,为各自的主公出谋划策,书写了一段段传奇历史。而在众多谋士中,郭嘉与诸葛亮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两颗明星。他们各自...
诸葛亮 郭嘉 2025-03-13 郭嘉与曹操:智者与雄主的黄金搭档在中国三国时期的历史长河中,郭嘉与曹操之间的关系无疑是一段佳话。作为曹操麾下的第一谋士,郭嘉以其卓越的才智和精准的判断力,为曹操的统一北方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一...
曹操怎么死的 郭嘉 2025-03-13 郭嘉未获提拔之谜及其在曹操心中的地位郭嘉,字奉孝,是三国时期曹魏的重要谋士,以其卓越的谋略和智慧著称于世。然而,在曹操的众多谋士中,郭嘉的官职却一直未能得到显著的提拔。这其中的原因何在?郭嘉在曹操...
曹操怎么死的 郭嘉 2025-03-13 三国中最令人惋惜的两大谋士:郭嘉之外,尚有此人!在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英雄豪杰与智谋之士层出不穷,共同编织了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提及最让人惋惜的谋士,郭嘉之名往往首当其冲,然而,除郭嘉之外,还有一位谋士同样令...
郭嘉 2025-03-06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