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三国史,半部荆州史。这是今天历史资料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东汉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东吴南郡太守周瑜病逝,他死后,孙权在鲁肃的建议下,把周瑜生前镇守的半个南郡借给了刘备。
自此,刘备拥有了荆州的南郡和荆南四郡,共计五个郡,占据了大半个荆州(南阳郡和江夏郡还在曹操和孙权手中),第二次有了立足之基(第一次是徐州)。
东吴放弃南郡,被动性大于主动性,毕竟,南郡是东吴政权在“赤壁之战”后,唯一在荆州方向收获的红利,还是图谋益州的唯一前进基地。
但凡有点野心,孙权大概就不会真想把南郡借出去,还是以同盟的名义,借给了所谓的盟友,那意味着,东吴彻底放弃了向西扩张的战略。
东吴政权如果失去了向西扩张的通道,就只能向北扩张(东吴一直也有向南扩张,但向南是无法争夺天下的),那难度就太大了。
并且,以江东为根基,向西扩张,是东吴孙权自接手江东后,一直以来坚持的战略。
这个战略始于鲁肃给孙权献上的《榻上策》,他给孙权谋划的称帝之路,就是向西扩张:
为将军计,唯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所以,孙权接手江东后,首先是全取江东六郡(孙策死时,只留给了他江东五郡),然后马上就向西扩张,五年三攻荆州所属的江夏郡,直到曹操南下时才终止。
取荆州,本就在东吴的扩张战略中,制定和执行的时间,比刘备和诸葛亮定计取荆州要早好几年。
但最终,孙权把好不容易才拿到手中的,荆州最重要的南郡借给了刘备,还是在《榻上策》的提出者鲁肃的建议下借出去的。
孙权肯定不那么甘心放弃一条扩张的通道,鲁肃也不是甘心推翻自己提出的战略构想。
所谓借荆州交好刘备,共抗曹操,这只是表象,归根结底还是刘备一方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提升上来了,逼迫孙权放弃了南郡。
硬实力不用说,刘备全取荆南四郡后,即先后以刘琦和自己的名义,把荆州牧的头衔拿到了手(当然是自封的)。
并且,此时的刘备可不是空有荆州牧的名义,不但占着荆南四郡,还获得了庐江雷绪及其所属数万部众的投靠。
于是,才有了孙权先划出了半个南郡给刘备,然后还“进妹固好”。
这就是刘备的硬实力提升上来后,所获得的必然结果,他的硬实力已经使得“权稍畏之”。
否则,要是以“赤壁之战”前刘备拥有的实力,去找孙权要地盘,孙权才懒得鸟他,不把刘备列为消灭目标之一就算仁慈了。
不过,硬实力只能让“权稍畏之”,并不是说刘备当时的实力就能跟江东平起平坐了。
除了曹操一方的牵扯,让孙权顾忌,暂时不愿意跟刘备撕破脸外,刘备一方在荆州拥有的软实力,也是孙权放弃南郡前,重要考虑的原因之一。
何为软实力?就是荆州的民心和士心。
刘备也好,孙权也好,要想牢牢地占据荆州,并借着荆州为根基,继续向西扩张,都离不开荆州境内民众和士族的支持,也就是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荆州。
否则,总有人在荆州给他们捣乱,后路不稳,他们哪还能安心去图谋益州?
但在荆州境内软实力的比拼上,孙权远远落后于刘备。
刘备在荆州辖下的新野驻扎了七年,在荆州还是有相当的人脉和群众基础。
虽然在刘表生前,刘备无法拉拢更多的已经在荆州为官的士人为其所用,只能招揽像诸葛亮这样的隐居人士。
可刘备用七年时间打下的基础,换取的荆州士人对刘备的了解和好感,可不是孙权能比的。
如刘表死后,就马上有伊籍这样的荆州官员来投奔:“表卒,遂随先主南渡江”。
当曹军已经确定要南下,刘表的继承人刘琮又确定要投降曹操,刘备还在准备躲避曹军时,也开始有不愿意投降曹操的荆州士人和百姓主动投靠刘备:“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
这就是刘备在荆州拥有的软实力,有了一定的名望,得到了一部分民心和士心,这对他将来统治荆州五郡是有良好基础的,不至于总有人跳出来捣乱。
而同期的孙权,却是荆州的敌人,他的父亲孙坚是被荆州势力干掉的,孙权一直以这个名义在攻打荆州的江夏郡,且杀掉了江夏太守黄祖。
荆州和江东在敌对,刘表生前在荆州境内,对孙权一方的舆论宣传,自然不会往好的方向说,妖魔化是必然的。
被孙权杀掉的黄祖所在的黄家,也是荆州大族,在荆州境内,和各大豪族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就可能是黄家人)。
如此一来,荆州的民心和士心,基本上都跟江东对立,孙权在拿下南郡后,要想安安稳稳的统治这片地方,不是短时间内能办到的。
因此,孙权在荆州境内的软实力跟刘备没法比,群众基础太差,两家同在南郡时,荆州士人和百姓的动态最能说明问题,《江表传》中记载:
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南郡长江以南的部分)以给备。备别立营於油江口,改名为公安。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备。
这就是孙权和刘备在荆州的民心比拼结果,大多数人都支持刘备,只有少数人支持孙权(如庞统,周瑜生前,他在周瑜帐下做功曹)。
刘备统治荆州,可能会很安稳,孙权统治荆州,想安稳却需要花费相当的代价和时间。
可一直想要全部南郡的刘备(没南郡全境,他打益州都心慌),以及“赤壁之战”后有着报复心的曹操,会给孙权时间吗?
当然,周瑜的死,也是孙权放弃南郡和西进战略的主要原因之一,主战派没了,主和派不愿意跟刘备交恶,孙权也只能妥协。
但最主要的,我认为还是刘备的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提升,逼孙权让步需要硬实力,更需要软实力支撑。
硬实力让刘备有底气跟孙权讨价还价,软实力让孙权觉得花费大代价和时间去安抚荆州,在曹操和刘备的觊觎下,觉得不合算,孙权经略荆州的底气不如刘备充足。
这大概才是孙权接受鲁肃的提议,在周瑜死后,以巩固“孙刘同盟”的名义,把南郡剩下的部分全借给刘备,暂时放弃经略荆州,并放弃继续向西发展的主要原因。
但孙权扩张的野心不会消散,荆州到底是东吴对外扩张不可放弃的地方,只是等待形势变化而已。
特别是孙权屡次向北扩张受阻后(打合肥总打不下来),他的目光始终是要回到荆州方向的。
刘备和孙权都需要荆州,矛盾自然不可调和,后来的偷袭荆州只是双方野心相同的结果,没有谁一定是无辜的。
在蜀汉政权的历史叙事中,刘备与诸葛亮的军事表现常被置于对比框架:前者被戏称为“常败将军”,后者则因北伐屡次受挫被质疑“不善用兵”。然而,若深入分析两人在不同历史...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从"鱼水之欢"到"君臣博弈":刘备称帝后与诸葛亮关系变迁的深层逻辑建安二十六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时,诸葛亮以丞相身份接受"开府治事"的特殊授权,这种将相权与君权高度融合的安排,在三...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刘备托孤之后:诸葛亮致李严书信的政治博弈与历史深意建兴四年(226年),蜀汉政权面临内外交困的复杂局面。先主刘备白帝城托孤仅两年,丞相诸葛亮与托孤大臣李严的关系已悄然生变。当李严以密信形式劝诸葛亮接受九锡殊礼、...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吕蒙与孙权:君臣相得的典范与一场未解的死亡谜题在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中,孙权与吕蒙的君臣关系堪称东吴政权稳固的基石。吕蒙从一介武夫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统帅,孙权则以识人之明与用人之度成就其霸业,二人关系既包含传统...
孙权 吕蒙 2025-09-30 蜀汉双璧:姜维与魏延的实力对比与历史定位在三国蜀汉政权中,姜维与魏延作为后期核心将领,其军事才能与战略贡献直接影响着蜀汉的存亡。两人虽同为刘备集团的中坚力量,却在战略思维、战术风格、政治智慧等方面展现...
刘备 2025-09-30 熬死劲敌却难圆统一梦:孙权为何未能终结三国乱世?公元252年,七十一岁的孙权病逝于建业,此时他的主要对手曹操、刘备、诸葛亮均已离世,曹魏三代君主更迭,蜀汉政权也步入暮年。然而,这位坐拥江东五十余年、熬死诸多强...
曹操怎么死的 孙权 2025-09-29 张裔东吴流亡三年:权力博弈与个人命运的交织东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益州郡首领雍闿的叛乱将时任益州太守的张裔推向了命运的转折点。这位以干练敏捷著称的蜀郡成都人,因被叛军押送至东吴孙权处,开启了长达...
孙权 启 2025-09-29 三国风云:关羽轻视黄忠背后的权力逻辑与人性密码公元219年,刘备自立汉中王后封“前后左右”四大将军,关羽得知黄忠位列后将军时勃然大怒,直言“大丈夫不与老兵同列”。这场震动蜀汉朝野的争端,表面是武将间的地位之...
关羽 刘备 2025-09-29 乱世棋局中的英雄相惜:曹操为何看重投靠的刘备建安三年(198年),徐州城破之际,刘备带着残部投奔曹操。这场看似不对等的投靠,实则是东汉末年最耐人寻味的政治博弈。曹操以“豫州牧”高位相待,甚至说出“天下英雄...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29 王连:从南阳县令到蜀汉重臣的传奇人生在汉末三国乱世中,王连(字文仪)以南阳郡为起点,历经刘璋、刘备两代政权,最终成为蜀汉政权中掌管经济命脉的核心人物。他的仕途轨迹与历史选择,既折射出乱世中士人的生...
刘备 2025-09-29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