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明光宗第五子,母为孝纯皇后刘氏,明朝第十六位皇帝,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欣赏。
梁启超在《李文忠公事略》中有言:“其下者,则巧言令色,献媚人主,窃弄国柄,荼毒生民,如秦之赵高,汉之十常侍,唐之卢杞、李林甫,宋之蔡京、秦桧、韩侂胄,明之刘瑾、魏忠贤,穿窬斗筲,无足比数。”
自古以来,有忠臣便有奸臣,这段史料中所举之人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奸臣佞相。纵观有明一朝,太监干政,宦官乱朝现象尤为严重。而魏忠贤更是个中“翘楚”,此人被称为是断送了大明王朝国运的罪魁祸首。
魏忠贤乃是天启时期的司礼秉笔太监,虽是太监出身,但却极受宠信,彼时魏忠贤权倾朝野,被称为“九千岁”。若是没有后来的崇祯帝,魏忠贤的名声将不远于此。那么这样一个势力极大、城府极深的人物,彼年仅17岁的崇祯皇帝是为何能够在登基之初就将其拔除的呢?
一、性格使然,能力不足
一个人的性格对人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魏忠贤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与他的性格有关的。事实上,纵观魏忠贤的出身、经历和能力,他并不如历史上其他有名的奸臣。
他的上位更像是凭借运气得来的,彼时的光宗皇帝无心朝政,魏忠贤的上位过程才如此顺利。
并且,魏忠贤虽然阴谋诡计不少,但是他却少了狡诈,这不是一个褒义词,但这确实是历史上有名的奸臣佞相所该有的。诸如赫赫有名的枭雄曹操,曹操其人,最不缺乏的便是狡诈,也正是狡诈,他能够犯天下之大不韪,将东汉皇帝的位子夺了下来。
而魏忠贤却恰恰相反,他虽然占据优势,但是却没有为自己长远的谋划。最终被崇祯帝给反攻了下来。
再者,魏忠贤生性较为懦弱,这一点从魏忠贤屡次面对崇祯帝的做法便可看出一二。有一次,魏忠贤因有人弹劾他而被传到宫中,但面对别人的弹劾,魏忠贤没有为自己辩解,而且畏畏缩缩的,倾向于打感情牌。从这里可见,魏忠贤对于皇帝、皇权是从心里畏惧的,更不用提跟曹操一样去篡位了。
性格之所以能够决定人生,是因为性格驱使了一个人的所作所为。魏忠贤虽然拥有很大的权力,但他却惧怕皇权,并没有真正想要取而代之。众所周知,明朝自太祖皇帝朱元璋时起,便对太监的权力做出了很多的限制。
魏忠贤及其党羽手中所掌控的军队是很少的,这是由于明朝的祖制所决定的。但祖制却难为有心之人,魏忠贤能够把控朝政,如若真的想要把控兵权,并非不可能。或是制度使然,又或是性格缘故。
总之,魏忠贤手中没有兵权是事实。一个没有兵权的太监,即便真的权势滔天,又如何能够夺位呢?收拾起来也就不那么困难了。
二、中央集权体制下的必然结果
正如上文提到的,明朝的祖制是注定让太监无法拥有太大的权力的,正是明朝的体制,为崇祯帝轻而易举地拔除魏忠贤起了最根本的作用。
明朝之制始创于明太祖朱元璋,彼时,朱元璋为解决所有一切可以制约皇权的方面都做了改变,其目的便是防止过往朝代臣子权力威胁皇权的情况出现。
朱元璋先是借口胡惟庸案撤销了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时,为了进一步加强皇权,形内阁制度形成,皇帝能够完全控制中央和地方的政权;在军事方面,朱元璋又设五军都督府,与兵部分管兵权,让其相互牵制,此外还创立了卫所制度。
这些做法都大大加强了皇权和中央集权,明朝的皇权专制几乎跃居到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
皇权的极度集中,正是崇祯帝手中最大的底牌。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方面,都是切切实实的掌控在皇帝手中的,即便魏忠贤能够一时把控朝政,但终究是改变不了皇权集中的政治体制的。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句话在明一朝实则是非常适用的。因为再有威望或是再有势力的朝臣,也依旧能够被否决。诸如明朝赫赫有名的首辅严嵩,他担任了明朝的首辅十几年,其党羽遍天下,但嘉靖皇帝依旧靠一句话便将其废除了。
对于崇祯皇帝来说,皇权掌握在其手中,而皇权的震慑力是极大的。明朝太监的权力也不过是依附于皇权而生的罢了,是彻彻底底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延伸。皇帝为了统治能够给予太监权力,也就意味着皇帝是可以随时收走这些权力的。
因而,崇祯能够轻易就对上老谋深算的魏忠贤,并且取得压倒性的胜利,这是归根于明朝的政治体制。诸如魏忠贤这般权倾朝野的太监,在真正威胁皇权之时,其悲惨下场也是无法例外的。
三、内部矛盾凸显,官员倒戈
当然,皇权集中的政治体制确实是保证皇帝拿下魏忠贤的根源,但前提是崇祯帝已经真正掌控了皇权。在魏忠贤当政之时,一个刚刚17岁的少年天子如何能够那么快牢牢把控皇权呢?答案是否定句。也就是说,彼时的崇祯帝并非是靠着皇权体制的绝对威严来拿下魏忠贤的。
故而,这其中还有另外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那便是魏忠贤的势力并非是真的根深蒂固,而是有处可击。魏忠贤的党羽虽然众多,但是却算不上忠心耿耿。因为在这些人发现崇祯帝有意要对魏忠贤进行清算的时候,他们便纷纷远离,更有甚者还收集了魏忠贤的罪状,想要将其举报。
在魏忠贤最得力的助手——兵部尚书崔呈秀,被崇祯帝革职之后,朝中的局势才真正发生了变化。众多官员见局势大变,于是将攻击的矛头直指魏忠贤。
天启四年(1624年),杨涟弹劾魏忠贤的“二十四大罪”,这是首次有人如此公开地弹劾魏忠贤。加上崇祯帝更加明显的释放出来,要彻底打击魏忠贤的信号之后,讨伐魏阉党的奏章顿时增加。一时间,魏忠贤从位高权重的“九千岁”变成了人人讨伐的奸臣。
魏忠贤昔日被人多加赞颂的时光不复存在,一夕之间成了被朝野上下所打击的对象。最终,崇祯帝对魏忠贤进行了“总清算”,魏忠贤的时代终于落下。
公元1627年,17岁的朱由检在紫禁城文华殿接过象征皇权的玉玺,面对的是祖父万历年间埋下的财政黑洞、父亲天启年间的阉党乱政,以及关外后金铁骑的步步紧逼。这位以&...
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吗 启 2025-10-09 明朝太监曹化淳结局:忠臣蒙冤与历史正名的悲歌在明朝末年的历史长卷中,曹化淳(1590年1月9日-1662年6月29日)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作为崇祯帝朱由检的近臣,他历经宦海沉浮,最终在清初以“被诬遗嘱...
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吗 2025-09-19 崇祯南迁之议:理想与现实的撕裂1644年春,北京城在李自成大顺军的围困下摇摇欲坠。崇祯皇帝朱由检站在紫禁城的高台上,望着远处升起的烽烟,内心翻涌着复杂的情绪。这位以勤政著称的末代君主,曾三次...
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吗 李自成 2025-09-02 长平公主与周世显:末世鸳鸯的生死抉择1644年甲申之变中,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前,挥剑砍向15岁的长平公主朱媺娖。这一剑斩断公主左臂,却未斩断她与驸马周世显的命运羁绊。两年后,这对乱世鸳鸯在清...
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吗 长平公主 2025-08-29 崇祯杀乐安公主:末世皇权的悲歌与挣扎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农民军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明朝覆灭。这场历史巨变中,乐安公主朱徽娖的命运成为解读末代皇权悲剧的典型样本。作为明光宗...
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吗 乐安公主 2025-08-26 朱由榔:南明末代皇帝与明朝皇统的终结者在中国历史的宏大叙事中,关于“最后一位明朝皇帝”的界定常引发争议。若以传统认知中“明朝”的存续为标准,崇祯帝朱由检的殉国(1644年)标志着北京朝廷的覆灭;但若...
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吗 朱由榔 2025-08-06 朱由榔的皇室血脉:七子命运与南明悲歌在明清易代的动荡岁月中,南明永历帝朱由榔作为明朝宗室最后的象征,其家族命运与王朝兴衰紧密交织。作为万历皇帝朱翊钧的亲孙、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堂弟,朱由榔的七子命运折...
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吗 朱翊钧是个好皇帝吗 2025-07-18 史学家视角下的崇祯皇帝:勤政之君与亡国之运的悖论在中国封建王朝的末代君主中,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复杂形象。这位以“勤政”著称的皇帝,在位十七年间宵衣旰食、殚精竭虑,最终却未能挽救明朝覆灭的...
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吗 2025-07-08 末代双生子:朱聿键与朱由检的帝王悲歌在明清易代的苍茫历史中,朱聿键与朱由检如同两颗交相辉映的彗星,以截然不同的轨迹划过天际。前者是南明隆武政权的建立者,在江南半壁江山中延续着朱明王朝的最后余脉;后...
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吗 朱明 2025-06-05 朱慈烺下落之谜:明末皇室末路的未解悬案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甲申之变后,明朝末代太子朱慈烺的行踪成为三百余年来史学界与民间热议的谜题。作为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嫡长子,这位本应继承大统的储君,在李自成...
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吗 朱慈烺 2025-05-09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