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2年),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晋国卿族之一的赵氏,曾与秦国一样都是商纣王手下大将嬴飞廉之后,乃商朝名门嬴姓部族。周灭商后,嬴姓部族因为种种原因如鸟兽散,其中造父为周穆王驾车,有功,受封赵城,于是造父族以“赵”为氏,为赵国始族。赵氏世代为周室肱骨,造父六世孙奄父救周宣王于千亩之战,其子叔带为周朝卿士,然而因为不满周幽王昏庸荒淫,于是赵氏举家迁徙,侍奉晋文侯,渐渐成为晋国望族。好景不长,赵氏因为一件家中丑闻,瞬间从巅峰跌落低谷,仅有十岁的赵武活了下来。下宫之乱导致赵氏险些灭族,赵氏孤儿不仅重振家族,甚至赵氏还在之后成为“三家分晋”的主导者,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赵氏又如何从晋国一卿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的?
一、家族丑闻,孤儿得立
因为二代家主赵宣子赵盾的强势,虽然赵氏声望如日中天,但暗藏杀机,而因为家族内部的通奸丑闻,再加上之前被打压的卿族的怨恨,当时的晋国国君景公认定赵氏将反,于是乎各路被赵氏打压的贵族随国君一同杀向赵氏,一时血染宗庙,赵氏惨遭灭门。就在大家杀红眼,准备彻底根绝赵氏时,曾经的赵氏家臣,被家主赵衰视为己出的韩氏家主韩厥念及昔日赵衰抚养之恩,与赵盾、赵同、赵穿的幼年之义,不惜与晋国所有卿族反目,抗住来自国君的巨大压力,拒不出兵。但人才凋零、内乱反目的赵氏无力对抗整个晋国,整个大宗族人被屠杀殆尽,封地被尽数剥夺,几代基业毁于一旦。
就在赵氏生死存亡之际,韩厥看不下去了,他站出来劝谏杀红眼的国君:“赵衰佐文公、赵盾佐襄公,皆社稷之臣,有大功于晋。奈何一朝获罪,而绝其嗣?今有功于国者,恐无后于晋!”好在赵氏大宗还剩下赵武一人,晋景公也没把这个十岁左右的孩子放在眼里,遂命外甥赵武续嬴姓之嗣,并将封地还予赵氏。赵武为贵胄之后,但要承担复兴家族的重任,身上的担子可想而知,但好在有韩厥的细心照料,分家宗主赵旃大理内外,有惊无险撑到了赵武成年。此时晋国的局势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内栾、郤独大,新国君厉公想要重新掌权,就需要一批忠于国家,反感栾、郤的贵族,赵武就进入了厉公的眼中。
二、赵氏崛起,重回巅峰
不只厉公想要重用赵武,侈卿之中大有关注赵武的人存在,厉公亲自为赵武举行弱冠之礼,赵武一一拜见八卿,栾武子是灭赵功臣,但又是先代家主赵朔的至交,对赵武的感情颇为复杂;荀庚、荀罃兄弟对赵武将要入仕表示集大的支持;颇有长者之风的士燮勉励赵武“贤人受宠而慎,愚者得宠而骄”,士燮谥文,赵武亦谥文,贤臣教导贤臣,为一段佳话;韩厥对赵武光复先祖功业翘首以盼,但又摆出一番严厉模样教导赵武,语气虽严,却苦口婆心。赵武也因为这次冠礼制定了家族之后的发展:“侍奉厉公、尊重栾书、师从士燮、亲昵韩厥、敬重二荀,不得罪三郤”。
因赵衰、赵盾功绩赫赫,“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赵武一方面得先辈恩泽,另一方面也因为自己确实有才能,再加上悼公慧眼,赵武官运亨通,先是被悼公提拔为卿,后在悼公复霸战争中,赵武入郑与郑简公及子孔等谋和,签订合约,画上圆满句号。赵武不善战,但胜在外交,好在韩献子、知武子、魏庄子能统帅大军,悼公坐朝,赵武总理朝政,晋国形势大好。但好景不长,悼公霸业未成就早早去世,在辅佐幼君上赵武也操碎了心,赵武执政,柔和而国民顺,举才不避亲疏,赵武海纳百川的伟大胸襟,不仅为他嬴得美名,也重新提升了赵氏在晋国的影响力,赵氏得以重新崛起。
三、简襄之烈,赵氏开国
赵简子名为赵鞅,是赵武之孙,“晋昭公时,公族弱,大夫势力强,赵简子为大夫,专国事,致力于改革”,鲜为人知的是,他的改革为后世开创李悝变法、商鞅变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开创先河。晋国到赵鞅这一世,又发生了变化,原本多达十一卿的晋国卿族最终只剩下了六卿,家主赵鞅年轻气盛,中了范氏、中行氏的圈套,被孔子唾骂,范氏家主范鞅老奸巨猾,打压魏、韩、赵,这三家家主都很年轻,斗不过范鞅,只得处处隐忍。好在最强大的范氏、中行氏竟然敢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范氏、中行氏,围攻赵氏,智氏、韩氏、魏氏三家军队奉晋定公之命攻打范氏、中行氏,大败,范氏、中行氏生不臣之心,调转头来攻打晋国公室,最终两家众叛亲离,被四家联手所灭,最终晋国六卿的局面被四卿取代。
攻灭范氏、中行氏,但又使得智氏做大做强,好在智氏家主皆短命,赵鞅凭借战功成为晋国执政,“赵名晋卿,实专晋权”,赵氏又一次得到飞跃发展。但赵鞅也是个一心为公的人,他改名“志父”,以示改过自新,一切从头开始,他革除晋国弊政,着手恢复晋国霸主的地位,将全部心血几乎都投入到与齐国争夺诸侯的复霸大业之中。
在赵鞅死后,庶子赵毋恤为家主,史称赵襄子,赵毋恤面对强势的执政智伯表现得十分懦弱,甚至在一次宴会上智伯醉酒将酒杯扔到赵毋恤的脸上,左右都想杀了智伯泄愤,但赵毋恤没有同意。若是赵毋恤真的懦弱无能,其父赵鞅怎么可能会让其成为继承人,赵毋恤在隐忍,因为他没有父亲的威望与手段来压制智伯,赵氏的军队也不足以对抗智氏,本来想徐徐图之,但就连赵毋恤也没想到,越来越强的智伯竟然想独吞晋国,索土不成,智伯攻打赵氏,但赵毋恤成功策反了韩、魏,共同攻灭了智氏,并瓜分了智氏的领地。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即“三家分晋”。
赵氏起起落落,赵氏孤儿赵武为家主,作为大宗的最后幸存者,赵武肩头的重担可想而知,他虽然无大才,但对赵氏的崛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赵氏一族重启巅峰则在简襄之烈上,赵简子内稳国政,专权实属无可奈何,他需要一个听命自己的内阁来主持国政;外则以武抗齐、楚,保住了晋国霸主的头衔,其子赵毋恤是识大局之人,他能看出父亲用意之深,成为家主后也懂得厚积薄发,最终打败了骄傲的智伯瑶,奠定了“三家分晋”的基础。
公元前1046年,牧野战场上战鼓震天,周武王姬发率领联军以五万之众击溃商纣王七十万大军,这场决定华夏文明走向的战役,不仅终结了商王朝六百年的统治,更开启了西周八...
启 商纣王 2025-09-09 胶鬲的任用:商周之际的权力博弈与人才流动商周之际,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的关键时期。在这场风云变幻的历史变革中,胶鬲的任用堪称典型案例——他出身鱼盐市井,却能跨越阶层成为商纣王重臣,最终又以“双面间谍”...
商纣王 2025-08-04 殷郊殷洪为何敢违逆师命对师父出手在神魔小说《封神演义》构建的奇幻世界里,殷郊、殷洪这对兄弟的命运充满了戏剧性与悲剧色彩。他们本是商纣王之子,却因宫廷变故流落他乡,后被高人收为弟子。然而,最终他...
商纣王 2025-07-30 商朝末代君王:帝辛(商纣王)的兴衰史商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其统治跨越五百余年,历经十七世三十一位君主。在青铜文明的辉煌与甲骨文的神秘交织中,商朝的命运最终系于末代君主帝辛之手。...
商纣王 2025-07-24 商纣王的残暴:历史叙事中的多重面相商纣王(帝辛)作为商朝末代君主,其形象在历史记载中逐渐被塑造成“暴君”的典型。然而,这一形象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周人政治叙事、儒家伦理建构及后世文学演绎...
商纣王 2025-07-18 商纣王:被误解的改革者与文明传承的争议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商纣王(帝辛)的形象被周人的抹黑和后世的演绎逐渐妖魔化,成为暴君的典型代表。然而,拨开神话传说的迷雾,透过甲骨文与考古发现的双重视角,一个复杂而...
商纣王 2025-07-02 殷郊之死:封神演义中的权力悲剧与天道宿命在《封神演义》的神魔画卷中,殷郊的死亡绝非偶然。这位商纣王长子、阐教三代弟子的悲剧命运,实则是天道轮回、权力博弈与人性挣扎共同编织的必然结局。从太子到反贼,从仙...
商纣王 2025-06-05 苻生:暴君之名背后的历史迷雾苻生,前秦第二位皇帝,在位仅两年,却因“残暴”之名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史书用“凿顶杀舅”“射杀劝酒大臣”“活剥人皮歌舞”等骇人听闻的记载,将其塑造成与商纣王比肩...
商纣王 2025-05-19 帝辛末途:商朝覆灭的多维透视公元前1046年,牧野战场上的商军阵前倒戈,商纣王帝辛自焚于鹿台,这个延续五百余年的青铜王朝轰然崩塌。透过甲骨卜辞与历史文献的迷雾,商朝灭亡绝非单一因素所致,而...
商纣王 2025-05-13 酒池肉林:商纣王奢靡与暴政的千年镜鉴在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酒池肉林”这一成语如同刺眼的烙印,将商朝末代君主帝辛(纣王)钉在暴君的耻辱柱上。这一典故不仅是对极端享乐主义的控诉,更成为后世政权警示...
商纣王 2025-04-28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