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人论辩并不是一味的论短长较高下,而是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孟子笃信孔子“仁”学,主张“仁政”,认为国君应该体恤百姓,轻徭薄赋,爱民如子。为了宣扬“仁政”,劝谏国君推行“仁政”,有时候孟子会采取一些灵活的方法,照顾国君的面子,巧妙的转化话题,沿着国君喜欢的路径因势利导,以达到宣扬“仁政”,劝国君向善的目的。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有一段与齐宣王对话就是这样。当孟子称赞齐王好乐对齐国而言是一件幸事的时候,齐王心里很不自在,忙着为自己辩白,说自己并不是爱好“先王之乐”,而是喜欢“世俗之乐”。
那么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有什么不同呢?“先王之乐”是雅乐,意味着崇尚礼乐教化,德行天下。“世俗之乐”指的是“郑乐”,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怡情娱乐,与崇尚礼乐的德政没有关系,而且还有奢侈糜烂之嫌疑。所以当孟子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的时候,齐王是既尴尬又难为情,所以才“变乎色”说“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照顾到齐王的面子,更是为了能够向齐王推销自己“仁政”的主张,孟子故意模糊“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之间的差别,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孟子把“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不经意的转换成“古之乐”和“今之乐”,偷换了概念,避开了齐王敏感的神经,从而使这场并不轻松的谈话得意继续下去。
孟子掌控谈话主导权的艺术技巧之高超,在其巧妙的转换了“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这一敏感的概念。齐王是“好乐”的,孟子当然知道齐王所好之乐并不是“先王之乐”,但孟子不在概念上纠缠,而是运用迂回战术,顺着齐王“好乐”的兴趣往下说。只要齐王兴致上来了,谈话得以继续,孟子的战术就成功了。
“可得闻与?”齐王果然来了兴致,孟子乘势而上,说“独乐乐,与人乐乐,熟乐?”孟子这一问的巧妙之处在于,将齐王对“乐”的兴趣引到了自己预设的话题语境,为“与民同乐”的命题埋下伏笔。为达此目的,孟子分两步迂回。
首先是引出齐王亲口承认,与人乐乐,与众乐乐,将齐王引到自己的逻辑语境中来,这是“与民同乐”的逻辑起点,齐王承认这一点,也就等于认同了“与民同乐”了。
其次是,将“与人乐乐”“与众乐乐”这一观念中的关键字“人”和“众”转换成“民”,变成“与民同乐乐”,孟子就完成了让齐王亲口承认并认同“与民同乐”这一“仁政”理念和思想了。这是孟子第二次偷换概念。
仅仅靠偷换概念,转换话题的逻辑技巧是不够的,归根结蒂还是要齐王在思想观念上和情感上予以认同。有鉴于此,孟子在晓之以理的基础上,又动之以情,运用情景描绘和鲜明对比的方法来进一步感化齐王,引导齐王,充分满足齐王好大喜功的心理预期,培植扶正齐王“与民同乐”的思想情感。
孟子动情地说“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复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病与,何以能鼓乐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民同乐,则王矣。”
这一段话孟子倾注了感情,也作了鲜明的对比,不由得不令齐王感同身受。这是从心灵和情感深处来打动齐王,感化齐王。所谓“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动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庄子渔父》)孟子这一渗透情感的真诚描述沉底打动了齐王,满足了齐王内在的虚荣心。
在此基础上,孟子又不失时机的不上一句“今王与民同乐,则王矣。”这不仅满足了齐王的虚荣心,而且还将“与民同乐”化作了“王天下”的政治基础和充分必要条件,孟子的良苦用心与其善于雄辩的论辩艺术都达到了令人感佩的的高度。
卜商,字子夏,尊称“卜子”或“卜子夏”,是春秋末期晋国温邑(今河南温县黄庄镇卜杨门村)人,作为孔子晚年最杰出的弟子之一,他以“文学”科高才生的身份位列“孔门十哲...
孔子 卜商 2025-09-09 弦歌东周:孔子与苌弘的师道传奇公元前518年的洛阳城,34岁的孔子携弟子南宫敬叔踏入周王室观星台。这位鲁国士人不会想到,此行将遇见改变其音乐思想的关键人物——周敬王内史大夫苌弘。这场跨越地域...
孔子 2025-09-08 孔子与子贡:误解与深意的交织——探析“孔子不喜欢子贡”的真相在《论语》的记载中,子贡作为孔子门下“言语科”的杰出代表,以巧言善辩、悟性极高著称,其名字出现频次甚至超过颜回。然而,史书中却流传着“孔子不喜欢子贡”的说法,这...
颜回 孔子 2025-09-08 颜回姓曹为何称“颜回”:姓氏与名字背后的文化密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姓氏不仅是家族血缘的标识,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颜回,作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其姓氏“曹”与名字“回”的组合,看似矛盾,...
颜回 孔子 2025-09-08 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安贫乐道的精神丰碑在春秋乱世的风云中,孔子弟子颜回以“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生存状态,为后世树立了一座超越物质的精神丰碑。这个被《论语·雍也》记载的经典场景,不仅成为儒家安贫...
颜回 孔子 2025-09-04 孔鲤:以血脉为纽带,铸就儒家传承的基石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孔鲤的名字或许并不如其父孔子那般熠熠生辉,但他作为孔子独子、儒家思想传承的关键纽带,其人生价值与历史贡献却不容忽视。他以豁达的胸襟、默默的奉...
孔子 2025-09-01 孔子与微子:血脉相连的千年传承——论孔子是微子的十五世孙在中国历史的浩瀚长河中,孔子与微子,两位相隔数百年的历史人物,却因血脉的纽带紧密相连。孔子,这位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的伟大思想家,竟是商朝末代君主帝辛(纣王...
孔子 2025-08-29 孔子弑母:一场跨越千年的谣言与真相之辨“孔子弑母”这一骇人听闻的指控,在历史长河中如幽灵般若隐若现,却始终缺乏任何可靠史料支撑。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历史上最受尊崇的圣人之一,孔子的道德形象与这...
孔子 2025-08-29 师旷与孔子:春秋时代的双璧:音乐与哲学的对话在春秋时期的华夏大地上,师旷与孔子如同两颗璀璨的星辰,各自在音乐与哲学的领域中熠熠生辉。尽管他们的职业路径与思想体系存在显著差异,但作为同时代的文化巨匠,他们的...
孔子 2025-08-28 李膺与老子的血脉之谜:历史迷雾中的身份考辨东汉名士李膺因刚直不阿、力抗宦官闻名史册,其“天下模楷”的形象与道家始祖老子形成鲜明对比。然而,一个流传千年的传说却将两人强行关联——孔融十岁时曾以“孔子问礼于...
孔子 2025-08-26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