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游记》相信许多有都有所耳闻,也正是这本书,让本是一个无人问津的小商人变成了中西文化交流历史中的名人。
按照书籍上的记载,他在十二世纪下叶跟随父亲来到中国,在访问忽必烈后受到了重用,并且还在元朝当过十七年的官。
在这个背景之下,他开始了自己的中国游记,足迹几乎遍布全中国,20年后他才回到自己的家乡意大利威尼斯。
然而当他的游记书籍发行之后,却遭到了许多人的质疑,特别是他的中国之行,存在诸多疑点。那么这位意大利人到底有没有来过中国呢?
《元史》中的秘密
想要知道这个答案,我们就必须仔细的研究元代的各种史籍,特别是《元史》。
然而研究之后却发现了许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在游记中记载,蒙古帝国在攻打南宋襄阳时受到了不小的阻力,这主要是因为襄阳城池异常坚固,普通的攻城器具已经不起作用。
所以他和父亲献上了一种在当时来说的超级武器“回回巨炮”,蒙古大军也正是利用这种武器攻下了襄阳。
然而我们在《元史》中却看到了不同的描述。
根据《元史》的记载,这种“回回巨炮”是一位名叫亦思马因的人贡献而来,但是这个人在公元1274年因病死在了中国,为此忽必烈还对其风光大葬,那么问题就来了。
根据历史的记载,亦思马因是西域人,也就是回回人,因此这种大炮才被命名为“回回巨炮”,他最后死在了中国。
然而马可·波罗的去世时间在1324年,死在了欧洲,那么这就存在了巨大的差异。
如果这个事例不能说明说明,那么我们就来看看争议最大的做官事件。
根据马可·波罗的说法,他在曾在扬州做过官,而且一坐就是三年。
但是我们根据《元史》的记载,以及《扬州志》等文献的研究,发现当时的扬州非常的繁华,是元朝对外的著名贸易港口。也正因如此,历史文献对于进入扬州的各国商人、传教士以及僧人等都有着详细的记载,更别说是那些在扬州做官的人物。
但是我们翻遍了所有关于扬州历史的古籍,都没有发现马可·波罗这个名字,试想一下,外国人在中国做官本就是一个奇闻,怎么可能没有关于他的任何痕迹?
而人们越是深入的研究《马可·波罗游记》,发现的疑点也就越多,总结下来有以下几个重点。
1、读过原版游记的人也许会发现,在游记中出现的许多中国地名,我们自己都不认识,研究后才知道,这些地名都是波斯语的叫法,并非中国本土的叫法。
2、中国是著名的文明古国,在中国有着无数的特色产物,比如瓷器、丝绸以及印刷术等等。但是这在游记中却从无体现,这显然违背了游记载体的一种基本原理。
在中国到处都有瓷器以及丝绸等产物,如果没有提及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他没有到过中国。
3、在中国古代的所有历史典籍中,从来都没有发现任何关于马可·波罗的蛛丝马迹,而这一点也成为了最有力的一个证据。
试想一下,被忽必烈赏识的外国人在中国游历长达20年,怎么可能没有任何资料的记载?而且游记中的许多叙述都和《元史》等文献相违背,这只有一个可能,他从来没来过中国。
说到这里,也许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出现了,既然他没有来过中国,那么他为何要撰写这本游记?比如我们在判断一个杀人案时,首先就要判断凶手的杀人动机,那么马可·波罗写书的动机是什么?
我在结合了一些学者的研究之后,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他本是一个小小的商人,但是他却有着渴望成名的愿望,那么想要出名就必须要有真本事,很显然他没有,但是他很聪明,他选择了蹭热度。
总所周知,蒙古帝国在当时的欧洲来说,无疑是最大的热度,其次就是中国这个文明古国,一直被世界人所熟知,特别是盛唐时期,全世界都为止惊叹,居然还有如此强大的国家,以至于到了如今,仍有许多国家把我们称之为“唐人”。
当蒙古帝国征服中国后,这就是一个超级大热度,如果他可以能蹭到这个热度,那么他想不出名都难,而事实也证明了他的猜想,当他的《马可·波罗游记》出版之后,他瞬间被世人所熟知,可以说是名声大噪。他也就靠着这本书硬生生的成为了历史名人。
2、这本书其实一本“教会传奇”类的,低劣的书籍,说到底还是为了当时的商人以及传教士的利益而编撰出来了书籍,他们想通过此书达到吹捧、感化以及激发蒙古人的友好,以便于和中国进行通商。
那么他既然没有来过中国,那这本书是如何编撰出来的呢?
笔者综合了大量的历史研究后发现,马可·波罗早期在中亚布哈里亚的经历确实有迹可循,而这个地区是商人的聚集地,所以商人们带来了各种关于中国的消息,而一个商人就是一段中国的游历故事,他只需要把这些商人所描述的情景汇集起来,那么想要写出一本游历书籍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其实这本书在最开始的时候并不被认可,许多人认为这是本“奇幻书籍”。
然而当世界地理大发现之后,许多地理特征都和这本书识相符合,因此这本书慢慢的引起了世人的主意。
书中包含的丰富的地理知识,不仅打破了古代人“天圆地方”的说法,而且对后来欧洲大航海时代的来临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众多欧洲国家正是在这本书的指引之下,发起了探险、旅行等活动,他们被书中所描述的东方古国所吸引。
此后一大批欧洲人来到了中国,这其中就有郎世宁、利玛窦、汤若望等等。
可以说,这本游记帮助欧洲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从这方面看,马可波罗在中西文化交流上,确实有着卓越的贡献。
南宋末年,蒙古铁骑南下,中原大地风雨飘摇。在这段动荡岁月中,贾似道以权相身份登上历史舞台,其一生充满争议——既被《宋史》列入奸臣传,又因军事才能获忽必烈赞誉;既...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关系 2025-08-29 刘秉忠与忽必烈“决裂”疑云:历史迷雾中的权力博弈与文化抉择元朝初年,刘秉忠作为忽必烈的核心谋士,主导了元大都规划、国号“大元”的制定及典章制度设计,其地位堪比汉代萧何。然而,关于他与忽必烈“决裂”的传闻,始终是元史研究...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关系 萧何 2025-08-26 忽必烈的父亲:拖雷——蒙古帝国的关键传承者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元世祖忽必烈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庞大帝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帝王之一。而要深入了解忽必烈,就不得不提及他的...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关系 2025-08-04 阿里不哥之死:权力争斗落幕后的悲剧结局在蒙古帝国的波澜壮阔历史中,阿里不哥与忽必烈的汗位之争是一段跌宕起伏且影响深远的重要篇章。这场争斗不仅改变了蒙古帝国的政治格局,也深刻影响了其后的发展走向,而阿...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关系 2025-07-30 忽必烈眼中的陆秀夫:一个值得敬重的对手与忠臣典范在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的13世纪,南宋王朝的抵抗显得尤为悲壮。当忽必烈以雷霆之势终结南宋319年国祚时,这位征服者对敌方阵营中的一位书生丞相产生了复杂的情感——...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关系 2025-07-25 察必与忽必烈:表姑侄关系下的政治联姻与历史功绩在元世祖忽必烈的政治生涯中,皇后察必不仅是其情感伴侣,更是辅佐其治理天下的关键人物。然而,关于察必与忽必烈的亲属关系,历史上存在“表妹”“表姑”等不同说法。根据...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关系 2025-07-08 忽必烈之死:元世祖的晚年困境与历史谜团忽必烈,元朝的开国皇帝,蒙古帝国的第五任大汗,一生征伐无数,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庞大帝国。然而,这位叱咤风云的帝王,其晚年却深陷政治失意、家庭悲剧与健康恶化的泥潭。...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关系 2025-06-23 阿里不哥的儿子们:蒙古帝国权力漩涡中的继承者群像公元1264年,随着阿里不哥向兄长忽必烈投降,蒙古帝国持续四年的汗位之争落下帷幕。这场权力更迭不仅重塑了蒙古高原的政治格局,更在黄金家族内部催生出新的权力分支。...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关系 2025-06-23 忽必烈与阿里不哥:蒙古帝国分裂的双子星与权力游戏的牺牲品1260年的蒙古草原,两顶象征着大汗权威的九斿白纛同时升起——忽必烈在开平、阿里不哥在哈拉和林,各自宣布继承蒙古帝国大汗之位。这场持续四年的汗位争夺战,不仅改写...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关系 2025-06-19 刘秉忠:从禅门子弟到帝师名臣的双重人生在元初政坛的璀璨星河中,刘秉忠是一颗独特的星辰。他既是忽必烈幕府中运筹帷幄的首席谋士,又是禅宗临济宗门下的袈裟弟子。这种双重身份的交织,使其人生轨迹充满传奇色彩...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关系 2025-06-09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