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姜维连续出兵讨伐曹魏,谁是他最坚定的支持者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大家的心目中,刘禅就是一个扶不起的刘阿斗。当年刘备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的时候,就说刘禅能够辅佐就辅佐,不能辅佐诸葛亮你就自立称帝吧。言外之意,对刘禅不抱太大希望。可是,历史的事实证明,如果刘禅是一个庸碌无能的皇帝,他怎么可能在位那么长时间。
在刘禅在位期间,蜀汉虽然内忧外患,可是没有发生大的动乱。蜀汉的君臣团结一心,为恢复汉室江山而努力。在三国之中,蜀汉的政局是最稳定的。蜀汉最后失败的最主要原因还是众寡悬殊,蜀汉国内无人造成的。刘禅投降之后,还采取假痴不癫的手段,保住性命得了善终。
从刘禅的生平来看,刘禅是一个表面忠厚,内心坚定的人。他有着自己的政治能力,并且能够因势利导,保住政权的平安。在诸葛亮执政的时候,刘禅垂拱而治,给诸葛亮创造条件,这才留下宫中府中,俱为一体的佳话。在诸葛亮去世后,他遵照诸葛亮的安排,任用蒋琬、费祎,不再发动对曹魏的大规模的攻伐,让蜀汉休养生息。
但是,在刘禅的身上还是留着刘备的血液的。有着刘备的遗志,加上诸葛亮长年的熏陶,刘禅的心中还是怀着恢复汉室江山的理想的。于是,他在长期休养生息之后,就想实现北伐的愿望,可是这个愿望只有姜维才能实现。
在诸葛亮去世后,蜀军因为魏延和杨仪的内讧,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不但损失了魏延这样的将领,还损失了他率领的那支蜀汉的主力。当时,姜维这些将领暂时还没有成长起来,这使得蜀军的战斗力一落千丈。在这种情况下,蜀汉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是必须的,在这段时间里,一方面积蓄力量,一方面培养军事实力。
在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积累后,刘禅认为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但是,蒋琬、费祎根本就无意北伐,唯一以北伐为己任的将领只是姜维。可是姜维的军事行动每每被当政者压制。费祎对姜维说,咱们的能力都不如诸葛亮,诸葛亮尚且北伐不成,何况我们。我们要做的就是守好基业,等待将来有能力的人来领导北伐。
从费祎的话里,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根本就没有北伐的意愿,不但如此,他们还不赞成别人去北伐。其实,蜀汉在这个时候,已经到了诸葛亮说的,等待就是死亡的阶段。北伐还有万一生存的可能,不北伐就是坐以待毙。终于,费祎被曹魏的降将郭循所杀,姜维接任了大将军的职位,蜀汉这才在姜维的领导下进行了北伐。
姜维接任大将军的职位后,连续向曹魏发动了七次北伐。在这些北伐中,姜维给了曹魏沉重的打击,但是自己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北伐耗费了大量的蜀汉的财富。战争进行到最后,由于战争的沉重负担,蜀汉的老百姓都面带菜色。
不过,我们一般都把这一切都归结为姜维的努力,却没有看到在这里所包含的刘禅的付出。姜维和诸葛亮是不同,诸葛亮是以丞相的身份来领导北伐的,他可以用自己手中权力来协调军政关系,调度各方面的力量来支持北伐。
而姜维则只有军权,没有行政权。也就是说,姜维只能调动他能够指挥的军队,而对其他方面的资源是没有能力动员的。而我们从姜维的军事行动中,也可以发现一丝端倪。那就是,以诸葛亮的权力和能力,在他五次北伐的时候,还屡屡被后勤的供应而困扰。在五次北伐中,就有两次是因为粮食用尽而撤兵。可是,我们可以发现,在姜维多达七次的北伐中,竟然没有发生过缺粮的问题。这说明了说明?
这说明了,蜀汉政权上下一心,全力支持了姜维的北伐事业。在姜维北伐的期间,蜀汉政权在物资上、后勤上都保证了姜维的需要,解除了姜维的后顾之忧。而在蜀汉政权中,唯一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就是刘禅。可以说,如果没有刘禅的支持和协调,姜维可以说寸步难行,他的北伐根本就不可能进行。这是因为,在北伐这一点上,刘禅和姜维是君臣一致的。
而且,费祎的死也是一个谜团。费祎是坚定的保守派,只要他活着,蜀汉就不会北伐。费祎的死,使得刘禅能够亲政,而姜维可以掌握军权,这就使得费祎的死带有了一丝疑云。后人在研究那个刺客郭循的时候,发现这个刺客和姜维是同乡,是姜维的俘虏,加入蜀汉后又升迁异常。这个刺客和曹魏又没有什么联系,他刺杀费祎后,曹魏连他的名字都不知道。
再联系到姜维好功名,喜欢养死士。费祎平日对姜维的压制,加上费祎此人野心很大,他因为相士说成都没有宰相位,就迁居汉寿。这一切都表明费祎的死很可能并没有那么简单。这背后很可能有刘禅和姜维的影子。
不管怎样,费祎的死,使得刘禅和姜维终于实现了北伐的愿望。仅仅从刘禅将姜维的后勤供应整顿得井井有条,我们就能够看到刘禅的能力。但是,刘禅的皇帝道路却走得十分艰难。虽然他拿到了权力,可是却难以行使权力。由于长年的傀儡身份,使得刘禅在蜀汉失去了微信,造成他执政举步维艰。
刘禅只得在军事上依靠姜维,内政上依靠黄皓这样的宦官。而姜维能力有限,北伐没有成效。又加上姜维常年受到的传统教育,在思想上对宦官当政十分厌恶,引起了与黄皓的冲突。
虽然手下依靠的军政双方人员发生冲突,刘禅还是依然支持姜维。他派黄皓去给姜维道歉,在其他人要罢免姜维的时候不予理睬。甚至姜维去沓中屯田避祸,他也同意了。这一切,归根结底也就只有一个原因,希望姜维能够实行北伐的理想。
刘禅对姜维的信任是无以复加的。以至于在诸葛瞻死的时候,说自己不能外制姜维,内除黄皓,把他当作黄皓一样的被刘禅亲信的人。但是天命难违,虽然刘禅尽了最大的努力,信用姜维,给姜维创造了最大的条件,姜维的北伐依然没能成功。最后由于蜀魏双方实力相差悬殊,再加上姜维的能力有限,蜀汉最终还是走上了灭亡的道路。
不过,即便是到了最后一刻,姜维还是实施诈降计,想要恢复蜀汉政权。虽然最终事情不成,姜维也死于乱兵之手。不过姜维也算是以死为蜀汉尽忠,报答了刘禅的知遇之恩。
公元234年秋,五丈原军营中,诸葛亮咳血不止。这位以“鞠躬尽瘁”闻名的蜀汉丞相,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终于看穿了那个被世人称为“扶不起的阿斗”的帝王——刘禅,实则深...
诸葛亮 刘禅 2025-09-16 刘禅诛杀重臣:权力博弈下的政治智慧与历史迷雾在蜀汉末代皇帝刘禅的统治生涯中,诸葛亮去世后的权力真空期成为其政治手腕的试金石。面对魏延、李邈、刘琰、杨仪四位重臣的挑战,刘禅以雷霆手段连杀四人,这一系列决策不...
诸葛亮 刘禅 2025-09-11 司马昭之死:一场被艺术加工的历史迷雾公元263年,魏灭蜀之战的硝烟尚未散尽,蜀汉后主刘禅被迁往洛阳,封为安乐公。两年后,司马昭宴请刘禅时,一句“此间乐,不思蜀”的回答,竟成为后世津津乐道的“笑死司...
刘禅 司马昭 2025-09-04 乐不思蜀:生存智慧与历史责任的辩证之思公元263年,蜀汉后主刘禅在洛阳宴会上面对司马昭的试探,说出“此间乐,不思蜀”的千古名句。这一场景被《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完整记载,并演变为成语“乐不...
刘禅 司马昭 2025-08-14 永嘉之乱中的刘禅后代:乱世浮沉与家族命运的终结公元311年,匈奴军队攻破西晋都城洛阳,史称“永嘉之乱”。这场战乱不仅终结了西晋王朝,更将无数中原士族卷入生死漩涡。在洛阳陷落的惨剧中,蜀汉后主刘禅的后代成为历...
刘禅 2025-07-31 陈祗算忠臣吗:历史迷雾中的权臣悖论在蜀汉后期波谲云诡的朝堂上,陈祗的名字始终与争议相伴。这位被后主刘禅追谥为“忠侯”的尚书令,既因破格提拔姜维北伐、制衡宦官黄皓等举措被部分史家视为“权臣中的能臣...
刘禅 2025-07-15 霍弋与姜维联手:蜀汉末年的“如果”与历史的必然蜀汉景耀六年(263年),魏将邓艾兵临成都,后主刘禅出降,蜀汉灭亡。此时,远在南中(今云南、贵州一带)的庲降都督霍弋,与驻守剑阁的姜维,均未料到政权崩塌如此迅速...
刘禅 2025-06-23 郤正试探刘禅:乱世忠臣的无奈与智慧在三国鼎立的动荡时代,蜀汉末代皇帝刘禅的命运充满了波折。而在这段历史中,秘书令郤正对刘禅的试探,不仅揭示了乱世中臣子的忠诚与智慧,也映照出蜀汉政权末期的复杂局势...
刘禅 2025-05-16 刘禅在位41年之谜:是真傻还是大智若愚?在三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刘禅作为蜀汉后主,在位长达41年,其形象在历史与文学作品中被贴上了“扶不起的阿斗”“昏庸无能”等标签。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历史资料,...
刘禅 2025-04-21 刘禅:昏君还是明君?历史真相的深度剖析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的蜀汉后主刘禅因其独特的经历和复杂的性格,成为了后世争议的焦点。有人称他为“扶不起的阿斗”,是昏庸无能的代表;也有人认为他并非一无是处,在...
刘禅 2025-04-01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