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咏(946年—1015年),字复之,号乖崖,谥号忠定,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年间进士。累擢枢密直学士,真宗时官至礼部尚书,诗文俱佳,是北宋太宗、真宗两朝的名臣,尤以治蜀著称。 他的文集被命名为《张乖崖集》。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轶事典故
不喜拜跪
张咏尤其不喜欢别人跪拜,命令负责接待的人预先告诫劝止。有人违犯时,张咏就连续地回拜不止,或者盘坐着斥骂跪拜他的人。
小吏忤咏
曾经有个小吏触犯了张咏,张咏用木枷锁住他的脖子。小吏愤恨地说:“除非斩了我,这枷锁就永远不脱去。”张咏恨他违逆自己,立即斩了他。
明断争讼
有户民家的儿子与其姐夫争讼家产。女婿说岳父临终时,这个儿子才三岁,所以委托自己掌管资产;而且有遗嘱,叫他日后将十分之三的财产分给其儿子,其余十分之七归女婿。张咏看完遗嘱,要过酒洒在地上,说:“你岳父,是个聪明的人,因儿子年幼所以托付给你。如果将其中的七份给儿子,那儿子就会死在你手里了。”立即命令将十分之七给那儿子,其余十分之三留给女婿,人们都佩服他的英明判决。
林麓斩仆
有位士人在远郡谋求做官,被仆人劫持,并且要得到他的女儿为妻,这个士人不能制住他。张咏在旅店中遇到他们,知道了这件事后,就假装借这个仆人为自己驾车,然后自己独自骑一匹马出城到近郊,等来到山林里,便斩了仆人回来。
劝人仕宦
当初,蜀地士子知道读书向学,但不喜欢做官。张咏考察州里的张及、李畋、张逵等人都有学问品行,受到乡里的称赞;于是敦促鼓励他们参加科举考试,这三个人果然全部考取进士,士子们从此懂得了努力上进。
不学无术
起先,张咏在成都,听说寇准当宰相,对自己的僚属说:“寇公是奇才,可惜学问权术不够。”等到寇准出使陕州,张咏恰好从成都罢职回来,寇准尊敬地供给帐幕,热情款待。张咏将离去,寇准送他到郊外,问他说:“您有什么教我的?”张咏缓缓地说:“《霍光传》不可不读。”寇准没明白他的意思,回来取书读之,读到“不学无术”时,笑着说:“这是张公说我。”
一钱诛吏
张乖崖为崇阳令,一吏自库中出,视其鬓傍巾下有一钱,诘之,乃库中钱也。乖崖命杖之,吏勃然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乖崖援笔判曰:“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自仗剑,下阶斩其首,申台府自劾。崇阳人至今传之。
张乖崖做崇阳县令,看见有小吏从库房出来,看到他的头发鬓角的头巾上有一枚钱币,张乖崖就盘问他,小吏回答说:“这是库房里面的钱。”于是张乖崖命令下属打了他,小吏很恼火地说:“拿一枚钱有什么大不了的,就杖责我?你能够用杖打我,但是你不能够斩我。”张乖崖拿过笔来,上面判他说:“一天偷一钱,一千天就是一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走下台,然后自己拿剑斩了他,并向御史台上书自我弹劾。在崇阳至今还流传这个故事。
断案如神
张咏做杭州知府时,有一个名叫沈章的人,告他哥哥沈彦分家产不公平。张咏问明事由,说道:“你两兄弟分家,已分了三年,为甚么不在前任长官那里告状?”沈章道:“已经告过了,非但不准,反而受罚。”张咏道:“既是这样,显然是你的不是。”将他轻责数板,所告不准。半年后,张咏到庙里烧香,经过街巷时记起沈章所说的巷名,便问左右道:“以前有个叫沈章的人告他哥哥,住在哪里?”左右答道:“便在这巷里,和他哥哥对门而居。”张咏下马,叫沈彦和沈章两家家人全部出来,相对而立,问沈彦道:“你弟弟曾自我投告,说你们父亲逝世之后,一直由你掌管家财。他年纪幼小,不知父亲传下来的家财到底有多少,说你分得不公平,亏待了他。到底是分得公平呢,还是不公平?”沈彦道:“分得很公平。两家财产完全一样多少。”又问沈章,沈章仍旧说:“不公平,哥哥家里多,我家里少。”沈彦道:“一样的,完全没有多寡之分。” 张咏道:“你们争执数年,沈章始终不服、到底谁多谁少,难道叫我来给你们两家一一查点?现在我下命令,哥哥的一家人,全部到弟弟家里去住;弟弟的一家人,全部到哥哥家里去住。立即对换。从此时起,哥哥的财产全部是弟弟的,弟弟的财产全部是哥哥的。双方家人谁也不许到对家去。哥哥既说两家财产完全相等,那么对换并不吃亏。弟弟说本来分得不公平,这样总公平了罢?”
有一天,张咏在益州巡查,听到一个女子在哭,但哭声里没有哀伤只有恐惧,于是让吏员带到面前询问其原因。女子说:“丈夫暴病而亡。”张咏觉得事情并不简单,立即派人调查此事。吏员查了很久没有发现,回到家里后,妻子让吏员仔细查看尸体的头部。吏员听从妻子的建议,发现死者长钉入脑。张咏听到这个结果后,重赏了吏员,但把吏员的妻子抓来审讯,果然发现妻子也曾以这种方法杀死过前夫,便把两个女子一块斩杀示众。
张咏任江宁知府时,有一个过路的僧人递出验牒供他勘验,他看了很久后唤人把僧人打入死囚。第二天,所有官员都聚集而来,既不解又震惊,张咏命人把僧人带上公堂,问他出家几年。僧人说已经七年了。又问他额头上为什么会有系头巾的痕迹,“僧人”大惊失色,只能把案情一一供述出来。他曾与一个僧人结伴同行,路上萌生歹意杀死僧人,之后自己剃掉头发,穿上他的衣服,拿了他的验牒,伪装做僧人招摇撞骗。
张咏两度治蜀,共计七年,政绩累然。他的断案能力神乎其神,一般人在开头还以为他的判断有错误。但等他简明扼要地说出自己的思路时,人们都佩服他观察细致,明察秋毫。下属很久不能解决的案件都被他当机立断,结果让所有人心服口服。当时就有人把他的断案事迹编为《诫民集》,雕版刊行。
发奋读书
由于张咏出生在贫寒之家,十九岁时,开始力学着文,家贫无书,借到手之后再抄下来苦读。他读书十分勤奋,没有书桌,就在院子里背靠着大树的树干读,一篇文章读不完,决不进屋歇息。张咏写的《劝学》诗中有这样两句:“玄门非有闭,苦学当自开”,可以说是他青年时代刻苦攻读的写照。
主要作品
赋
《声赋》《放盆池鱼赋》《鯸鮧鱼赋》
诗
《悼蜀四十韵》《劝学》《愍农》《缉书斋》《阳春曲》《劝酒惜别》《登崇阳县北峯亭》《登崇阳县美美亭》《县斋秋夕》《登黄鹤楼》《新秦遣怀》《登麟州城楼》
杂
《詹何对楚王疏》《异兽图赞》《木伯传》《骂青蝇文》《麟州通判厅记》《春日宴李氏林亭记》
序
《送赵况进士谒李员外序》《送田锡韩丕之任序》《赠丘生别序》
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正月,宁远军节度副使赵汝愚暴卒于衡州(今湖南衡阳),时年56岁。这位宋太宗八世孙、乾道二年(1166年)状元及第的宗室宰相,在“绍熙内...
宋太宗 2025-09-03 小周后其实没有死?历史迷雾中的另一种可能公元978年七夕,汴京的月光洒在李煜的囚居小院。这位南唐末代君主在《虞美人》的绝笔中写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随后被宋太宗赵光义赐牵机药毒杀。...
宋太宗 赵光义 2025-08-29 赵光义皇位传承:从“金匮之盟”到赵恒继统的权力变局北宋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赵光义驾崩,皇位由第三子赵恒继承,史称宋真宗。这场看似平稳的权力交接,实则暗藏北宋初年皇位继承制度的深刻矛盾——从“金匮之盟”的...
宋真宗 宋太宗 2025-08-18 雍熙北伐失败原因解析:战略误判、将领失和与制度缺陷的三重困境公元986年,宋太宗赵光义以二十万大军分三路北伐,试图收复后晋石敬瑭割让的燕云十六州。这场被寄予厚望的战役,最终因东路军岐沟关惨败、西路军杨业殉国而彻底失败,迫...
宋太宗 赵光义 2025-07-25 卢多逊:功过交织的北宋权相,能否冠以“好官”之名?北宋初年,卢多逊(934—985年)以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为起点,从后周进士起步,历经宋太祖、宋太宗两朝,官至宰相,成为北宋初期政坛的核心人物。然而,这位以“...
宋太宗 2025-07-22 末代北汉主的汴梁岁月:刘继元投降后的生存轨迹与历史回响在五代十国的烽烟中,北汉末代皇帝刘继元以一种近乎戏剧性的方式终结了自己的统治。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五月,当宋太宗赵光义站在太原城北的连城台上,看着这位曾经不...
宋太宗 赵光义 2025-06-27 赵光义与金匮之盟:皇权更迭下的历史迷雾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宋太祖赵匡胤突然崩逝于万岁殿,其弟赵光义旋即继位,史称宋太宗。这一权力交接的背后,牵扯出一桩缠绕北宋初年政局的悬案——“金匮之盟”...
宋太宗 赵匡胤怎么当上宋朝皇帝的 2025-06-25 赵士程:南宋宗室情痴的专一婚姻与悲剧人生在南宋的烟雨江南,一段跨越世俗偏见的婚姻,将宗室亲贵赵士程与才女唐婉的命运紧紧缠绕。这位宋太宗玄孙之子的情感抉择,不仅颠覆了当时对再嫁女子的歧视,更以一生未娶的...
宋太宗 2025-06-16 赵光义三位皇后:权力与情感的交织轨迹宋太宗赵光义(939-997年)作为宋朝第二位皇帝,其三位皇后的人生轨迹与北宋宫廷政治、家族权力格局紧密相连。从淑德尹氏的追封哀荣,到懿德符氏的早逝遗憾,再到明...
宋太宗 赵光义 2025-06-13 吕端:北宋“大事不糊涂”的宰相在北宋的历史长河中,吕端宛如一颗耀眼的星辰,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大事不糊涂”的特质,在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历经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三朝,官至宰相,...
宋真宗 宋太宗 2025-04-21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