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雍正、乾隆,作为清朝历史上存在感最强的三位帝王,共同造就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资料小编一起看下去。
近年来很多人说“康乾盛世”其实是“康雍乾盛世”,要没有雍正皇帝励精图治逆转乾坤,清朝到了乾隆朝就会崩盘;还有人说乾隆年间只是虚假的繁荣,弘历就是清朝由盛转衰的罪魁祸首,说“康雍盛世”勉强可以,把乾隆朝算进去,就有点滥竽充数了。
雍正之所以不受某些特权阶层待见,是因为他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蛋糕。事实上要没有“摊丁入亩”,乾隆年间也不会有“人口激增”:雍正前的“人头税”导致了大量人口隐匿不报,后来税费摊入土地而不按家庭成员数量收缴,大家才敢放心报户口。雍正取消“贱籍制度”,“惰民”、“丐籍”和奴隶也有了户口本。
熟悉清朝发展史的都知道,清朝前期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封建社会,因为那时候奴隶制还存在,这一点我们从《大清律》和《清圣祖实录》中就能找到证据:“大户多用价买仆以事耕种,生长子孙,则曰世仆(世袭奴隶身份);以佃为仆,子孙无得与童子试(合格者为秀才);佃户随田转卖,勒令服役,不容他适(没有人身自由的商品、添头)。”
顺治年间的奴仆逃跑两次就地斩首,直到康熙二十二年“逃奴”才有了一线生机:“发往宁古塔与穷兵为奴。”
清朝官员犯了重罪之后,只要听到“发往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马上就会抹脖子上吊喝毒药,因为到宁古塔当奴隶,比死了还遭罪。
这种情况直到雍正年间才有所缓解(并未完全消失),这也就让达官贵人和八旗兵丁失去了获得免费奴隶的机会,他们当然会心怀不满,于是雍正皇帝就被官员和士绅、文人描画成了一个其面如铁刻薄寡恩的暴君。说到杀人数量,“其面如铁”的“世宗宪皇帝”雍正,居然远不及“圣祖仁皇帝”康熙和“高宗纯皇帝”乾隆,有人说这是因为雍正在位时间较短——如果雍正也当六十年皇帝,杀的人绝对不会比康熙乾隆少。
但是我们翻看康雍乾三朝二品以上官员的“犯规记录”,就会发现可杀可不杀的,雍正都没杀,而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则是连剃头时间不对的督抚大员也要杀。乾隆死了老婆。湖广总督塞楞额、江南河道总督周学健因在治丧期间剃头而被“赐”自尽。
明明是取人性命,却偏偏要说成“赏赐”,“受赏”的濒死者还要“望阙谢恩”,如果敢有半句怨言,掉脑袋的就不止他一人了。
清朝皇帝除了会给犯罪官员“赐死”这样的“重赏”,一般还会附赠一个“大礼包”,那就是抄没家产,子女发往宁古塔为奴。
这样的“赏赐”雍正皇帝极少颁发,就连乾隆皇帝临终前让他干掉的两个人,雍正皇帝也没有动刀子。
康熙皇帝留下遗嘱让雍正干掉的这两个人,读者诸君都熟悉,那就是雍正皇帝胤禛的大哥固山贝子胤禔和二哥、废太子胤礽。
康熙要杀长子次子,这件事雍正皇帝和王公大臣都知道,而且还有档案为证:“当日大阿哥残暴横肆,暗行镇魇,冀夺储位,二阿哥昏乱失德。皇考(雍正称已经驾崩的康熙)为宗庙社稷计,将二人禁锢。此时曾有朱笔谕旨:‘朕若不讳,二人断不可留。’此广集诸王大臣特降之谕旨,现存宗人府。”
虽然康熙皇帝在朱批谕旨中明确表示自己死了也不能让老大老二活,但是雍正皇帝并没有真对两个哥哥下狠手,我们看《清史稿·列传七》就知道,这二位都是病死的:“固山贝子品级允禔,圣祖第一子,雍正十二年,卒,世宗命以固山贝子礼殡葬。子弘昉,袭镇国公;理密亲王允礽,圣祖第二子,雍正二年十二月,允礽病薨,追封谥(理密亲王)。”
按照雍正的意思,给二哥的封号就是“理亲王”,后来朝臣一致反对,这才加上了一个“密”字,也就是“追补前过”的意思,算是个有犯罪记录的谥号。
雍正没有遵照康熙遗嘱杀掉大哥二哥,乾隆皇帝却是没有遵照雍正的遗诏,杀掉了两个“绝不可杀”的人物,这两个人大家也熟悉,他们就是曾静和张熙。
乾隆不但杀掉了曾静张熙,而且处置的手段还比较残忍,在两份“上谕”中,乾隆明确表示:虽然皇考不让我杀,但我一定要杀,这事儿皇考也干过。
雍正十三年,胤禛驾崩弘历继位,按照规矩第二年才能改元乾隆,所以当年弘历发布的“上谕”,用的还是雍正年号:“雍正十三年十月初八日,上谕,著湖广督抚,将曾静、张熙即行锁拿,遴选干员,解京候审,毋得疏纵泄漏;雍正十三年十二月十九,谕刑部,曾静、张熙著照法司所拟,凌迟处死。”
乾隆皇帝在这两份“上谕”中提到了两件事:其一,雍正皇帝有“将来子孙,不得追究诛戮”的谕旨;其二,乾隆这么做,是跟父亲雍正学的。
乾隆在第二份“上谕”中是这样说的:“曾静大逆不道,虽置之极典,不足蔽其辜,乃我皇考圣度如天,曲加宽宥。夫曾静之罪不减于吕留良,而我皇考于吕留良则明正典刑,于曾静则屏弃法外者,以留良谤议及于皇祖,而曾静止及于圣躬也。今朕绍承大统,当遵皇考办理吕留良案之例,明正曾静之罪,诛叛逆之渠魁,泄臣民之公愤。”
乾隆这份“上谕”中也有两个问题:其一,康熙并没有说吕留良不可杀,所以雍正杀吕留良并不算违背皇考遗诏,这跟乾隆杀曾静张熙有本质不同;其二,雍正“杀”的并不是活的吕留良,也不是活的吕葆中(吕留良长子),真正被斩立决的只有吕毅中一人,其余成年男丁(诸孙)都流放了。
吕留良一家是吃了曾静张熙的挂落儿(guà làor),而且是经过三法司会审的,并非雍正自作主张,他赦免的曾静和张熙,最后也没逃过乾隆的凌迟小刀。
从康熙雍正两位“皇考”的两份遗诏没有被遵照执行这两件事中,我们似乎能发现雍正皇帝胤禛的心肠,远不及其子乾隆皇帝弘历,也不如其父康熙皇帝玄烨——虎毒不食子,玄烨连自己的儿子都不想留,可是比胤禛果断多了。
雍正该杀的没杀,乾隆不该杀的杀了,但是在后世心目中,雍正心狠手辣不苟言笑,乾隆宽宏大量幽默风趣,这印象从何而来,读者诸君自然心知肚明,半壶老酒在这里要请教诸位的是两个问题:其一,康雍乾三朝皇帝,哪一个对当年盛世的贡献最大?其二,雍正和乾隆父子二人先后“违背皇考遗诏”,背后是不是还有很多不可言说的内幕?
在清代文坛,姚鼐以“桐城派三祖”之一的身份名垂青史。然而,这位在散文创作与学术研究领域成就斐然的文人,却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秋,于人生壮年、仕途正盛之际...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姚鼐 2025-08-08 遏必隆是忠臣吗?——从历史轨迹与政治抉择中探寻答案在清朝康熙朝的权力棋局中,遏必隆的名字始终与争议相伴。这位出身钮祜禄氏的勋臣之后,既是康熙帝四大辅政大臣之一,又因依附鳌拜而遭弹劾下狱;他既是战场上的巴图鲁(勇...
康熙的儿子们 鳌拜 2025-08-07 豫亲王多铎之死:一场被历史铭记的天花浩劫1649年4月29日,清初铁帽子王、开国名将豫亲王多铎因天花病逝于北京,年仅36岁。这位曾以“破扬州、下江南、俘弘光”等战功被乾隆帝誉为“开国诸王战功之最”的传...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多铎 2025-08-07 熊赐履籍贯考辨:从湖广孝感到江西南昌的学术溯源在清代学术史上,熊赐履(1635-1709)作为康熙朝理学名臣的代表人物,其籍贯问题长期存在争议。这位历经顺治、康熙两朝的翰林院学士、东阁大学士,既被记载为“湖...
顺治为什么出家 康熙的儿子们 2025-08-05 延禧攻略尔晴怀孕之谜:一场精心策划的报复与身份博弈在《延禧攻略》的宫斗漩涡中,尔晴的怀孕堪称最具戏剧性的转折之一。这个看似“意外”的生命,实则是尔晴对傅恒冷落、对魏璎珞夺爱的疯狂报复,其背后牵扯出傅恒、乾隆皇帝...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2025-08-05 图海与吴六一: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的双重镜像在历史剧《康熙王朝》的荧幕叙事中,图海与吴六一两位角色因演员郝铁男的“一人分饰”引发了观众长达二十余年的误解。这种戏剧化的角色安排背后,实则折射出历史真实与文学...
康熙的儿子们 图海 2025-08-05 从潜邸侧福晋到冷宫废后:如懿原型乌拉那拉氏的悲剧人生在清宫剧《如懿传》中,周迅饰演的乌拉那拉·如懿以断发抗争的决绝姿态,成为观众心中“真性情”的代名词。然而,这位虚构角色的历史原型——乾隆继后乌拉那拉氏的真实人生...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2025-08-05 康熙大婚:12岁少年的帝王婚典与权力密码在中国历代帝王中,康熙帝的婚姻堪称特殊——他以12岁之龄举行大婚,不仅创下清代帝王最早结婚纪录,更以57年半的婚姻生活成为清帝中婚龄最长者。这场看似“早婚”的政...
康熙的儿子们 2025-08-04 令妃的最后十年:繁华背后的血色黄昏乾隆三十年(1765年),令妃魏佳氏以皇贵妃之尊执掌后宫,其子永琰已被秘密立储。这个看似登顶权力巅峰的汉女,却在生命的最后十年里,陷入了一场以健康为代价的“生育...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2025-08-04 朱国治:历史褶皱中的善恶双面镜在历史的长河中,朱国治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他既是清朝官场中臭名昭著的酷吏,又在三藩之乱中以死殉国,被康熙帝追封为忠臣。这种矛盾的评价,让朱国治成为解读清代政治...
康熙的儿子们 朱国治 2025-08-01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