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三藩之乱”是康熙年间,一次威胁清朝统治的叛乱,以吴三桂三位割据藩王为首的起兵抗清活动,从康熙十二年到熙二十年,历时八年,对清朝的统治造成极大影响。三藩之乱的主要人物是平西王吴三桂,当初他打开山海关放清入关,被清朝廷封为平西王割据一方。康熙时议论削藩,因为威胁自己的统治,因而吴三桂起兵反清。
而令人没想到的是,在这场动乱中,康熙帝最担心的不是吴三桂,而是另一个反叛将领——王辅臣。
“蛇鼠两端” ——王辅臣
王辅臣明朝末年天下大乱,他随姐夫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来王辅臣又投靠明朝总兵姜瓖,与姜瓖一同降清。王辅臣很能打仗,姜瓖降清之后因为不满清朝赏赐不公,而再次割据反清。清朝多次派兵镇压都因王辅臣饮恨,后来多尔衮两次亲征,也输给了王辅臣,王辅臣因此名传天下。
王辅臣剧照
清廷统一全国是注定结局,所以王辅臣再处降清。多尔衮在世时不受重用,充入辛者库为奴。多尔衮去世之后,王辅臣受顺治帝重用后又经洪承畴举荐为总兵。吴三桂谋反之心早有,因此想尽办法拉拢各方武将。王辅臣有才能又有兵权,自然在他拉拢之列。为此他将王辅臣调到自己麾下,视子侄对待。
王辅臣受吴三桂之提携,也对吴三桂抱有感恩之心。最后却因为受到吴三桂子吴应麒侮辱,背离吴三桂。吴三桂起兵之时,王辅臣最开始拒绝他的拉拢,甚至还将吴三桂写给他的密信给了康熙帝,因此受康熙帝重用。后世形容王辅臣,多有“首鼠两端”一祠。因为王辅臣没有忠诚之心,一切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前面他才出卖吴三桂,后脚却因为与康熙重用的大将莫洛发生冲突,又投靠了吴三桂
康熙帝
为何又说康熙帝相比于担心吴三桂,更担心王辅臣呢?因为王辅臣掌控陕西之地,能够对北京造成直接威胁。早在吴三桂起兵开始之前,康熙帝就已经料到了这么一天。所以吴三桂的反叛是在他意料之中的事情,为此他也做了一些的应对。而王辅臣不一样,他的突然反叛是康熙帝没想到的。在吴三桂反叛之后,王辅臣也背弃朝廷,接受了吴三桂的招安。康熙帝对此措手不及,偏偏他还割据平凉,威胁北京。
如果王辅臣站在自己这一边,那么一位很有才能的大将,是吴三桂北上的重大阻力。但一旦他反叛了,只要中间被吴三桂打通连成一线,叛军即可直接北上攻打紫禁城,国家危矣。看过《康熙王朝》的人都知道朝廷上有一个人:文韬武略,刚正毅勇,聪明过人,恪尽职守,深谙治世之策,深得为人之道,是康熙身旁重要的谋士,劝降甘陕提督王辅臣,为平三藩立下汗马功劳。最后却被贬到盛京,但他创作了当时最全,最详细的清朝地图,使康熙非常高兴。最终死在盛京。这个人,就是周培公。在这其中王辅臣又表现出了自己首鼠两端的一面。朝廷多次对王辅臣进行招安,并表示只要归顺,朝廷不会追究。然后王辅臣还真就归顺了,不过他最后却自杀死了。
吴三桂剧照
想想那吴三桂起兵造反的时候,全国形势一片大好。王辅臣在甘肃起兵,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尚之信在广州起兵,孙延龄在广西起兵,吴之茂在四川叛变,蔡禄在河北叛变,郑经在台湾响应。另外,还有四川的少数民族土司造反,察哈尔蒙古布尔尼造反,青海墨尔根台吉造反,包括清朝的属国朝鲜也开始造反。可以说,大半个中国都造反了,清朝只剩下关外及中原地区。造反的各方,对清朝形成了一种包围的态势。
吴三桂缘何败北?
在如此大好形势下,为什么吴三桂最终还是败了呢?他究竟是哪些地方做得不对呢?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第一,吴三桂反清的理由不充分。
吴三桂是打着“反清复明”的口号,反叛清朝的。但是,天下人都明白,其一,清兵是吴三桂打开山海关,把他们放进来的。其二,南明的永历帝,是吴三桂追到缅甸去把他杀死的。吴三桂这“反清复明”的口号,能有多少人相信?
第二,响应吴三桂的藩镇虽多,但是与吴三桂同心的少,没有形成合力
那时藩镇各自为政,并不听吴三桂的号令。每一个造反的藩镇,所考虑的都是自己的利益,而且是眼前的利益,一时的利益,并没有从通盘上进行考虑,更不会服从吴三桂的指挥。比如甘肃的王辅臣,虽然他是从吴三桂身边走出去的,吴三桂也在极力拉拢他,请他出任总管大将军,但他其实并不听吴三桂节制。
再加上藩镇们在吴三桂和清朝之间摇摆不定,首鼠两端。其中,曾经多次反复的包括耿精忠、尚之信、王辅臣、孙延龄等等。可以说,除了吴三桂,以及老牌抗清将领郑经(郑成功的儿子),基本上都是投降了清朝,又反叛,又投降清朝。总之是摇摆不定。由此可见,藩镇虽多,真正与清朝硬碰的,却非常少。
最重要的是吴三桂和其他造反藩镇之间为了自身利益,矛盾太多,大大消耗了自身力量。比如镇守广西的孙延龄,先受吴三桂的拉拢,举起反清大旗。但是在清朝的招抚下,又投降清朝,后来,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琮击杀孙延龄。孙延龄的部众有和吴世琮发生矛盾,攻击吴三桂军队,后来还成为吴三桂后方的心腹大患。可以说,内部的抵牾,严重消耗了反清军队自身的力量。
第三,吴三桂在战略上出现巨大的失误。
吴三桂在湖南战场突出部的短促突击,来看他失败的原因。三藩之乱从一藩(吴三桂)到三藩(耿精忠、尚之信)、两将军(孙延龄、王辅臣)、一国主(郑经),这是极盛。但郑经和耿精忠翻脸,迅速造成东南战场逆转。而吴三桂组织的两个大迂回战略,北方迂回,郧襄迂回相继失败。虽然吴军还守着汉中。但源源不断的陕西部队到达汉中战场。这时候的战线如图所示,发现湖南就是一个突出部,面临满洲六到七个军团的围攻。
驻守荆州的顺承郡王勒尔锦集团,岳州安远靖寇大将军多罗贝勒尚善集团,长沙城下的定远平寇大将军安亲王岳乐集团,吉安城下的简亲王喇布集团。将军穆占正在率精锐赶来。1677年2月,傅弘烈、尚之信接洽反正,吴三桂的侧翼受到严重威胁。这时候,康熙很乐观,认为“四方渐定”,一般情况下觉得吴三桂要完。
在三月份,吴三桂将大本营从长江沿线退往衡州,他并不敢跨过长江,而是把兵力部署在长江以南,想依靠长江天险,与清军对抗。最后实现就算打不败清军,也划江而治的目的。但是,我们看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政权,可以依靠长江,守住南方防线的。必须要深入中原腹地,才可以取得胜利。但是年迈的吴三桂失去进取心,不敢深入中原,因而失去进攻的好机会。
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定陵地宫中,三口朱红色棺椁并列而立:居中为万历帝,左侧是孝端皇后王喜姐,右侧则是孝靖皇后王氏。这一布局折射出明代宫廷最复杂的权力博弈与人性...
朱翊钧是个好皇帝吗 孝靖皇后 2025-09-17 万贵妃与客氏:明代后宫权势女性的双面镜像明代宫廷史上,万贞儿(万贵妃)与客印月(客氏)作为两位以乳母身份崛起的女性,均以非传统路径突破后宫等级秩序,成为影响皇权运作的关键人物。然而,二人的权势根基、政...
客氏 万贵妃 2025-09-16 鱼玄机与绿翘:主仆恩怨背后的晚唐社会镜像晚唐咸通九年(868年)夏,长安西郊咸宜观后院惊现一具女尸。经查,死者是道观婢女绿翘,凶手竟是女冠鱼玄机——这位以“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名动诗坛的女诗人,因...
鱼玄机 2025-09-16 内厂:明代皇权博弈下的昙花一现在明代复杂的政治生态中,特务机构始终是皇权与官僚集团角力的关键工具。当锦衣卫、东厂、西厂构成的特务网络已无法满足统治需求时,明武宗朱厚照于正德三年(1508年)...
朱厚照为什么没有子嗣 2025-09-16 盛庸:靖难烽烟中的忠烈悲歌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金陵城破的烽烟中,盛庸单骑跪于朱棣马前。这位曾让燕军闻风丧胆的南军统帅,此刻褪去历城侯的蟒袍,以最卑微的姿态向新君献上佩剑。然而,这...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盛庸 2025-09-15 朱祁钰妻儿之死:权力漩涡中的家庭悲剧明代宗朱祁钰的妻儿之死,是明朝历史上一段充满争议与谜团的往事。在电视剧《大明风华》中,朱祁钰的妻子汪皇后与儿子朱见济服毒自尽的情节,引发了观众对这段历史的强烈好...
朱祁钰和朱祁镇哪个好 2025-09-15 王守仁真的那么厉害吗?——从多维成就解析“千古完人”的传奇人生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以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成就,被后世誉为“真三不朽圣人”。他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孔孟朱王”,其思想影响远播...
王守仁 孔子 2025-09-15 罗贯中:元末明初的文学巨匠与章回小说鼻祖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并州太原府人(一说为山东东原人),是元末明初著名的小说家、戏曲家,被誉为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罗贯中 2025-09-15 朱温与朱元璋:跨越时空的朱姓帝王,却无血缘关联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朱姓虽非大姓,却诞生了两位极具影响力的帝王——后梁太祖朱温与明太祖朱元璋。二者同姓且同为开国君主,又同为安徽人,常引发后人对其关系的猜测。然...
朱元璋多少岁 朱温 2025-09-15 朱棣是否知晓帖木儿东征:历史迷雾中的战略博弈公元1404年冬,中亚草原上寒风凛冽,帖木儿帝国的大军正沿着天山南麓向东方推进。这位征服了半个亚洲的“跛子征服者”,将矛头指向了万里之外的大明王朝。而此时,南京...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9-15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