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中国 / 近代 / 民国 / 元朝 / 晋朝 / 周朝 / 商朝 / 夏朝 / 历史解密 / 历史剧 / 上古时期 / 苏联
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 >  辽朝 >  北辽的都城:燕京析津府——末代契丹政权的悲歌与坚守

北辽的都城:燕京析津府——末代契丹政权的悲歌与坚守

时间:2025-07-21 14:15:48来源:爱上历史作者:Marshall

公元1122年,金军铁骑踏破辽中京(今内蒙古宁城),辽天祚帝耶律延禧仓皇逃入夹山(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契丹帝国濒临崩溃。在这危局中,辽兴宗之孙耶律淳被拥立为帝,于燕京析津府(今北京)建立北辽政权。这座曾作为辽国陪都的千年古都,成为契丹末代政权最后的政治堡垒,承载着北辽政权11个月的短暂历史,见证了辽金战争的烽火与宋辽对峙的复杂局面。

一、燕京析津府:从陪都到“临时首都”的必然选择

燕京析津府作为辽国五京之一,其战略地位在辽末危机中愈发凸显。辽国五京体系中,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是政治中心,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赤峰)为经济枢纽,而南京析津府因地处华北平原北端,扼守燕山隘口,成为抵御北宋北伐的前线要塞。金军攻陷中京后,天祚帝西逃,辽国统治核心瓦解,此时燕京成为唯一具备政治、军事双重条件的都城候选:

地理屏障:燕京依山傍水,北依燕山山脉,南控华北平原,易守难攻。金军若南下,需突破居庸关、古北口等险隘,为北辽争取防御时间。

经济基础:燕京是辽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人口密集,农业与手工业发达,能够支撑北辽政权的短期运转。

政治合法性:耶律淳作为辽室宗亲,在燕京称帝可借助辽国在当地的统治基础,凝聚残余势力。

然而,北辽政权实际控制范围仅限于燕京及附近的平州、涿州、易州,疆域局促,与天祚帝的流亡政权形成对峙。这种分裂局面,使得北辽从建立之初便陷入“合法性争议”与“生存危机”的双重困境。

二、燕京保卫战:北辽政权的生死博弈

耶律淳称帝后,立即面临宋、金、辽三方势力的夹击:

宋军的北伐:宋徽宗赵佶企图趁辽国衰亡收复燕云十六州,于1122年五月命童贯、蔡攸率军十万攻燕。耶律淳斩杀宋使以示强硬,并依托燕京城防与宋军对峙。宋军虽围城月余,终因耶律大石、萧干等将领的顽强抵抗而败退。此战中,北辽军队以少胜多,展现了燕京防御体系的坚固与契丹武将的军事才能。

金国的压迫:金国拒绝承认北辽政权,要求耶律淳“罢兵称臣”。1122年十一月,萧普贤女(耶律淳遗孀)五次上表金国,请求立天祚帝之子耶律定为帝,以换取金国停战,但遭严词拒绝。金军随后突破居庸关,直逼燕京,北辽防线崩溃。

内部的分裂:宰相李处温暗通宋、金,企图献城降敌,事发后被处死。耶律大石与萧干在逃亡路线上产生分歧:萧干主张前往奚王府(今河北北部)立国,耶律大石则坚持投奔天祚帝。最终,北辽军队分裂,萧干自立为帝,半年后败亡;耶律大石挟持萧普贤女西逃,北辽政权正式覆灭。

三、燕京:北辽政权的文化符号与历史见证

北辽虽短暂,但燕京作为其都城,在政治、军事、文化层面均留下深刻印记:

政治象征:耶律淳在燕京称帝,延续了辽国“五京制”的传统,试图以“正统”自居对抗金国与南宋。其发行的“建福通宝”“德兴通宝”货币,以及尊孔子、修庙宇的举措,均旨在强化政权合法性。

军事堡垒:燕京的城墙、护城河与周边关隘构成多重防线,成为北辽抵抗宋、金进攻的核心。尽管最终失守,但其防御体系的设计体现了辽代都城建设的军事智慧。

文化交融:燕京作为辽国汉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保留了唐代以来的城市格局与儒家文化传统。北辽时期,契丹贵族与汉族士人共治,寺庙、学堂与市井并存,延续了辽国“因俗而治”的多元文化政策。

人物: 辽天祚帝耶律延禧 分享 上一篇: 皇太妃胡辇是什么人?——大名鼎鼎的萧太后的姐姐萧胡辇介绍(一) 下一篇: 没有了

最新资讯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