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杜袭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杜袭(生卒年不详),字子绪。颍川郡定陵县(今河南省襄城县)人。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曹魏官员。
杜袭投奔曹操之后历任西鄂县令、议郎、丞相府军祭酒、侍中、丞相府长史、驸马都尉。魏文帝时期出任督军粮御史、尚书,累封关内侯、武平亭侯。魏明帝时期,出任曹真和司马懿的军师、太中大夫,晋封平阳乡侯。杜袭去世后,获赠少府,谥号定侯。
人物生平
避乱荆州
杜袭的曾祖父杜安,祖父杜根,在前代很有名气。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杜袭避乱到荆州,刘表按宾客的礼节接待他。同郡人繁钦多次向刘表显示自己的奇才,杜袭告诉他说:“我之所以和您一起来这裹,只是想像龙一样屈身伏在幽深的湖泽中,等待时机像凤一样展翅飞翔。难道说刘州牧会是个拨乱反正的主子,而规劝长者您依附于他吗?您如果连续不停地表现自己的才能,就不是我的朋友了。我就要和您断绝交情了!”繁钦情绪激昂地说:“请让我接受您的教诲。”杜袭于是南下到长沙。
西鄂之战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接汉献帝刘协建都许昌。杜袭逃回故乡,曹操任命他为西鄂县长。西鄂县靠近南部边境,匪贼活动猖獗。当时的县官都聚合百姓守卫城郭,无法从事农业生产。田地荒芜,百姓贫困,仓库空虚。杜袭自己知道应对百姓施行恩惠,于是遣送老弱百姓各自分散到家乡从事田间劳动,留下强壮的男子防守县城,官吏百姓都很高兴。
建安六年(202年),荆州牧刘表派步骑一万人攻西鄂,杜袭于是召集所有担负守城的官吏百姓共五十多人,和他们订立誓约。其中有亲戚在外想自己去救护的人,听任他们的意愿遣放出城;他们都磕头表示拼死效力。杜袭于是亲自拿着弓箭和石块,带领他们合力拼杀。官吏百姓十分感动,都愿为他献出生命。临阵杀刘表军数百人,而杜袭的部属也死了三十多人,其余的十八人都负了伤,贼寇才得以攻入城内。杜袭带领负了伤的官吏百姓突围出城,他们几乎全都战死,但却没有一个叛变的。杜袭于是聚集逃散的百姓,转移到摩陂扎营,官吏百姓都敬慕他,跟着他就像回到自己的家一样。
安抚汉中
后来,司隶校尉钟繇表他任议郎参军事。后又获荀彧推荐,被任为丞相军祭酒。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封魏公,建魏国,杜袭与王粲、和洽等同被任命为侍中。王粲记忆力强,见闻广博,所以曹操出外游览观赏,王粲多次同车随行,至于受到的尊敬却不如和洽、杜袭。杜袭曾经单独被曹操召见,一直到半夜。王粲生性急躁好胜,从座位上站起来说:“不知曹公对杜袭说了些什么?”和洽笑着回答说:“天下的事难道能全都知道吗?您白天侍奉曹公就可以了,为这郁郁不乐,您想一个人都兼有吗?”
建安二十年(215年),杜袭改领丞相长史,随同曹操征伐盘据汉中的张鲁。次年曹操回邺城,任命杜袭为驸马都尉,留督汉中军事。期间成功劝导八万多名汉中地区的人移居洛阳、邺城地区。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征西将军夏侯渊在定军山战死,将士们十分惊恐,杜袭与郭淮和张郃商讨如何安定军心,于是决定以张郃替代夏侯渊的位置,成功安定军心。曹操撤出汉中时,要选定留府长史,镇守长安。负责这事的人所选取的多不适当,曹操下令说:“放着千里马不去乘坐,何必急急忙忙地向别处寻求呢?”于是任命杜袭为留府长史,驻守关中。
巧劝曹操
当时,关中将领许攸拥有军队,不肯归附曹操,而且对曹操有轻慢的言辞。曹操大怒,首先打算讨伐他。大臣们有很多人劝谏他:“可以招抚许攸,共同讨伐强敌。”曹操把刀横放在膝上,阴沉着脸不肯听从。
杜袭进去想劝谏,曹操截住他的话对他说:“我的主意已定,卿不要再说了。”杜袭说:“如果殿下的主意是对的,臣将要帮助殿下完成这事;如果殿下的主意不对,即使决定了也应该改变。殿下截住臣的话,要我不要再说了,为什么不等臣下把话阐述完呢?”曹操说:“许攸轻慢我,怎么可以搁置不管呢?”杜袭说:“殿下认为许攸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曹操说:“一个平常的人。”杜袭说:“只有贤人才能了解贤人,只有圣人才能了解圣人,平常的人怎么能够了解不寻常的人呢?如今豺狼当道却首先去攻击狐狸,人们将会说殿下是避强攻弱,进攻不算勇敢,后退不算仁爱。臣听说千钧力的弓弩不会对小小的鼷鼠发动机关,万石重的大钟不会被细弱的草茎撞出音响,现在一个小小的许攸,怎么值得殿下烦劳自己的神明威武呢?”曹操说: “好。”于是优厚地安抚许攸,许攸便马上归顺了曹操。
加官晋爵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继位魏王,赐杜袭爵关内侯。同年,曹丕代汉称帝,又任命杜袭为督军粮御史,封武平亭侯。后又先后任督军粮执法和入朝任尚书。
太和元年(227年),魏明帝曹叡继位,进封平阳乡侯。次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大将军曹真领兵抵抗,并迁杜袭为大将军军师。
太和五年(231年),曹真逝世,由司马懿接替,杜袭亦转任其军师。后来,杜袭称病回朝,改任太中大夫。及后逝世,追赠少府,谥号定侯。
公元239年1月22日,曹魏王朝第二位皇帝魏明帝曹睿在洛阳病逝,年仅36岁。这位曾指挥曹真、司马懿击退吴蜀联军、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的雄主,其生命戛然而止的结局...
司马懿 曹真 2025-09-19 司马懿:乱世权谋的集大成者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焦作温县)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权臣、军事家、战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他的一生跨越...
司马懿 2025-09-16 司马懿与柏灵筠的子嗣之谜:历史真相与影视演绎的碰撞在三国历史与文学艺术的交织中,司马懿与柏灵筠(史称柏夫人)的情感纠葛常被后世津津乐道。作为司马懿晚年最受宠的妾室,柏灵筠在影视作品中常被塑造成兼具智慧与美貌的传...
司马懿 2025-09-09 因果轮回:桓范后人终结司马家族百年霸业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权力更迭往往伴随着血雨腥风与因果循环。公元249年的高平陵之变,司马懿以雷霆手段诛灭曹爽三族,却意外漏杀一人——桓范之子桓楷。这场看似偶然的...
司马懿 2025-08-28 司马懿掌权多少年:权力更迭中的风云岁月在三国历史的宏大叙事里,司马懿是一位极具影响力且充满争议的人物。他以其卓越的谋略、深沉的心机和坚韧的意志,在曹魏政权中逐步崛起,最终为司马氏家族掌控天下奠定了坚...
司马懿 2025-08-26 曹真三子:从将门荣光到高平陵之变的陨落曹真作为曹魏宗室的核心将领,曾以平定河西、抵御诸葛亮北伐的功绩奠定家族地位。然而,其子嗣的命运却因权力斗争急转直下。在曹真六子中,曹爽、曹羲、曹训三人因直接参与...
诸葛亮 曹真 2025-08-25 高平陵之变:中国历史转折中的权力重构与制度震荡公元249年正月初六,洛阳城郊的高平陵笼罩在料峭春寒中。当魏帝曹芳率领曹爽兄弟的仪仗队前往祭拜魏明帝陵寝时,七旬老臣司马懿以雷霆之势发动政变,三千死士封锁城门,...
司马懿 2025-08-20 曹爽为何不反抗:一场权力博弈中的必然选择公元249年,曹魏政权的权力天平在高平陵之变中彻底倾斜。当司马懿以雷霆手段发动政变时,手握重兵的曹爽却选择放弃抵抗,最终导致曹魏军政大权落入司马氏之手。这场看似...
司马懿 2025-08-18 陈群与司马懿:曹魏权力场中的双璧之交在汉末三国波谲云诡的政治舞台上,陈群与司马懿的交往超越了简单的君臣关系,他们既是曹丕“太子四友”的核心成员,又是曹魏政权制度建设的共同奠基者,更是权力斗争中相互...
曹丕 司马懿 2025-08-18 张春华与司马懿:乱世中从相濡以沫到恩断义绝的婚姻张春华与司马懿的婚姻,是三国乱世中一段极具戏剧性的故事。从少年夫妻的相濡以沫,到权力巅峰后的恩断义绝,他们的关系折射出权力、人性与情感的复杂纠葛。一、少年夫妻:...
司马懿 2025-08-14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