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玄宗时期宠妃杨玉环喜爱荔枝的美味,皇帝竟然开辟了运输荔枝的专用通道,这种说法可信吗?
古代北方达官贵人为了吃到新鲜的荔枝,专门开辟了从南到北专运荔枝的“荔枝道”。从常理看,南国距长安千里之遥,再快的马也不可能在荔枝保质期内抵达。那么,杨贵妃所食荔枝来自哪里?荔枝如何送达长安?
杨贵妃嗜食荔枝。经过晚唐诗人杜牧的演绎,世人一提到杨贵妃与荔枝,总会记起他的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于是,千里驰贡,博美人欢颜,成了唐玄宗滥用国器、荒弛朝政的一大表现。那么,荔枝从何而来,“走数千里”,究竟为几千里?
贵妃所食荔枝,自何处来?
历史学家严耕望先生曾有意排列对比了唐人和宋人的记载,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唐人多言荔枝来自岭南,而北宋中叶以后的记载则多云荔枝来自四川涪州(今重庆涪陵区)。
实际上,荔枝为一种典型的南方水果,现今的主产区在两广和福建,四川仅泸州合江县一带还有规模生产。
在唐人的心目中,杨贵妃所食荔枝来自岭南,既符合荔枝地望,其长途传贡、伤折民力的故事,又符合了时人讽谏朝政的用意。但是,荔枝有一个特性——不易保存。依照驿马的速度,岭南的新鲜荔枝在四五日内送抵长安,断无可能。所以,贵妃所食荔枝,应来自他处。
严耕望先生搜检宋代史料时,发现《舆地纪胜》中引旧志云:“杨妃嗜生荔枝,诏驿自涪陵,由达州,取西乡,入子午谷,至长安才三日,色香俱未变。《涪州志》云,七日到长安,不同。”这一路程,约略计算,二千里上下,依唐代急驿日行五百里的极限,三至七日间到长安,尚不至荒谬。
西南师范大学的蓝勇教授曾对历史上四川荔枝的种植和分布进行过细致的考察。唐宋时期,北纬31度以南的成都、重庆、宜宾、泸州、涪陵、乐山、万县和雅安等地的河谷地带均有荔枝种植的记载。其中,北纬30度以南的宜宾、泸州、乐山和涪陵四地产量最大,质量最好,此四地中,又以宜宾和泸州两地的荔枝最负盛名。可见,历史上四川地区荔枝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纬向带状。
荔枝的生长,需要基本的热量条件。而由历史气候研究可知,唐代是中国的一个暖期,气候比当代温暖。唐时,四川的荔枝分布,基本上就是沿着荔枝生长的北界。所以,宋代的史籍开始透露贵妃所食荔枝出自涪陵,并非违背植物种性的空穴来风。《舆地纪胜》中提到,涪州城西十五里地方,有妃子园,植有荔枝“百余株,颗肥肉肥,唐杨妃所喜。‘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谓此”。
无论是乐温县,还是妃子园,均大体指向今天重庆市涪陵区西部至长寿区一带。要知道这里的荔枝如何快马送往长安,便需要先对川陕之间的地貌和交通作一了解。
四川盆地内部,并非一马平川。以南北走向的龙泉山和华蓥山为界,龙泉山以西是著名的川西平原,又称川西坝子。这是一块由岷江等河流冲积而成的扇状平原,地表平坦、土壤肥沃、河渠密布,此处是四川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成都即坐落其中。
龙泉山和华蓥山之间为川中丘陵。这一片区域地表岩性复杂,嘉陵江、涪江、沱江及其支流在此蛛网密布,将地表侵蚀切割成大小形状各异的丘陵。其中,自西向东,最重要的3条山脉依次为华蓥山、铜锣山和明月山。唐时盛产荔枝的涪州乐温县,即今重庆市涪陵区西部至长寿区一带,就位于明月山南端的东侧。
而秦岭的地势,北陡南缓,北坡属渭河流域,南坡属汉水流域,但是,没有一条河流能切穿秦岭。早在秦汉时期,穿越秦岭的川陕通道就基本形成,从西至东,共有四条。其中,子午道,自西安正南,沿沣河谷地,穿秦岭子午谷,经宁陕县、洋县,抵汉中。汉中盆地,是为穿越秦岭的四条道路的总枢。
但是,由关中至四川,至此仅穿越了秦岭,还需穿越大巴山。穿越大巴山的通道共有三条。自西向东,依次为剑阁道、米仓道和洋巴道。洋巴道,经万源、达县,往重庆、涪陵。所以,出产于川东平行陵谷地区的荔枝,欲北运往关中,势必取道秦巴山地通路中最东端的一组——子午道和洋巴道。
洋巴道在大巴山南麓的开口在达州宣汉县,此处大致位于川东平行陵谷铜锣山的北端。因此,明月山南端东侧涪陵西部的荔枝,欲经宣汉进入洋巴道,必须至少穿越明月山。但川东平行陵谷的诸条山脉海拔多在700至1000米左右,并不易翻越。所以,涪州乐温荔枝的外运,最初乃是贴着明月山北行。
总而言之,唐玄宗时的荔枝道,自今天重庆市长寿区长寿湖畔出发,大体依循s102、s202省道,沿明月山北上。至开江县讲治镇,向西绕过明月山。利用开江县新宁河,穿越七里峡山,入宣汉县。沿宣汉县州河,在达州罗江镇转入g210国道,先后穿越大巴山和秦岭,抵达关中平原。全程约1800余华里。路程途中,有着川东平行褶皱山脉和秦巴山地的阻隔,荔枝道不作强行翻越,而是巧妙地利用天然河谷,突破了这些障碍。
从当时的地图来看,穿越秦岭的四条通路中,陈仓道和褒斜道最为重要。褒斜道相对近捷,在和平时期最受重用。陈仓道虽路途迂远,但较为平坦,又兼有水运之便,所以在战争时期备受重视。傥骆道和子午道,在秦岭北坡开口虽然更接近西安,但因为南北坡之间绝水地带过长,交通并不方便,所以重要程度远不如陈仓道和褒斜道。有唐一代,穿越秦岭的四道之中,可以说利用最少的就是作为荔枝道的子午道。
穿越大巴山的三条通路,在历史上的地位也并不相同,其重要程度和与之相通的四川盆地三个地理单元的经济状况有关。剑阁道,连通成都,最为重要。米仓道,连通巴中,地位其次。洋巴道,连通的是宣汉、达州,经济地位不及前两个地区。加之洋巴道在大巴山的穿越地段,分水岭高峻,绝水地段比较长,通路条件也不及前两道,洋巴道的重要性自然并不占优。因此可以说,荔枝道因其传奇色彩,名声颇大,但它在川陕诸道中,受沿线地貌条件和经济条件制约,还是一条相对次要的道路。
唐敬宗李湛(809—827年)是唐朝历史上最“短命”的皇帝之一:15岁登基,18岁被宦官刘克明弑杀于宫中。这场看似突发的宫廷政变,实则是中唐宦官专权、皇权衰微背...
李湛 2025-09-19 李白与杜甫:盛唐诗坛的双子星辉在中国文学史上,李白与杜甫如同两颗交相辉映的巨星,共同照亮了盛唐诗歌的天空。他们以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与人生轨迹,构建了中华文化中“诗仙”与“诗圣”的永恒图腾。一...
李白 杜甫 2025-09-19 鲍照:李白诗歌精神与艺术血脉的源头在中国诗歌史上,唐代诗人李白以“诗仙”之名傲立巅峰,其豪放飘逸的诗风、天马行空的想象,成为后世难以逾越的高峰。然而,若追溯其艺术血脉的源头,南朝宋诗人鲍照的身影...
李白 2025-09-18 杜甫:诗史长河中的永恒灯塔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星空中,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如同一颗永不熄灭的恒星,以1400余首传世诗篇照亮了盛唐转衰的历史天空。这位被后世尊为“诗圣”的文学...
杜甫 2025-09-17 尤俊达是好人吗?——历史与文学交织下的复杂镜像在隋唐英雄的传奇叙事中,尤俊达(原型为唐朝名将牛进达)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他既是《隋唐演义》中绿林总首领“铁面判官”,又是历史中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的开国将领...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09-17 诗仙的笔墨:李白诗歌数量与创作传奇的考证在盛唐的月光下,李白以诗为剑,劈开了中国文学史的苍穹。这位自称"谪仙人"的诗人,一生游历四方、纵酒狂歌,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诗...
李白 2025-09-17 沈珍珠之死:权力、贞洁与帝王心术的残酷交织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七月,安徽寿州崇善寺内,一名自称太子李适生母的女尼广澄,在接受朝廷盘问后被乱鞭打死。这场看似荒诞的“假冒案”,实则撕开了安史之乱后大唐...
李适 2025-09-17 李世民未亲养新城公主:礼制、现实与情感的交织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伉俪情深,二人育有七名子女,其中新城公主作为幼女,自出生便承载着父母无尽的宠爱。然而,这位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公主,幼年却未由父亲亲自抚养,...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长孙皇后与李世民 2025-09-17 温大雅能否跻身凌烟阁:一场权力、伦理与历史叙事的博弈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开国元勋而设立的“功臣博物馆”,其入选标准不仅关乎军功政绩,更暗含政治派系平衡与皇权合法性建构的深层逻辑。温大雅作为唐初重...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09-17 李贺:中唐诗坛的“鬼才”之光李贺(790—816),字长吉,世称“李昌谷”“诗鬼”,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这位仅存世27年的诗人,以其瑰丽奇谲的诗风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
李白 李商隐 2025-09-16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