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今天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在对“盗书”的前前后后进行分析以后,我们还应该对蒋干另一个被人诟病、嘲讽的事情——引来庞统,曹操误将战船连锁,结果被烧时无可逃窜——做一点探究。
蒋干第二次过江的背景是:“曹操连得二书,心中疑惑不定”——听说东吴大将、谋士纷纷投降,被这接二连三砸下来的大馅饼弄得有点迷糊了,迫切希望摸个实底。这时候蒋干又站出来了。
蒋干这次能站出来,比上次更为可贵。
要知道,蔡瑁张允被误杀的实底,蒋干一直也不知道。因此,他的心中当时应该是这么两个印象:第一,他窃取了东吴重要军事机密,周瑜对他恨之入骨;第二,他为曹操立了大功,却没有得到任何奖励。
但是蒋先生让我们感动的是,前者没有让他怯懦,照样敢于“舍身再往”,再进——他心中已经是龙潭虎穴的——东吴军营;后者没有让他失落,依旧抱着那颗忠于曹丞相——在他身上完全没有知人善任的那个人——的心。
也许有人认为前者是无知无畏,但是能在曹操手下当幕宾的人,会无知到那种程度吗?也许有人嘲笑后者是愚忠迂腐,但是换个角度看,这不正是不计名利、高风亮节吗?
而且蒋干非但没有计较曹操有功不赏(从他的角度看就是这样)的恶劣表现,反而还因为“某前日空往东吴,未得成功,深怀惭愧”——这不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吗?
甫至江东,周瑜一顿霹雳闪电,坐实了蒋干“盗取东吴机密”的罪名,紧接着不由分说,软禁了蒋干。
上次似乎是顺风顺水,在非常宽松的环境下,很轻易地弄到了对手的机密。这次却是一开始就深陷困境,好一似手脚都被绑死,活动空间极其有限。
蒋干虽然“心中忧闷,寝食不安”,但是并没有丧失其积极性,而是努力冲撞、拓展,力争在不利条件下创造一点有利条件——“独步出庵”,遂被“读书之声”吸引而“信步寻去”。及至“见一人挂剑灯前,诵孙、吴兵书。
此时的蒋干判断“此必异人也”——这种情况下但凡有点事业心的人都会这样想,于是立马“叩户请见”——毫不夸张地说,这说明蒋干深刻理解了曹操“唯才是举”精神,随时随地想着为主公发现和选拔人才。
待到庞统提名道姓,蒋干立刻被“凤雏先生”的名头震惊了。庞统的一系列回答,也是顺理成章、极其自然。于是蒋干深感意外之喜,与庞统“连夜下山,至江边寻着原来船只,飞棹投江北”。
这里需要有一个思考。“帐中盗书”和“巧遇凤雏”都是在既定计划失败时候的“喜出望外”,都是顺利的出奇。而蒋干为什么会第二次上当呢?这固然是因为蒋干不会知道周瑜的火攻计划,以及其与庞统、连锁战舟之间的关系,但另一方面就涉及曹操的责任了。
拙作曾分析,错杀蔡瑁张允之后,曹操出于自己上当受骗的愤懑情绪,没有把事情的前前后后从更高的角度再仔细分析一遍,更没有从中发现蒋干表现出的短板和长处,于是既没有可能根据蒋干的长处安排合适的工作,更没有可能针对蒋干的短板对其再次上当作出预防——
在蒋干完全不知道上次已经上当的情况下,这次他还被派来,结果对这么顺利就请到了凤雏先生完全没有怀疑,这就是曹操上述失误的后遗症。
不但蒋干,连曹操本人也没有吸取教训。面对和“帐中盗书”一样顺利的戏码,曹操对“巧遇凤雏”没有丝毫的怀疑——也许是求贤若渴吧,这倒让人有点同情曹操了。
接下来情节就简单了。“统高谈雄辩,应答如流。操深敬服,殷勤相待”——在一片温馨和睦的气氛中,庞统从“水军多疾”入手,分析“大江之中,潮生潮落,风浪不息;北兵不惯乘舟,受此颠播,便生疾病”,正中曹操心病,于是得以顺利地提出“以大船小船各皆配搭,或三十为一排,或五十为一排,首尾用铁环连锁,上铺阔板”——曹操高高兴兴采纳了,八十三万大军就此走上了不归路。
问题是,这能怪蒋干吗?凤雏先生的名声摆在那里,与其齐名的卧龙先生已经大展其才,曹操见了庞统也是满心欢喜,何况蒋干?
而且,蒋干的身份、地位,决定了他把庞统引到曹营并无错误,而是积极作为的结果。至于怎么鉴别真伪、使用人才、拍板决策,那是曹操的事情,与蒋干无关。
还是那句话,大家可以说蒋干能力低、脑子慢,但不能嘲笑蒋干。蒋干两次过江的表现,充分证实了他对曹操的耿耿忠心、面对险境的不屈不挠、看到机遇的敏感果决、冒险犯难的超人胆量。
他的悲剧,一方面是遇到了不在一个等量级上的对手,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他的主公曹操没有从他的所作所为中全面认识其短板和长处。
应该说,曹操在两个层面犯了“用人不当”的错误:一是派相关能力缺失的蒋干执行不适宜的任务,二是只见到了损失和不足,没有发现蒋干在其他方面具备的高素质、给予其一个能够有效扬长避短、尽显其才的岗位。
需要说一句的是,在蒋干的问题上曹操表现出的疏忽大意、意气用事,与其知人善任、英主伯乐的基本形象存在较大差距和扭曲。这只能理解为,作者基于其“拥刘反曹”的立场,在全书高潮桥段对于曹操的故意丑化——但原文如此,我们也只好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讨论。
赤壁一场大火,樯橹灰飞烟灭。我们的蒋干先生也从此不知所踪,也许死于乱军之中,也许就此隐姓埋名,也许继续屈沉下僚,也许还会受到责罚。归结其表现,思及其优势,我们唯有长叹一声——一个被放错位置、最终被浪费的人才,可惜、可惜、可惜了!
东汉末年,天下崩裂,群雄逐鹿。在这场持续数十年的权力博弈中,曹操以卓越的战略智慧与多维能力脱颖而出,最终奠定曹魏基业。其成功绝非偶然,而是军事、政治、人才、经济...
曹操怎么死的 2025-09-30 同样是被曹操包围,赵云为何能脱困而吕布不能?——从战场抉择到命运转折的深层解析公元208年长坂坡与公元198年下邳城,两场被曹操大军包围的战役,将赵云与吕布的命运推向截然不同的方向。前者单骑冲阵七进七出,成就“常胜将军”威名;后者率千余骑...
赵云 曹操怎么死的 2025-09-30 熬死劲敌却难圆统一梦:孙权为何未能终结三国乱世?公元252年,七十一岁的孙权病逝于建业,此时他的主要对手曹操、刘备、诸葛亮均已离世,曹魏三代君主更迭,蜀汉政权也步入暮年。然而,这位坐拥江东五十余年、熬死诸多强...
曹操怎么死的 孙权 2025-09-29 乱世棋局中的英雄相惜:曹操为何看重投靠的刘备建安三年(198年),徐州城破之际,刘备带着残部投奔曹操。这场看似不对等的投靠,实则是东汉末年最耐人寻味的政治博弈。曹操以“豫州牧”高位相待,甚至说出“天下英雄...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29 从许都到邺城:曹操权力布局的双重转向东汉末年,曹操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将汉献帝从洛阳迎至许都,开启了曹魏政权的基础。然而,公元204年攻破冀州后,曹操却将统治中心从许都迁至邺城,仅留汉献...
曹操怎么死的 启 2025-09-29 荀霬:三国乱世中的权力纽带与命运浮沉在汉末三国群雄逐鹿的舞台上,荀霬以独特的身份成为历史长河中的特殊注脚。作为东汉尚书令荀彧之孙、魏武帝曹操之外孙、司马懿之婿,这位生于颍川颍阴的士族子弟,其人生轨...
曹操怎么死的 荀彧 2025-09-28 七女共嫁一人:曹操的权力棋局与人性博弈东汉末年,朝堂如棋局,诸侯如棋子。曹操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之策掌控中枢,却将七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尽数嫁予傀儡皇帝汉献帝刘协。这一违背常理的决策,既是政治权谋的巅峰...
曹操怎么死的 刘协 2025-09-28 曹操处决吕布:先缢后斩背后的政治博弈与权力逻辑东汉末年,下邳城破之日,吕布被生擒后遭遇了史无前例的酷刑——先被缢杀,再遭枭首示众。这一流程远超常规斩首的刑罚规格,其背后既包含曹操对吕布的私人仇恨,更折射出汉...
曹操怎么死的 吕布 2025-09-28 许昌与洛阳:曹操定都抉择背后的战略密码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关键节点,毅然放弃东汉旧都洛阳,将汉献帝迁至许昌。这一决策并非偶然,而是曹操基于政治、军事、经济与地理等多重...
曹操怎么死的 2025-09-28 马超归蜀后的郁郁之困:英雄末路的政治困局在三国乱世中,马超曾以西凉猛将之姿令曹操割须弃袍,却在归降刘备后陷入“常怀危惧”的困局。这位曾威震关中的“神威天将军”,最终在蜀汉政权中郁郁而终,其命运转折折射...
马超 曹操怎么死的 2025-09-28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