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处厚度约0.6米、长度超过20米的带状尸骨层在高平市被当地农民发现。经当地研究长平之战的学者与文物部门人士现场勘查,这处呈带状的尸骨层可能与发生在2200年前的长平之战有关。

玉米地里发现尸骨层
新发现的尸骨层遗址位于高平市北城街街道办事处南王庄村的一处茂密的玉米地中。
高平市长期研究长平之战的学者郭庭荣、当地民俗文化学者王永忠均为高平市政府“长平之战国家文化公园总体规划”专家评审组成员。据郭庭荣回忆,最近在走访南王庄村古建筑玉皇庙、关帝庙时,听说村西田地里发现了大量尸骨。
7月10日上午,山西晚报记者与郭庭荣、王永忠以及高平市文旅局工作人员相随,一同前往尸骨层现场进行勘查。

村里种植的玉米已超过一人多高,由于接连降雨,松软的地面泥泞难行。在南王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进保、村党支部副书记巩书明的引导下,郭庭荣、王永忠等人在村西的一处上下均种满玉米的土崖处,看到了裸露在黄土层外的尸骨层。
长平之战发生于22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这场长达3年的战争在高平留下很多遗迹,有470个与长平之战有关的地名和村名,其中与战争有直接关系的不少于400个,其中南王庄、谷口、王降、王何、企甲院、箭头等村所在地是长平之战的核心战场,这些村名就是对长平之战最深刻的铭记。
头盖骨、腿骨、臂骨、关节骨……交叉叠错、不规则堆积的白骨层呈带状朝东西方向延伸。经测量,尸骨层厚度约0.6米、长度超过20米,距土崖顶端地表约2米。除土崖裸露出的尸骨层外,可能是受雨水的多次冲刷,在其周围的地头上,已经发酥的尸骨随处可见。
46岁的王进保说,发现尸骨层的土崖下面的耕地,早在1983年前是他家的自留地。小时候经常到地里帮着大人做农活的王进保清楚地记得,由于长年受夏季雨水冲刷,比自家地高出两三米的土崖地塄子经常出现坍塌,“那时就经常发现裸露出的很多人骨头。为了种地不受影响,大人们就让我用箩头把骨头装上倒在附近的河沟里,一次捡好几箩头,其中就有好多的头盖骨。”

南王庄村东与王降村为邻,并与谷口等村庄接壤。此处有条河道,当地人称王降河,原属丹河一条支流。“此河道也是谷口、王降通往南王庄的古道。”郭庭荣说,唐代李隆基就是沿着这条古道前往潞州就任的。如今,在南王庄村南的谷口村,有一座“骷髅庙”,就是李隆基为祭奠长平之战被白起杀死的40万赵国将士冤魂而建。
2200多年前发生在高平境内的长平之战,《史记》记载秦将白起坑杀赵降卒四十余万。1995年,在高平市永录乡将军岭下发现并发掘保护了“一号尸骨坑”,累累白骨直观地让后人感受到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之惨烈。
由于永录一号坑仅发掘遗骸130多具,离历史上记载的“四十余万”相差甚远,为此也有人对此提出质疑。
郭庭荣表示,白起杀降并非只在一个地方,而是以丹河为轴线分布在沿岸的多个地方,千百年来,丹河沿岸不断有尸骨出土,也不断有人处置这些尸骨。
查阅高平相关历史文字记载得知,宋代运判马城曾“以前后左右沟壑数十里暴露之骸毕集而掩葬”;金代高平县令王庭直将“岸崖颓裂,露骨数车……尽载于坟围”;明代高平县令许安遇将高平城附近之骨骸掩埋后,刻“掩骼记”碑立于城南关。
进入新旧世纪交替年代,埋有大量尸骨的尸骨坑仍屡次被发现。

2011年5月初,在高平市永录乡后沟村附近,一处长平之战遗留下的200多平方米的尸骨坑遗址被发现。另外,在丹河西岸的寺庄镇柏枝庄村,也发现了尸骨坑。
永录村、南王庄村分别位于丹河东西两岸,两村相距也就四五公里。而位于丹河西岸的南王庄村西有座山丘,被称为“白起台”。传说是白起在此将赵军尸体、尤其是砍下来的头颅高高堆起,封土夯实垒成方锥形高台,以此炫耀自己的军威武功。
根据南王庄村发现的这处尸骨层现状,郭庭荣分析推测认为,这处形成带状的尸骨层很可能与长平之战有关。
以前有种说法,认为当初秦军处决赵军战俘后,没有专门挖掘填埋赵军尸体的深坑,而是本着就近原则,将尸体抛入附近的沟渠等地势低洼处草草掩埋,在尸体上只覆盖了薄薄浮土,甚至还不能把尸体完全盖住。但南王庄发现的这处裸露出来的尸骨层虽说距种植玉米的地表约0.5米,但却埋葬在距土崖顶部地表2米多的深处,不能算是“薄薄浮土”。
被发现的尸骨层位于丹河支流王降河河道内,王永忠推测认为,也可能是在2200多年中受雨水冲刷、河水改道等因素影响,使得大量坍塌的泥土日积月累、覆盖其上。
在现场的高平市文旅局工作人员表示,对于南王庄村发现的尸骨层,他们将上报省文物局,并将根据批复结果采取相关的保护措施。
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发生地,高平具有天然的文化优势。2019年,高平形成“长平之战”发生地文化开发利用的共识,着手进行长平之战国家文化公园的修建规划编制工作,以进一步擦亮“长平之战发生地”这张独有的文化名片。
长平之战是中国东周战国时代秦国进攻赵国的大规模战役,“三年而后绝”(近年来有一说为前期僵持对峙二年六个月,后期白热战六个月),双方都出动了倾国之师。结果,秦军战胜赵军,并且尽数坑杀投降赵军。长平之战是为战国形势的转折点。经此一役,秦国天下无敌,六国皆不再有力单独对抗秦军,秦国一统中原只剩下时间问题。长平之战的具体纪录由于秦国焚书坑儒,已经基本遗失,只能通过考古发掘判断战况,山西长平有长平之战遗址。长平之役,标志着以列国林立、兼并战争频仍为时代特征的战国一代行将终结,一个史无前例的中央集权大帝国就要临降了。长平一役,为战国时代乃至整个封建史上最大的战争,不仅仅有着列国中最主要国家最高决策层战略成败得失值得研究,也集中了战国一代最优秀最杰出的军事战略家——廉颇、白起等将领的参与,包含着这群千古名将指挥如神的运筹帏幄,因此凝聚着中国古代悠久的发达的军事科学理论和实践。
公子光,即后世所称的吴王阖闾,其身世在史籍中存在争议。《左传》《世本》记载其为吴王余眛之子,而《史记》则明确其为吴王诸樊之子。这一分歧背后,隐藏着春秋时期吴国王...
阖闾 2025-10-31 李悝与商鞅:变法双璧为何仅一人名垂青史?战国时期,魏国李悝与秦国商鞅先后掀起变法浪潮,二者均以法家思想为根基,通过制度革新实现国家富强。然而,历史长河中,商鞅之名如雷贯耳,李悝却逐渐隐入史册角落。这种...
商鞅 2025-10-28 犀首纵横:公孙衍的战国浮沉与秦魏恩怨在战国群雄逐鹿的棋局中,公孙衍以其“合纵连横”的谋略成为搅动风云的关键人物。这位出身魏国阴晋(今陕西华阴)的纵横家,曾身佩五国相印,也三度沉浮于秦魏韩之间,其人...
公孙衍 2025-10-27 商鞅之死:权力博弈下的悲剧与历史惯性公元前338年,商鞅在彤地(今陕西渭南)被秦军围困,最终因“谋反”罪名遭车裂之刑。这位推动秦国从边陲弱国走向强盛的改革者,其结局充满戏剧性与悲剧性。而更耐人寻味...
商鞅 2025-10-27 魏国衰落:孙膑之去仅是冰山一角,地缘困局与制度崩坏才是主因战国初期,魏国凭借李悝变法、吴起练兵迅速崛起,成为首个称霸中原的强国。然而,自魏文侯去世后,魏国仅用百年便从巅峰跌落至被秦国灭亡。传统叙事常将魏国衰落归因于孙膑...
孙膑 2025-10-24 武庙独尊:诸葛亮何以成为三国军事家的“唯一标杆”?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朝廷设立武成王庙,以姜子牙为主祭,张良为副祭,并遴选白起、韩信、诸葛亮等十人入列“武庙十哲”。这一名单跨越千年,囊括了从西周到盛唐...
白起 姜子牙 2025-10-23 战神之殇:白起之死与秦国权力的残酷博弈战国末期,秦国以雷霆之势横扫六合,而白起作为秦军统帅,凭借伊阙之战、鄢郢之战、长平之战等旷世奇功,为秦国统一奠定基石。然而,这位“杀神”的结局却充满悲剧色彩——...
白起 2025-10-23 庞煖:战国末年大器晚成的军事奇才与合纵先锋战国乱世,英雄辈出,但能在耄耋之年横空出世、以一己之力扭转战局者,唯有庞煖。这位隐姓埋名五十余载的赵国将领,在战国末期以军事谋略与纵横捭阖之才,书写了一段“老骥...
庞煖 2025-10-22 王翦:战国第一将的传奇人生与军事智慧在战国烽火连天的历史长卷中,王翦以卓越的军事才能与战略眼光脱颖而出,成为秦国统一六国的核心人物。他与白起、李牧、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更因率六十万大军灭楚的...
白起 廉颇典故 2025-10-21 宋襄公入列春秋五霸:公爵身份与礼治理想的双重支撑春秋时期,齐桓公、晋文公等霸主以武力与权谋称雄,而宋襄公却因“泓水之战”中坚持“不击半渡”的仁义被后世讥为“迂腐”。然而,在《史记》《资治通鉴》等正史中,他仍被...
宋襄公 齐桓公 2025-10-21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