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日本在明治维新后逐渐变得强大,意图通过与清朝一站,取得在亚洲的地位。清朝在战争中因器械,军事等原因而战败。从此一些列强更一步地瓜分中国,抢夺资源。爱国主义救亡意识进一步觉醒,变法的声音在全国各地激起,康有为、梁启超等终于在1898年,在光绪帝的支持下进行了一次变法。但变法最终却因受到慈禧太后的阻挠,以戊戌六君子被斩首而失败告终。

但是慈禧太后晚年却支持君主立宪制,派大臣留洋,学习外国君主立宪制,甚至在临终前留一下一份遗书,表明变法已经是既定的路线了,无法改变,只能顺应。可见慈禧太后并不是绝对的顽固派,如果历史重新改写,慈禧太后支持了当年的戊戌变法,那光绪帝还能取得成功么?
变法能不能成功,主要在推动者跟变法的内容。
我们先来看下,变法的推动者。光绪帝,光绪一直想要摆脱慈禧太后的控制,因此需要一场变法来证明自己。康有为有一声中有一次跟光绪帝见面,谈到如何变法。康有为说,直接杀掉几个大官员就可以了,把人为的障碍扫除,再开制度局,一切变法就顺理成章。于是光绪帝就急急忙忙地让康有为等起草变法的各种制度。
然而空谈误国,书生治国本来就不易,况且康有为以及梁启超等并没有治理国家,甚至管理一个小地方的经验,他们不是政治家。从光绪帝受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四个人为总理衙门军机后,戊戌变法的几个领导人,整天就躲在房间里,写制度,写方案,推翻旧制度,写各种政策,并且没有经过试验的政策,一旦写好,就催着光绪帝颁布。颁布后,并没有要求各个地方如何实施。如此激进的变法方式,地方要怎样适应过来呢,没有疏通,只有一味的强行推变法,这样的变法是会失败的。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变法的几个主要内容。第一个,废除八股文,取消科举制度。中国几千年来,平穷人家,都是靠这个科举,作为全家奋斗的希望,苦读十年,然而却没有上升的通道。这样的政策怎样获得这些文人的支持呢?旧的思想自然不能为变法做准备,但是取消了科举制度,把多少寒门的希望给打碎了呢。由于没有了科举制度,很多的读书人参加了各种党派,后面都去当兵了。
第二个,裁撤官员,废除旗人制度。戊戌变法的推动者,特别害怕保守派,顽固派的阻扰。认为,需要从这些已经受益的官员中进行开刀,才能让大家看到变法的决心,看到变法的胜利。但是这些有头有脸的官员,一旦被撤了,而且是莫名其妙,没有认为说法就被退休,那肯定会受到他们更大的阻扰,你断了人家的活路,自然人家在后面是不会让你也顺利的。
戊戌变法的所有内容,只有制度,却没有落地的实行方案。每个制度出来,就催着地方赶紧变法,推翻旧有的东西。然而这么着急的变法,没有配合的疏通和落地的辅助,地方的官员,地方的百姓怎么适应,怎么执行。
最后,我们看一下,光绪帝、康有为等、地方官员对于变法的想法。光绪帝生在皇宫,对于变法,光绪帝更注重的是变法能不能不亡国,能不能让自己继续当政,也就是说,光绪帝对于天下,是认为这个天下是自己的,是家天下。而康有为,想要的是民主,是人民的天下,想要通过变法,让国家变强,人民变富,把列强驱走。而地方官员,只知道变法,却没有人教导变法,因为变法把自己的工作弄得乱七八糟的,自然也不会支持变法了,变法也难落到实处。因此就算,有慈禧太后的支持,变法也难以成功。
 人物:
                                            康有为
                                            启
                                        
                
                上一篇:
                                        孝庄皇后是不是皇太极一生的挚爱
                                    
                下一篇:
                                        历史上清军能在京城站稳脚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人物:
                                            康有为
                                            启
                                        
                
                上一篇:
                                        孝庄皇后是不是皇太极一生的挚爱
                                    
                下一篇:
                                        历史上清军能在京城站稳脚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在汉初群星璀璨的功臣谱系中,曹参以“萧规曹随”的典故被后世铭记。这位从沛县狱掾起步的武将,用战场上的刀光剑影与朝堂上的黄老智慧,书写了一段独特的传奇人生。一、从...
启 2025-10-30 牛弘:隋朝文治的中流砥柱与文化复兴的奠基人在隋朝短暂而辉煌的历史中,牛弘(545-610年)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与文化贡献,成为连接南北、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作为安定鹑觚(今甘肃灵台)人,他出身陇右望族安...
启 2025-10-29 天启之殇:明熹宗朱由校23岁早逝的深层诱因明熹宗朱由校(1605-1627年)在位仅七年,年仅23岁便驾崩于乾清宫,其短暂一生与明朝末年的动荡紧密交织。从落水事故到丹药滥用,从身体底子薄弱到政治压力摧残...
朱由校是个怎样的皇帝 启 2025-10-29 木匠天子与末世权谋:明熹宗朱由校的双重面孔明熹宗朱由校(1605—1627),明朝第十五位皇帝,年号“天启”。他的一生如同一出荒诞与悲剧交织的戏剧:既是痴迷木工的“匠人皇帝”,又是深陷党争漩涡的权谋者;...
朱由校是个怎样的皇帝 启 2025-10-22 权力困局与制度悖论:清朝亡国前夕立宪失败的深层密码1912年2月12日,随着溥仪颁布退位诏书,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轰然倒塌。这场终结背后,立宪派与革命派长达十年的博弈尤为关键。当立宪派领袖康有为、梁启超仍在为“...
康有为 溥仪 2025-10-22 李世民登基后,罗艺为何执意反叛?一场被恐惧与野心撕裂的悲剧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的血色尚未褪去,李世民以秦王身份登基称帝,开启贞观之治。然而,就在他稳固权力的关键时刻,一位手握重兵的边疆大将——罗艺,却突然举兵反叛。...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启 2025-10-22 龙且:从战场猛将到潍水败亡的军事启示在楚汉相争的烽火中,西楚霸王项羽麾下曾有一员以勇猛著称的将领——龙且。他的一生如流星划过夜空,既在东阿破秦、淮南败英布等战役中书写辉煌,又在潍水之战中因轻敌败于...
项羽 启 2025-10-21 雍正帝的“阳”面帝王术:以领导力铸就盛世根基在清朝历史长河中,雍正帝以“康乾盛世”承上启下的关键角色著称。他不仅以铁腕手段整顿吏治、强化皇权,更以独特的“阳”面帝王术——即通过制度创新、人才选拔与民生关怀...
雍正如何继位的 启 2025-10-20 永乐十八年:朱棣迁都前夕的尼姑搜捕风暴公元1420年,永乐十八年,大明王朝迎来历史转折点——朱棣正式启动迁都北京工程。这座即将成为帝国心脏的北方都城,承载着朱棣巩固统治、震慑北元的战略野心。然而,一...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启 2025-10-16 长江天堑与权力博弈:曹丕南征的军事困局与战略误判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开启曹魏政权。为完成曹操未竟的统一大业,他七年内三次亲征东吴、一次北伐蜀汉,却均以失败告终。这场跨越长江的军事博弈,不仅暴露了曹魏水...
曹操怎么死的 启 2025-10-16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