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军就是清廷最精锐的嫡糸部队,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 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探寻。
一直以来对于在康熙时期八旗战斗力变化的讨论,都没有停止过,大多数人都认为在清军进关之后,尤其是多尔衮去世之后,八旗的战斗力呈现出了跳水式的下降,可以说是不堪一击。
但是实际上八旗的战斗力保持得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不错的。最起码这支八旗部队在国家被外敌入侵的时候没有选择跪地投降,而是选择英勇冲锋。这在当时看来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那么八旗的战斗力究竟是怎样下滑的呢?
一、满清八旗军
八旗军在清军没有入关之前有着非常强大的战斗力,尤其是随着八旗制度的完善,也使得明军更是不堪一击。在1619年的萨尔浒战争当中,后金集结了6万的兵力,明朝则集结了11万精锐,对后金进行围剿。
当时的明朝可以说是信心满满,甚至还采取了分进合击的方式,希望能够对后金进行包围式的围剿,将后进的主力一网打尽。只是理想与现实往往是相反的。努尔哈赤仅仅花费了五天的时间就将明朝的三路大军逐个击破,用6万的兵力歼灭了明军5万余人。
大多数人都认为萨尔浒之战的惨败是因为当时的杨昊带兵水平太差,而且主要原因是当时杨昊藐视了后金的强大军事实力。在萨尔浒之战之后,明朝彻底失去了辽东战场,从进攻态势转变为了防守态势。只是清军的军队实力太过强大,随着清军的攻城略地,整个辽东失守。
而随着辽东地区的失守,也让明朝廷这首边疆的统帅们认识到,不能与八旗部队打野战,那是必输无疑的。就在这样的战斗思想的指导下,明朝廷开始致力于构建城墙,以期能够阻挡住八旗的进攻。
而随着一次次的战败,后金也意识到如果想要赢得胜利,必须要研发火器,不能再依靠蛮力。努尔哈赤在在宁远大战之后病逝了,而这时皇太极登基了。皇太极在登基之后,就将八旗制度进行了改良,同时还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统帅,其中就包括多尔衮。
在短时间内后金没有办法拿下宁远城,随后皇太极就选择了攻入遵化进入到了关内。当时的崇祯皇帝还因此斩杀了袁崇焕,可以说八旗军队在野外交战这一块可以说是战无不胜。
到1964年的时候,八旗部队成功研发出了火器,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后清军在与明军战斗的过程当中屡次获得胜利。最后清军以5万的兵力直接将明军的5.5万人杀掉,而只有吴三桂带领着三万残军,因为逃窜速度比较快才能够全面地撤退到宁远。
在1644年的时候,清军开始了入关作战。准确地来说,清军在入关之后,尤其是八旗部队,仍然有着很强的战斗力。这也是为什么最后清朝能够彻底推翻明朝完成了统一。
二、多尔衮去世之后,八旗军实力下降
在康熙时期多尔衮去世,而这也正好是八旗部队军事实力下降了一段时间。造成八旗部队军事实力下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八旗部队在入关之后就开始圈地运动,并且腐败程度越来越深。
在最后八旗部队成为了一个兵力不足20万的部队,所以国防的重任并不能只放在八旗部队的身上。为了能够提高国防实力,清朝廷决定依照明军的体质组建了一个绿营。可以说从16 19年到1688年,八旗部队一直都是清朝的主力部队,坚持了足足有70年。
但是在这70年过去之后,八旗部队便日益腐化,虽然后期还是有着一定的战斗力,但是再也无法回到巅峰。在清朝中期之后,八旗部队的势力进一步衰减,而这时候的国防也不得不依靠绿营来保护。
三、帝王频出昏招
由于八旗部队实力太过强大,所以清朝统治者在入关之后,就一直想方设法遏制住八旗部队的势力,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当时的政治体制。要知道在清朝入关之前,八王义政可以影响到皇权,而这八王就代表了八旗。
所以在入关之后当政的帝王对于不断加深的八旗势力也是十分的不安。早在多尔衮没有去世之前,当政的帝王就已经有了压制八旗势力的想法。只是由于当时还需要多尔衮等八旗子弟保家卫国,所以没有办法真正的采取措施去实践。
而在多尔衮去世之后,清朝政府统治也逐渐稳定下来,皇帝一直以来的心思也终于能够实现,而他首先采取的第一步就是汉化。汉化是明朝时候的制度,主要是通过科举来选拔一些官员,这些官员最后就会成为朝廷上的文臣。
然后再设置一个以文抑武的方法,提升文臣的地位压制武臣的地位。就这样八旗的各个王爷的政治地位受到了很明显的压制,曾经战无不胜的军人,如今也只能对文人弯下了自己的腰。
这就使八旗子弟的傲气受到了打压,而这股傲气一旦被打压下去,那么接下来的管理也会十分的方便。只是到这个时候皇帝还没有安心,他又选择给予八旗子弟高官厚禄。
皇帝想要通过给这些八旗子弟高俸禄、高权力,让他们被迅速地腐蚀。结果也让皇帝十分满意,这些八旗子弟最终成为了只会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
而曾经中国最强的八旗部队,战无不胜的八旗部队也成为了纨绔的天堂。曾经他们战无不胜,双枪林立,如今的他们瘦弱不堪,估计连枪都拿不起来了。就此八旗部队彻底失去了强大的战斗能力。
四、总结
时间会改变一个人的外貌,但是不会改变他的品性,而制度却会。如果一个人长期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用工作就有钱拿,那么他的身体和意志都会变得十分的薄弱,这样的人又怎么会有出息。
八旗实力跳水式的下降可以说与当时的制度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他们的后辈在这种温水煮青蛙的腐蚀之下,再也没有了强大的作战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八旗部队的实力一降再降。
在清朝康熙朝的权力棋局中,遏必隆的名字始终与争议相伴。这位出身钮祜禄氏的勋臣之后,既是康熙帝四大辅政大臣之一,又因依附鳌拜而遭弹劾下狱;他既是战场上的巴图鲁(勇...
康熙的儿子们 鳌拜 2025-08-07 熊赐履籍贯考辨:从湖广孝感到江西南昌的学术溯源在清代学术史上,熊赐履(1635-1709)作为康熙朝理学名臣的代表人物,其籍贯问题长期存在争议。这位历经顺治、康熙两朝的翰林院学士、东阁大学士,既被记载为“湖...
顺治为什么出家 康熙的儿子们 2025-08-05 图海与吴六一: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的双重镜像在历史剧《康熙王朝》的荧幕叙事中,图海与吴六一两位角色因演员郝铁男的“一人分饰”引发了观众长达二十余年的误解。这种戏剧化的角色安排背后,实则折射出历史真实与文学...
康熙的儿子们 图海 2025-08-05 康熙大婚:12岁少年的帝王婚典与权力密码在中国历代帝王中,康熙帝的婚姻堪称特殊——他以12岁之龄举行大婚,不仅创下清代帝王最早结婚纪录,更以57年半的婚姻生活成为清帝中婚龄最长者。这场看似“早婚”的政...
康熙的儿子们 2025-08-04 朱国治:历史褶皱中的善恶双面镜在历史的长河中,朱国治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他既是清朝官场中臭名昭著的酷吏,又在三藩之乱中以死殉国,被康熙帝追封为忠臣。这种矛盾的评价,让朱国治成为解读清代政治...
康熙的儿子们 朱国治 2025-08-01 胤祕读音考据:从康熙皇子到汉字本义的深度解析在清宫剧与历史读物中,"胤祕"这一名字常引发读者对读音的困惑。作为康熙帝第二十四子,胤祕的姓名承载着清代皇室命名传统与汉字文...
康熙的儿子们 胤祕 2025-07-30 爱新觉罗·多铎:清初开国名将的功过人生爱新觉罗·多铎(1614年4月2日—1649年4月29日),清朝初年宗室名将,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阿济格、多尔衮同母弟,满洲镶白旗旗主,时人通称“十王”。他...
努尔哈赤几个儿子 多尔衮怎么死的 2025-07-30 諴亲王:康熙幼子,清朝宗室中的特殊存在在清朝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諴亲王作为康熙帝的幼子,以其独特的身份和经历,在皇室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諴亲王本名爱新觉罗·胤祕,后因避讳雍正帝名讳,改名允祕,...
康熙的儿子们 雍正如何继位的 2025-07-29 汤斌:清廉理学名臣与太子老师的双重人生在清朝康熙朝的政坛与学界,汤斌(1627—1687)以“清廉如水、理学大家”的形象载入史册。他不仅是康熙帝亲自选定的太子首席讲师,更以刚直敢谏的品格和“豆腐汤”...
康熙的儿子们 2025-07-29 十三爷为何在宗人府关了十年:康熙的深谋远虑与权力棋局在清朝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风云中,十三阿哥胤祥的命运堪称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这位以侠义著称的皇子,因性格耿直、行事磊落,却在宗人府被圈禁长达十年之久。这一看似反常...
康熙的儿子们 胤祥 2025-07-23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