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开创的“贞观之治”是虚假的盛世吗?真相是什么?提起唐太宗李世民,大家都不陌生。在他统治期间,唐太宗善于听取贤臣建议,并且做到了知人善任等。因为这一系列的举措,唐朝很快出现了繁盛的局面。而这一时期也被称为“贞观之治”。
那么事实上“贞观之治”真是一个繁盛的局面吗?还是仅是史书杜撰出来的“虚假盛世”?事实真相到底是怎样?一起来看看吧。
在《新唐书》中有着这样的记载:“贞观四年之时,粮市上一斗米的价格在四钱到五钱上下,百姓外出时大可安心,就连房门都无需紧闭,甚至外出千里也不需自备干粮”。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一时期唐朝的生产力大有提高,而且治安稳定。似乎唐朝已经从战乱的阴霾中走出来了,经济也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
不过,用粮食的价格来衡量一国的综合国力情况,显然是行不通的,在经济学上这更是站不住脚。
在《汉书》中有这么一句话“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虽然粮食的价格不能来衡量一国的综合国情,但是却能反映出这个国家的基本经济状况。
粮食价格太贵,百姓负担不起;粮食价格太低,则农民受到损失。不管粮食的价格是高或低,对社会都是有危害的,严重的话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经济合理发展。
而贞观四年的米价仅四钱一斗,低得太离谱,对于农民来说实在是大大的伤害。而归咎下来只能说明唐王朝的奋斗,仍未取得较好的成果,反而可能会引起经济危机,导致社会动荡。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新唐书》中的其他内容,大致是:“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周边的土地都很肥沃,然而可耕种的土地面积却少得可怜,粮食的产量都无法满足城内的日常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要满足城内的粮食需求,只能从全国各地调粮,最常见的方式便是“漕运”。既然要运粮,那么自然要承担运费。当时,唐朝的交通并不便利,核算下来一斗米的运费大概在三钱。而《新唐书》中记载的米价却是四钱,也就是说除去运费之后,这一斗米其实只卖一钱。
这个说法显然与事实不相符合,因此,《新唐书》中的内容产生了矛盾之处,不可尽信。
其实唐朝都城长安的米价并不便宜,反而非常昂贵。在贞元年间,长安米价最高达到了一斗千钱,正因米价昂贵,长安地区最大的储量仓库太仓也仅屯了十天左右的粮食,供天子的后宫食用。
这与贞观四年时的一斗四钱相差巨大,要知道,唐太宗到唐高宗也不过几十年而已,时间并不久远,这米价怎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变革呢?
稍微一想就明白,《新唐书》并没有如实记载。完全是为了夸赞唐太宗的政绩,这才有了如此浮夸的记录。
事实上,在贞元年间,长安的米价也曾跌落到最低价,堪称是百年难得一遇的事。据史料所载,贞元初年宰相陆贽曾上书皇帝,建议从民间低价购粮,扩充粮仓,以备不时之需。
很快,朝廷就采纳了这一建议,并在关中一带大量收购未脱壳的大米。当时,购买这些谷子的价格在一斗七十钱。
可见,唐高宗刚继位之时,正逢历史上明确记载的“谷贱”之年。但是这低价之年的谷价也是一斗七十钱。从这一史实,我们不难发现,贞观四年的“米价四钱”就是一个谎言,一个荒诞的笑话。
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断出,唐太宗所创造的“贞观之治”并非盛世。
想要知晓唐太宗统治之时的综合国力,不仅要通过史官的一家之言,还要通过“外人”的评判。当时,高昌国与大唐王朝往来密切,而高昌国国王鞠文泰与唐太宗也私交甚好。
不过,鞠文泰对大唐王朝的评价却是这样的:“往吾入朝,见秦、陇之北,城邑萧条,非复有隋之比也。”翻译过来,也就是说这一时期唐朝的经济算是萧条的,无法与之前的隋王朝相比。
其实,李世民奋斗了一辈子,大唐也没能发展成他想象中的模样。与隋朝的经济相比,初唐实在是不值一提,实在是比不上。
至于原因,相信大家也很清楚,一个新王朝的建立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战乱刚结束,国家的人口自然会锐减。所以说,初唐不仅经济比不上隋朝,人口规模也远不如隋朝。
在唐太宗去世三年之后,大唐王朝的人口连四百万户都不到,而此前的隋朝全国总人口大约有八百万户。可见,唐太宗努力了那么多年,连人口都没能追上隋朝。
不过,一个新王朝,总要给人一种“勃勃生机”的感觉吧?不然,又怎么稳住民心,稳定统治呢?
所以只得伪造出盛世王朝的模样,所以说,这也是一种维护王朝稳定的手段。
其实伪造盛世并不是“贞观之治”开创的先河,早在之前便已经产生了,唐朝只能算作是模仿者。
《晋纪总论》中就对太康时期进行了评价:“牛马被野,余粮栖亩,行旅草舍,外闾不闭,民相遇者如亲,其匮乏者取资于道路”。从这段话的意思来看,太康时期是一个非常繁盛的时期。
但是,事实上真是如此吗?这样的记录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如果太康时期真像文字记录那般繁盛,又怎么会历经了三代便亡国了?
由此可见,史料记载的只是王朝统治者的意愿而已,不一定是按照真实的状况来记录。所以说,我们印象中的“贞观之治”是一个盛世王朝,其实这仅是王朝统治者稳固朝政的一种“舆论”手段而已。
真实的“贞观之治”仅能说明唐太宗的政治清明而已,至于国家昌盛就凸显不出了。
唐太宗李世民(626-649年在位)作为唐朝第二代君主,以“天可汗”身份统御北方游牧民族,其军事成就常被与灭东突厥、平定吐谷浑等战役相提并论。然而,关于他是否直...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09-05 大唐晋阳公主:帝王之爱与命运悲歌在中国古代皇室中,公主作为皇权的附属品,往往被史书简化为“和亲工具”或“政治筹码”。然而,唐太宗李世民之女晋阳公主却以独特的生命轨迹,在史册中留下了一抹温情而悲...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09-04 李渊为何控制不住李世民:权力、军功与政治博弈的必然结局唐朝建立初期,李渊作为开国皇帝,本应掌握绝对权威,却最终在权力斗争中失去对次子李世民的控制。这一局面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李世民的军事功绩、政治势力...
李渊怎么当皇上的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09-03 薛延陀的覆灭:唐太宗李世民的漠北征伐在中国北方草原的历史长河中,薛延陀曾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游牧政权。这个由薛、延陀两部合并而成的铁勒部落联盟,在隋唐交替之际迅速崛起,一度成为漠北最强大的势力。然而,...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09-03 贞观之治的政治铁三角:魏征、房玄龄与杜如晦的协作与制衡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麾下汇聚了一批杰出的政治家,其中魏征、房玄龄与杜如晦三人以“谏臣”“谋臣”“断臣”的互补角色,构建了唐朝政治史上最稳固的权力三角。他们...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房玄龄 2025-08-29 徐茂公:从江湖豪杰到三朝元勋的传奇人生在隋末唐初的动荡岁月里,徐茂公(本名徐世勣,字懋功,后赐姓李,又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单名勣)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深邃的政治智慧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成为那个时代最耀眼的...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徐茂公 2025-08-28 渭水之盟:盛世初启时的尊严之殇公元626年秋,长安城外渭水河畔,二十万突厥铁骑列阵如云,旌旗蔽日。刚刚通过玄武门之变登基的唐太宗李世民,仅率六骑亲临阵前,与突厥颉利可汗展开了一场关乎大唐国运...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启 2025-08-28 乱世逐鹿:侯君集踏入李世民幕府的崛起之路隋末乱世,风云激荡,天下豪杰并起,逐鹿中原。在这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中,侯君集凭借自身独特的特质与机遇,成功踏入李世民幕府,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传奇人生。勇武之名...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启 2025-08-20 唐朝东阳公主的婚姻:一场跨越贞观与武周的政治联姻在唐朝皇室中,东阳公主作为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女,其婚姻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点,更折射出贞观至武周时期复杂的政治格局。这位生母不详的公主,因嫁入凌烟阁功臣高士廉家...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08-20 南唐是李世民的后裔吗?历史真相与身份迷雾的辨析在五代十国的历史长河中,南唐因其独特的文化成就与悲情命运备受关注。后主李煜的词作传颂千古,其“问君能有几多愁”的哀叹,更让南唐与李唐王朝的关联成为后世热议的话题...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08-19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