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不除掉,后世必成大患”这位是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的一句话。之所以这么绝对,还是因为高句丽确实欠揍。能让隋唐两朝四位皇帝都忍不住出兵征伐的,可想而知有多可恨。很多人绝对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是因为好大喜功,那么雄才大略的唐太宗和隋文帝难不成也是好大喜功吗?穷兵黩武的帝王吗?显然不是。
首先来了解下高句丽这个国家。高句丽最开始是由一个叫朱蒙的扶余人于公元前37年建国,地址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境内,当时还处于西汉玄菟郡管辖。到了公元3年,高句丽都城迁到了今天吉林省集安市境内的“国内城”。
东汉时期,高句丽不断吞并他周围的政权,又趁着魏晋南北朝期间中原地区长期战乱,无暇东顾之时,逐渐强大起来。国家稍微强大点,高句丽国王就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他趁当时的曹魏政权动荡,竟派兵攻打辽东,结果遭到曹魏的反击,曹魏大将毋丘俭直接把高句丽都城丸都城给攻占了,高句丽国王落荒而逃,被曹魏军队追出一千多里。曹魏以为高句丽灭亡了,没多久就撤离了。
七十年后,高句丽死灰复燃,重新建立丸都城,并开始袭击辽东,乐浪和玄菟三郡,企图再次扩张领土。不料,碰了个硬钉子。342年,被鲜卑慕容氏建立的前燕军队攻破丸都城,整座城市毁于战火。
时间到了404年,高句丽全部占领了玄菟、乐浪,使辽水以东的大片土地纳入高句丽的版图。到高句丽长寿王时代,高句丽的版图东临日本海,南至牙山湾/竹岭,西至辽河,东北尽有挹娄之地。
从上面高句丽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出,高句丽这个国家就像一群鬣狗,你一时将他击退,等他缓过来后就会跑上来咬你一口。
隋文帝开皇十七年(597年),高句丽联合靺鞨攻打隋朝辽西军事驻地,不过这次进犯被隋朝营州总管韦冲击退了。
藩属国竟敢兴兵进犯宗主国,隋文帝这下怒了。于是在598年,隋文帝发兵30万,分水陆两路大军攻打高句丽。然天公不作美,时逢雨季,道路泥泞难行,后方粮草供应不上,又遭遇疫病。而水陆大军在海上遭遇大风,船多沉没。两路大军不得不撤军退回。但这次出征,隋军损失惨重,死者十之八九。
战后,高句丽国王高元害怕隋朝再次发兵攻打,连忙派使者前来谢罪,上表自称“辽东粪土臣元”,于是隋文帝罢兵。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作为藩属国的国君,高句丽王应该亲往长安觐见祝贺,但他却只派使者前去应付,这让隋炀帝感到很不高兴。
大业三年,高句丽王派使臣暗中联络突厥,当时正好隋炀帝北巡至榆林,停留在突厥启民可汗处。突厥启名可汗不敢隐瞒,把高句丽使臣引见给隋炀帝。
隋炀帝命牛弘向高句丽使者传达其旨意:“朕以启民诚心奉国,故亲至其所,当往涿郡,尔还日,语高丽王知,宜早来朝,勿自疑惧,存育之礼,当同于启民。如或不朝,必将启民巡行彼土”。隋炀帝知道高句丽婴阳王暗中通突厥,并没有予以制裁,只是给以警告,让其尽为臣之礼节,按时朝觐,则既往不咎,与启民可汗一视同仁。可是高句丽婴阳王坚持“不从”隋炀帝的意旨,从而导致“帝议讨之”。
隋大业八年(612年),隋炀帝集结史无前例的113万大军,200多万民夫御驾亲征。第一次攻打高句丽,隋朝损失惨重,最后以惨败告终。
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下诏征集天下兵集于涿郡,第二次御驾亲征。这次出征又因久功辽东部下,后方又有杨玄感叛乱,隋炀帝被迫撤军。
大业十年(614年),隋炀帝再次下诏征发天下兵,攻打高句丽。隋朝来护儿在毕奢城击破一支高句丽军,趁机要向平壤进军,高句丽王害怕,于是遣使请降。隋炀帝非常高兴,遣使召来护儿率军返回。高句丽的请降,只不过是诈退隋军的一种缓兵之计,等隋炀帝明白过来,准备四征高丽时,已经没有机会了。
三征高丽使大批隋朝将士被俘,身陷敌国,当后世中原人到高句丽,“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
隋朝两代帝王四征高丽,损兵折将,最终导致江山也丢了,还是没能真正的征服高丽。这个历史任务只能留待后世王朝了。
唐贞观十六年(642),高句丽联合百济攻取新罗40余城,企图断绝新罗入唐之道。贞观十七年,新罗派人向唐求援。此时的唐朝经过十多年的贞观之治,国力强盛,兵强马壮。贞观十八年,唐太宗派人出使高句丽,命其停止争战,却被高句丽拒绝,唐太宗于是决定发兵东征高句丽。
“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后嗣因士马盛强,谋臣导以征讨,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唐太宗
唐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李世民出兵辽东进攻高句丽。唐军先是连克盖牟等十城。后因唐太宗过于求稳,未采纳乘虚直取平壤以及放弃安市、先取乌骨城等建议,未能出奇制胜;又因安市久攻不下,以至天气寒冷、粮运不济,被迫撤军。虽然唐太宗没有灭亡高句丽,但是战果是远大于损失的。高句丽失守十余城,死伤五万以上,被俘七万以上,严重削弱了高句丽的国力。
唐太宗去世后,唐高宗继位。从唐高宗永徽五年(654)起,唐朝通过剪除羽翼(灭百济),连续不断的发动军事进攻,使高句丽最终在668年被唐军攻灭。
白居易笔下“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绝美誓言,将唐玄宗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塑造成千古典范。然而,剥离文学滤镜后,这段相差34岁的“老少配”婚姻,实则充...
李隆基之后的皇帝是谁 白居易 2025-09-26 权力的边界:刘娥为何止步于称帝的深层次逻辑在中国历史上,武则天以唯一女皇帝的身份突破性别桎梏,而北宋章献明肃皇后刘娥虽手握实权,却始终未跨出称帝的最后一步。这种差异并非偶然,而是宋朝政治生态、儒家伦理与...
武则天有男宠吗 刘娥 2025-09-26 洛阳登基:唐朝两位皇帝的特殊历史轨迹唐朝以长安为法定国都,但洛阳作为东都,在特殊历史节点两次见证帝王登基。唐中宗李显与唐哀帝李柷的即位仪式均在此完成,其背后折射出权力更迭的残酷逻辑与王朝末期的衰变...
李显是怎么死的啊 李柷 2025-09-26 李世民英年早逝:纵欲之说的虚妄与真相的探寻公元649年,大唐贞观二十三年,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溘然长逝,年仅51岁。这一消息如巨石投入历史长河,激起千层浪,后世对其死因众说纷纭,其中“纵欲过度...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09-25 历史上的狄仁杰:超越“神探”标签的唐代名相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狄仁杰常以“神探”形象深入人心——无论是影视剧中抽丝剥茧的断案场景,还是文学作品中智破奇案的传奇故事,都让这位唐代名臣与“侦探”标签紧密相连。...
狄仁杰 2025-09-25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的被迫抉择还是主动铤而走险?公元626年7月2日,长安城玄武门下箭矢破空,李世民亲手射杀兄长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亦殒命当场。这场政变以雷霆之势终结了唐朝初年的储位之争,却也因弑兄逼父的伦理争...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李建成 2025-09-25 玄武门血幕:李世民砍下李建成头颅的权力逻辑与生存法则公元626年7月2日,长安城玄武门下,李世民一箭射穿兄长李建成咽喉,随后尉迟恭挥刀砍下其头颅。这一血腥场景不仅终结了兄弟性命,更撕裂了封建王朝的权力伦理。当史书...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李建成 2025-09-25 暮年权谋与人性交织:武则天高龄豢养男宠的深层逻辑在中国历史上,武则天作为唯一的女皇帝,其政治手腕与个人生活始终是争议焦点。尤其是她在七八十岁高龄时仍豢养男宠的行为,常被后世视为“荒淫无度”的象征。然而,透过历...
武则天有男宠吗 2025-09-25 武则天时代的权力悖论:狄仁杰三品之位背后的官制密码在武则天执政的武周时期,狄仁杰以"国老"之尊成为朝堂核心,却始终保持着正三品的官阶。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实则折射出唐代官制中...
武则天有男宠吗 狄仁杰 2025-09-25 逆天改命:武则天从才人到女皇的传奇人生在中国封建王朝的漫漫长河中,武则天宛如一颗璀璨而独特的星辰,以非凡的勇气与智慧,冲破男尊女卑的重重枷锁,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正统的女皇帝。她的一生波澜壮阔,充满了...
武则天有男宠吗 2025-09-25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