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三国是个群雄并立的年代,能在这个纷扰的乱世称霸一方的皆是有勇有谋之辈。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三国之蜀国的建立者刘备“欲擒故纵谋徐州”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
在讲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下什么是“欲擒故纵”。此计最早表达在《老子》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后人将其整理收纳进《三十六计》,原文是:“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通俗点将就是:逼的敌人太紧,对方就会回师反扑。如果让敌军逃跑,就可以消减其气势。追击敌人,只需紧随其后而不要过于逼迫它,以消耗其体力,瓦解其斗志,待其溃散时再捕捉它,就可以避免流血。这是《周易》需卦卦辞“需,有孚,光享贞吉... ...”一语中悟出的道理。
想当初,刘备受北海孔融之约,兴兵去救陶谦时,暗中自忖道:“陶谦本来是向孔融求救的,可孔融却激我前往。我既然带兵而来,就已设法谋利。为他人作嫁衣裳的事,我再也不会干了。”兵至徐州城外,刘备率大将张飞杀透重围来到徐州城下,俨然以三路兵马总代表的身份出现,欲入城与陶谦共议破曹之策。徐州太守陶谦见刘备破重围至城下,急令人开门放入,并设宴款待。席间,陶谦取出徐州的牌印对刘备说:“如今天下大乱,五纲不振。公乃汉室宗亲,正宜匡扶社稷。老夫已年迈,情愿把徐州让给您,切勿推辞。”
刘备心想,我若得了徐州,便可独霸一方,当然要比在平原强得多。现在我是代表救兵来议破敌之计的,若就此接了徐州,青州田楷、北海孔融必说我不义,纵然得了徐州,今后我如何在此立足?况且难保陶谦不是在试探。
想到这里,刘备便推辞说:“备虽汉室苗裔,功微德薄,现为平原相还怕不称职呢,又怎敢望徐州?今我带兵来此,莫非是疑我有依势吞并之意?”陶谦说:“玄德多虑了,我这可是真心实意啊!”
刘备说:“公虽是实情,可天下人会怎么看我刘备?倘若如此,我这不是重演袁绍图取冀州的故计了吗?此印备断不能受。”
陶谦见刘备执意不纳,便收起牌印,商议破曹之策。
当城外曹操因老巢被吕布所袭,不得已撤兵回援后,陶谦把城外前来救援的田楷、孔融都请到徐州城内。晏毕,陶谦当众说:“老夫年迈,儿子不才,不堪国家重任。刘公乃汉室之胄,德广才高,可领徐州,老夫甘愿乞闲养病。”陶谦说完这话,心想,这回刘备该同意了吧,我当众让印给他,可洗去他不义之嫌。
刘备见孔融等人在侧,心想,这次来徐州,是孔融约我而来,我若取了徐州,孔融往哪里摆?于是开口道:“孔文举令备来徐州,是为义而至,今若无端据之,于理不通啊!”
陶谦是个实诚人,哪里能揣摩透刘备的心思,只是一个劲的让。刘备佯推诿说:“公既有意隐退,为何不把徐州让给袁术?他是四世三公之裔,兵据寿春,离徐州又近。”
孔融一旁见状,插话说:“袁公路乃冢中枯骨,何足挂齿。今日陶谦既然让周给你,是天赐之良机,如若不取,恐日后悔也。”田楷在侧一言未发,心中却把各自的用意看了个清楚。陶谦让徐州是真情,刘备不纳徐州则是假意,孔融插话则是眼热刘备的好机缘。刘备若真的无意占据徐州,为何建议让给袁术而不是建议让给在座的孔融及我呢?
这时,关羽、张飞也极力的劝刘备提领徐州,刘备又强调说:“吾无端取此州,你们这时要陷我于不义啊!”
孔融见刘备一直未开口建议将徐州让给他,也明白了刘备的心思,只好与田楷带兵而回。刘备应陶谦之约,在徐州城外的小沛屯驻兵马。
不久,陶谦病重,把刘备从小沛请来说:“老夫病已垂危,朝夕不保。望明公可怜汉室城池,接纳徐州牌印。”
刘备心想,我之所以不带兵回平原,而是暂居小沛,为的就是今天,这样我带领徐州就可以名正言顺了。想到这里,他未急着答应,而是追问了一句:“公有二子,何不把基业传给他们?”
陶谦说:“吾有二子。长子商,次子应,其才皆不堪任。我死之后,望公常常教诲他们,切不可委以任何州事。”说罢,以手指心而亡。
刘备见见徐州之任非他莫属,又向州中官吏谦辞一番,诸吏知陶谦临终之际将徐州托付给刘备,也无话可说,一致拥立刘备领州事。这时,刘备才答应下来。
刘备这招欲擒故纵,用的实在是妙,不仅保全了自己多年来经营的忠义之名,而且兵不血刃的占领了徐州。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是为了眼前的一点小利争先恐后,却往往因考虑欠周而导致功亏一篑。我们不妨学习一下刘备,天大的好处面前也能保持理性,思而后动,最终将成功牢牢的握在自己的手中。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荆州南部的桂阳郡成为刘备南征四郡的重要目标。时任桂阳太守的赵范,与刘备麾下名将赵云,因一场政治投降与道德坚守的碰撞,在史书与演义中留下了耐人...
赵云 刘备 2025-09-05 陶谦:乱世中刚直与局限交织的复杂人格在《三国演义》的叙事框架中,陶谦被塑造成一位忠厚仁爱的老者形象:他亲民爱民、性格朴实,面对曹操的攻势时无奈托付徐州于刘备,成为衬托刘备仁义的“绿叶”。然而,历史...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03 汉中之战:刘备与曹操的巅峰对决汉中之战(217年—219年)是汉末三国时期刘备集团与曹操集团为争夺战略要地汉中而爆发的关键战役。这场持续近两年的战争,不仅是双方军事力量的直接碰撞,更是蜀汉政...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02 血缘、利益与忠诚的博弈:刘备与糜芳关系的多维解构在三国乱世中,刘备与糜芳的关系堪称复杂政治生态的典型样本。作为刘备妻兄、创业元老,糜芳最终选择背叛蜀汉投降东吴,这一戏剧性转折背后,隐藏着权力结构、家族利益与个...
刘备 2025-09-01 诸葛亮八阵图之谜:黄承彦的“破阵”与三国权谋的深层博弈在《三国演义》的传奇叙事中,诸葛亮布下的八阵图堪称“以一敌万”的军事神话。当东吴名将陆逊率十万精兵追击刘备至夔门时,这座由巨石堆砌的神秘阵法瞬间将其困住,令其“...
诸葛亮 刘备 2025-08-19 公孙瓒为何“放手”赵云:乱世中的人才博弈与命运抉择汉末群雄割据之际,公孙瓒与刘备的同窗情谊,意外成为赵云人生转折的起点。这位身长八尺、姿颜雄伟的常山名将,从公孙瓒麾下转投刘备阵营的过程,绝非简单的“赠予”或“背...
赵云 刘备 2025-08-15 文聘为何未追随刘备:立场、性格与历史抉择的交织在东汉末年的群雄逐鹿中,刘备以“仁德”著称,广纳贤才,但荆州名将文聘却始终未入其麾下,反而成为曹魏的得力战将。这一历史现象的背后,是立场对立、性格差异与时代洪流...
刘备 2025-08-13 诸葛亮有后悔跟刘备吗?——从理想主义到历史宿命的必然选择诸葛亮是否后悔跟随刘备?这一疑问跨越千年,始终萦绕在《三国演义》读者与历史研究者心头。若以“功成身退”或“个人得失”为标尺,答案或许令人唏嘘;但若回归历史语境,...
诸葛亮 刘备 2025-08-12 三国邴原:青州朱虚走出的清廉名士在汉末三国群雄逐鹿的动荡年代,北海朱虚(今山东潍坊安丘市凌河镇红沙沟一带)走出了一位以清廉自律、德才兼备闻名的名士——邴原。他虽未如曹操、刘备般叱咤风云,却以“...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8-11 临终断言:刘备为何断定马谡“不可大用”?公元223年,白帝城永安宫的烛火摇曳,奄奄一息的刘备将诸葛亮召至榻前,留下那句流传千年的政治预言:“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五年后,街亭的烽烟验证了这位枭雄的...
诸葛亮 刘备 2025-08-08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