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为何要三顾茅庐,诸葛亮才答应加入刘备麾下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如果诸葛亮不出山,估计就不会有三国鼎立的局面。但是如果没有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就很有可能不会出山。因此,刘备三顾茅庐改变了历史的走向。那么,刘备和诸葛亮既然是意气相投,为何还要经过三顾茅庐这个过程呢?
一、刘备三顾茅庐表达自己的诚意。
在历史上,对于刘备三顾茅庐这件事是有所争议的。有记载说诸葛亮是主动投入刘备阵营的,并且刘备在刚开始并没有发现诸葛亮的才能。在诸葛亮主动为刘备出谋划策,排忧解难之后,才得到了刘备的认可和重用。如果从普通人的眼光来看,这种说法也是能够站住脚的。
不过这种说法也遭到了很多人的驳斥。不但在《三国志》中明确记载了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而且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也说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以诸葛亮的身份地位,他是不会在正式的奏章中编造事实的。因此,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是真实存在的。
那么,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呢?这是因为刘备思贤若渴。刘备在中国北方征战了半生,他拥有一定的政治军事才能,也拥有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占据了徐州作为根据地。但是刘备却被曹操打得立不住,只能逃到荆州避难。
刘备痛定思痛,发现自己集团的主要缺陷是缺乏政治人才。他为此四处寻找,企图弥补自己集团的缺陷。但是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那就是他连人迹罕见的深山老林都寻找遍了,可是还没能找到自己渴望的人才。
这是因为在那个时代,文化被垄断在世家大族的手中。刘备出身贫寒,他可疑的身世不被世家大族所认可,这使得那些治国理政的人才不去投靠刘备。在荆州地区,随着刘备对人才的优待信用,才让他得到了诸葛亮的信息。
其实刘备与诸葛亮的交集已经很晚了。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已经来到荆州数年之久。而且在诸葛亮加入刘备阵营的第二年,曹操就南下夺取了荆州。在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时候,强调诸葛亮的才能,说只能去请诸葛亮而不能命令他前来。这就让刘备下定了三顾茅庐的决心,为了得到诸葛亮的加入,他要付出超过旁人的诚意。
当年刘邦为了得到优秀的军事人才,他就封坛拜将,让名不见经传的韩信担任大将军。这让韩信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也让韩信死心塌地为刘邦效力。史书上说刘备有高祖之风,他亲自三顾茅庐也正是效仿先祖,让诸葛亮为自己真心效力。
诸葛亮对于刘备事业的作用,不亚于韩信对于刘邦事业的作用。而且,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才,可遇而不可求。如果错过了诸葛亮,刘备将永远无法再拥有像他那样的人才。因此,无论刘备用何等礼仪来请诸葛亮,对于他来说都是值得的。
二、诸葛亮事不过三是表明自己的态度。
于是,历史上就发生了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在历史上没有详细说刘备三次去请诸葛亮出山的经过,只不过前两次刘备都没有见到诸葛亮。至于说刘备为什么没有见到诸葛亮,这让人们不由得产生了疑问?
因为我们知道,诸葛亮当时躬耕陇亩,应该居有定处。他已有家室,也不可能离家远去。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应该很容易就找到他。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刘备连续找了诸葛亮三次才见到他,这里面的奥妙不由得耐人寻味。
刘备没有见到诸葛亮,无法只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诸葛亮不在家,另一个原因是诸葛亮在家却避而不见。第二个原因发生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如果诸葛亮故意避而不见的事情败露,就很可能会让刘备产生误会,进而放弃相请诸葛亮的行为。
因此,刘备没有见到诸葛亮,很大的原因是诸葛亮当时并未在家。诸葛亮作为荆州名士,他的交游很广。在农闲时期,与好友交往,互相交流学问就成了他的日常活动。正是有了这种交流,才让诸葛亮未出茅庐,就知天下三分,对天下的形势了如指掌。
由于诸葛亮的频繁出游,才使得刘备难以找到他。不过刘备依然锲而不舍,经过两次碰壁后,第三次终于找到了诸葛亮。这第三次找到诸葛亮,很大程度上是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打动的结果。在刘备第三次去诸葛亮草庐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有了定局。
诸葛亮作为一位志存高远的政治家,对天下形势当然十分关注。像刘备来到荆州这样重大的事件,诸葛亮当然很关心。他的好友徐庶投身刘备的阵营,也对诸葛亮的触动很大。从徐庶的选择中,诸葛亮也对刘备产生了兴趣,在经过了解后,对刘备也有了自己的兴趣。
不过从诸葛亮的内心来说,他也并没有一定要加入刘备阵营的想法。按照诸葛亮自己的话来说,他当时的想法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是当刘备连续来访,向自己抛来橄榄枝的时候,诸葛亮的心绪被刘备的诚意打动了。于是,在刘备第三次来访的时候,就遇到了等候多时的诸葛亮。
可以说,双方的见面是双方刻意安排达成的。诸葛亮为了这次相见,作好了充分的准备。他对刘备侃侃而谈,说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在这篇震古烁今的伟大政治蓝图中,诸葛亮充分发挥了他的政治天才,从天下大势的走向,到刘备集团的进取方向,都做了严密的论述。
尤其是在诸葛亮的《隆中对》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刘备集团内部状况也了解得很清楚。他在做北伐规划的时候,就特意指出让一员上将率领荆州军马攻打宛洛,这位上将不言而喻就是关羽。正是诸葛亮对刘备集团内部的清醒认识,才让他能够提出像《隆中对》这样合理的战略方案。
仅从这方面来看,我们就知道诸葛亮对刘备的认可。因此,在刘备三顾茅庐时,就没有出现诸葛亮外出的情况,如愿以偿地见到了诸葛亮。刘备用三顾来表明自己敬重诸葛亮的态度,而诸葛亮正是从刘备的三顾中感受到刘备的诚意,在和刘备见面交谈后,互相得到认可的双方,就立刻确立了君臣的名分。
结语:
刘备为了招揽诸葛亮,不惜三顾茅庐。这是因为刘备阵营缺乏能够治国理政的政治人才,被世家大族排斥的刘备,除了同样遭到排斥的诸葛亮,无人可以招揽。在得知诸葛亮的才能后,刘备就下定决心,按照徐庶的建议,亲自去请诸葛亮出山。
诸葛亮虽然躬耕陇亩,但是在农闲的时候依然不忘游学。他在家中的时间较短,这就造成了刘备两次来访而不遇。不过诸葛亮已经感受到了刘备两次来访的诚意,便有了刘备第三次来访的相逢。在双方互相认可之后,两者便离开确定了君臣的名分,开启了三国的新篇章。
在中国文学与历史的交汇处,“火烧博望坡”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它既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初出茅庐的“第一功”,也是史书《三国志》中刘备军事才能的实证。这场发...
诸葛亮 刘备 2025-09-19 刘谌割妻首殉国:乱世忠烈背后的文化逻辑与人性挣扎公元263年冬,成都城破前夕,北地王刘谌手提妻子崔氏及三个儿子的人头,踉跄闯入昭烈庙。在刘备灵位前,他割下妻首、诛杀亲子后自刎,鲜血染红庙前石阶。这一惊世骇俗的...
刘备 2025-09-17 诸葛亮临终顿悟:刘禅的“傻”原是帝王心术的至高伪装公元234年秋,五丈原军营中,诸葛亮咳血不止。这位以“鞠躬尽瘁”闻名的蜀汉丞相,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终于看穿了那个被世人称为“扶不起的阿斗”的帝王——刘禅,实则深...
诸葛亮 刘禅 2025-09-16 裴松之眼中的刘备:历史长河中的多维审视在浩如烟海的三国历史研究中,裴松之作为东晋至刘宋时期的著名史学家,以其为《三国志》所作的详尽注解而闻名于世。他的注解不仅丰富了《三国志》的内容,更以其独特的视角...
刘备 2025-09-15 刘禅诛杀重臣:权力博弈下的政治智慧与历史迷雾在蜀汉末代皇帝刘禅的统治生涯中,诸葛亮去世后的权力真空期成为其政治手腕的试金石。面对魏延、李邈、刘琰、杨仪四位重臣的挑战,刘禅以雷霆手段连杀四人,这一系列决策不...
诸葛亮 刘禅 2025-09-11 诸葛亮一生娶了几个老婆:历史真相与民间传说的交织在中国历史上,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智慧、忠诚与勤勉,成为了后世敬仰的楷模。然而,关于他的私人生活,尤其是婚姻状况,却因历史记载的简略与民间传说的丰富而显得扑朔迷离。...
诸葛亮 2025-09-10 马谡“纸上谈兵”:才略与现实的撕裂之痛公元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战鼓擂动,蜀汉大军势如破竹,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望风归降,关中震动。然而,街亭一战的溃败,如同一记重锤,击碎了北伐的希望,也让...
诸葛亮 2025-09-09 黄月英为何被称为“阿丑”:历史、传说与文化隐喻的交织在三国历史的璀璨星河中,黄月英(民间传说名)以“诸葛亮之妻”的身份被后世铭记。然而,她更广为人知的称号却是“阿丑”——一个带着戏谑与矛盾的称谓。这个称号的起源,...
诸葛亮 黄月英 2025-09-09 赵范与赵云:一场因政治博弈与道德坚守而错位的“兄弟情”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荆州南部的桂阳郡成为刘备南征四郡的重要目标。时任桂阳太守的赵范,与刘备麾下名将赵云,因一场政治投降与道德坚守的碰撞,在史书与演义中留下了耐人...
赵云 刘备 2025-09-05 陶谦:乱世中刚直与局限交织的复杂人格在《三国演义》的叙事框架中,陶谦被塑造成一位忠厚仁爱的老者形象:他亲民爱民、性格朴实,面对曹操的攻势时无奈托付徐州于刘备,成为衬托刘备仁义的“绿叶”。然而,历史...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03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