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为什么要花750万两银子悬赏一个海盗?下面历史资料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说起海盗这一角色我们不会陌生,德普大叔塑造的《加勒比海盗》更是许多90后的回忆,不过在印象中海盗一般都是在美洲一带,在国土构造基本都是内陆的中国听的最多的是土匪,海盗这一名号倒是罕见不少。
不过在我们国家明朝时期还真就有这么一位海盗头目,扰乱海上秩序数十年,明成祖朱棣都曾震怒开除重金悬赏他的人头,他就是明朝的海盗王陈祖义。
白手起家
陈祖义一家本是广东潮州人,元末明初战乱不断,陈祖义一家为维持生活,世代靠海打渔为生。连年的战乱让陈祖义从小就没有接受到完整系统的教育,后来举家前往南洋后更是与当地的流氓混混打成一片,在南洋为非作歹。
别看陈祖义打渔、干正经事的水平平平常常,组织领导能力还挺出众。一开始只是网罗身边的几个兄弟打劫过往的游客商贩,敲诈勒索点生活费。
后来随着自己的名气、手下的随从越来越多,敲诈勒索的钱财也越来越多,对满足不了他胃口的人还会痛下杀手。
就这样,在连续吞并拉拢了周围其他几个海盗势力团伙后,陈祖义成为当时南洋一带势力最强的海盗头目,最鼎盛时期整个团队有几十艘战船、上万的海盗军队,更是搭配了火炮、硬弩等武器装备。
在陈祖义的强大势力下,周边许多临近的国家和来往的船只商贩都遭到了迫害,据不完全统计,被陈祖义攻陷的临近城镇又有50多座,截得的真金白银更是超过了千万两。
虽坏事做绝,但是陈祖义这个人对待下属和身边的兄弟却是没得说,不仅经常把截得的黄金珠宝毫无保留全部分发,更是奖罚分明,论功行赏。
讲义气懂规矩的陈祖义被手下的弟兄们奉若神明,别说不会出卖他,背地里很少有人说陈祖义的坏话。
扩充势力
不过陈祖义这些猖獗的行为很快就传到了明朝皇帝的耳朵里,朱元璋时期,重八皇帝为剿灭海盗,维护周边来往商船和周边海域的秩序,悬赏五十万两白银要陈祖义的首级。
当时的陈祖义实力还不甚强劲,在明朝水师的围剿下,陈祖义东躲西藏、丑态百出。
暂避风头的他带着剩下的千余海盗投奔到了一个叫渤林邦的小国家。当地的国王见陈祖义手下兵强马壮,便好吃好喝款待,表示愿意让陈祖义当这里的将军,单纯的国王哪知道陈祖义肚子里那点鬼点子。
找到避难所的陈祖义迅速在当地笼络自己的势力,时机成熟后刺杀国王,夺取政权后自立为王。
当了皇帝的陈祖义并没有就此收手,他深知以自己一己之力很难与强盛的明朝分庭抗礼,为养精蓄锐避免正面冲突,陈祖义每年分时间给明朝上供。
尤其是在明成祖朱棣继位后,陈祖义为表忠心也派使者送来了大批的金银珠宝,只不过这些金银珠宝不是他的,而是截取的。
原来每次陈祖义给大明朝上供进献的时候总是派一条空船,在沿途的海域或是落脚的陆地上大肆抢劫。
路上抢到什么就进献什么,相当于是借别人之手行进献之礼,不管是商贩客船,还是外国使臣都惨遭毒手。事情传达朱棣的耳朵后大为震怒,面对陈祖义的流氓野蛮行径,朱棣更是悬赏750万两捉拿,可见对他的恨之入骨。
当了皇帝的朱棣为笼络人心对自己的亲信和随从人员论功行赏,在他手下一直有一个勤勤恳恳的随从叫马和,因战绩卓著,朱棣便提拔马和做了宫中的太监,侍从自己身旁,并赐姓郑,改叫郑和。
后续几年朱棣为扩充经济实力,畅通贸易销路,决定与西洋通商。
出使西洋代表着一国的形象和态度,思忖后的明成祖决定派郑和代表大明王朝出使,并召见他让他做好出使西洋的准备,而明成祖的这一决定也让陈祖义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
领命后的郑和开始做起了前期准备工作,聘请能人巧匠打造船只,挑选随行的翻译、医生、工匠等人,临行前更是带上了当时我们国家当时盛产的茶叶、瓷器、丝绸等产品,这也就是历史上家喻户晓的郑和下西洋事件。
1405年郑和拜别朱棣,开始了浩浩荡荡的西洋之旅,当船队从南洋返程来到了陈祖义所在的苏门答腊岛时,郑和决心与陈祖义进行谈判招降。
而岛上的陈祖义却有着自己的想法,对于他来说根本不在乎明朝地示好拉拢,反而觉得归顺明朝还受约束,何不自由自在的做这里做逍遥皇帝。在他看来,郑和一个太监能有多大本事,这次一定要把他船上的金银财宝洗劫一空。
假情假意的陈祖义邀请郑和等人上岸休息就餐。酒过三巡之后,郑和述说了此行的目的,而陈祖义一脸真诚,满心欢喜地答应归降,暗地里却想着诈降后突然袭击打郑和一个措手不及。
当天晚间陈祖义便召集手下兵马,意欲趁夜色降临,明朝水军警惕性下降之时偷袭。
可陈祖义哪料想郑和及他的部下早做了准备,此时以逸待劳的郑和正埋下深坑等虎跳,撒下香饵钓金鳌。陈祖义偷鸡不成蚀把米,急忙下令调转船头回岛,可此时哪里还来得及。
经此一战大明水师缴获炸毁海盗船17艘,击杀俘虏海盗5000余人,将以陈祖义为首的这个数十年间为非作歹、横行霸道的海盗势力团伙彻底铲除。
被俘后的陈祖义贼心不改,祈求郑和愿用所有的财产换自己一条生命,并保证以后绝不做伤天害理之事。
当时面对机会他没有把握,现在想悔改为时已晚,郑和押解一众犯人回国向朱棣复命,听到陈祖义被缉拿归案时,朱棣拍手称快,厚赏郑和的同时将陈祖义斩首示众。
就这样,为非作歹了大半辈子的陈祖义落得个尸首分家的惨烈下场。
陈祖义的悲惨下场也给还在逍遥法外的其他海盗鸣响了警钟,经此一战后,明朝水师的威名更是响彻海外,不仅彰显了明朝的大国风范,更维护了海域安全,保护数十年间沿海人民生产生活不受侵犯,受到周边各国的称赞效仿。
明成祖朱棣的迁都之举,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政治决策。这场始于永乐元年(1403年)、历经十八年筹备的迁都工程,最终于永乐十九年正月初一(1421年1...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9-09 耿炳文死守不战:能否成为拖垮朱棣的战略?靖难之役初期,建文帝朱允炆任命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率三十万大军北上讨伐燕王朱棣。这位以防守著称的老将,在真定之战中采取“据城坚守、伺机出击”的策略,与朱棣的骑兵...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朱允炆下落 2025-09-03 方孝孺十族之殇:873条生命背后的忠节与暴政在中国古代株连刑罚的残酷历史中,“诛十族”是仅见于明代的极端案例。1402年,建文帝旧臣方孝孺因拒绝为篡位的明成祖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处以“诛十族”之刑,其宗族...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9-01 朱高炽禁海:一场被历史洪流裹挟的“拨乱反正”公元1424年,明成祖朱棣驾崩于北征归途,其长子朱高炽以“仁宗”之号登基,开启了大明王朝短暂却关键的“洪熙之治”。这位在位仅九个月的皇帝,却以一道禁海令引发后世...
朱高炽在位多长时间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8-28 朱棣靖难成功: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历史必然靖难之役(1399—1402年)是明朝历史上最具戏剧性的权力更迭事件。燕王朱棣以北平一隅之地起兵,最终推翻建文帝朱允炆的统治,开创永乐盛世。这场看似以弱胜强的战...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朱允炆下落 2025-08-21 姚广孝的三大预言:历史迷雾中的权谋与天命在明朝历史的宏大叙事中,姚广孝以“黑衣宰相”的身份独树一帜。这位兼具佛道儒三家智慧、精通阴阳术数的谋士,不仅主导了朱棣靖难之役的战略布局,更以三则预言为后世留下...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姚广孝 2025-08-18 朱棣为何“杀”张玉?一场权谋与忠诚的双重变奏公元1401年冬,山东东昌城外尸横遍野。燕王朱棣被南军重重包围,危在旦夕之际,58岁的老将张玉率亲兵撕开血路,救出主帅后却陷入敌阵,力竭而亡。这场惨烈的东昌之战...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8-14 徐辉祖为什么不帮朱棣:忠义、伦理与政治的抉择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的军队攻破南京城,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在群臣纷纷跪迎新君的场景中,唯有魏国公徐辉祖独守父亲徐达的祠堂,拒不承认朱棣的帝位。这位朱棣的小...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朱允炆下落 2025-08-13 朱棣:从藩王到帝王的身份嬗变与权力重构在中国封建王朝的权力谱系中,藩王与亲王作为皇室宗亲的重要封爵,既承载着维护统治的使命,也暗含着威胁皇权的隐患。明成祖朱棣的传奇人生,恰是这一矛盾的典型写照——他...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7-29 朱棣杀解缙:帝王权谋下的必然选择与隐秘心绪公元1415年正月十三日,锦衣卫诏狱中,解缙被纪纲用烈酒灌醉后埋入雪堆。当朱棣在囚籍名单上瞥见“解缙”二字时,那句看似随意的“缙犹在耶”,成为压垮这位大明才子的...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解缙 2025-07-18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