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和秦国之间的长平之战的起因,就是因为冯亭向赵国献上了上党郡,从而将祸水引向了赵国。但是冯亭向赵国献上上党郡,这一举动看似是他个人的举动,但实际上却也可能暗含了一些阴谋的味道,其目的自然就是甩锅。而赵国面对上党郡的态度也是分成了两派,但最终赵国还是接受了上党,就意味着和秦国要开战,也就是著名的长平之战。那冯亭这一举动究竟是不是一种阴谋呢?今天就让历史资料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当时光老人拖着时间的尾巴,划过战国末期的上空,战争的迷雾已经越来越浓厚了。
西部强秦已经露出了阴森的獠牙,随时准备着吞噬山东六国,对于统一华夏而言,强秦的崛起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但是对于山东六国而言,这无疑是一个空前的灾难。
战国中后期七雄中的韩、魏、楚、燕、齐,已经无限衰弱,威风不再,早已不是强秦的对手,而赵国在这时期的强势崛起,对于秦国而言,是统一道路上最后的一大阻碍,所以秦赵之间的大决战,早已一触即发。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长平之战无法避免的爆发了。
关于长平之战爆发的原因,不少人认为是赵国接收韩国送去的上党郡引发的,但这只是表面原因,其实长平之战是冯亭和范雎之间协商好的大阴谋,只是为了给秦国进攻赵国找个借口。
良禽择木而栖,战国无数士子为了让自身的利益会寻求明主,当然冯亭也不例外,可以说战国时期的大阴谋家冯亭,打着投降赵国的幌子,做着帮助秦国的事。
赵国接收韩国上党郡所有人都笑了。
公元前264年,秦国大将白起攻占了韩国南阳地区,随后攻占野王地区,韩国的上党郡已经成为了秦国的囊中之物,韩国看到秦国已经切断了上党郡和新郑的联系,就决定把上党郡送给秦国。
但是,意外发生了,这个意外就是韩国上党郡新上任的郡守冯亭,冯亭一上任,立即就把自己受降于秦的任务给抛之脑后,来个180°大转弯,带着上党郡投降给赵国了。
上党郡原本属于春秋时期的晋国,三家分晋时,韩赵魏把这块地也给分了,赵国对于冯亭送来的这个大馅饼,得意的笑了。
当然,高兴的却不止只有赵国,韩国也笑了因为成功的把秦军引向了赵国,秦国也笑了,因为讨伐赵国师出有名了,冯亭也笑了,因为他的如意算盘打响了。
赵孝成王对于是否接受韩国的上党郡,特意征询平原君赵胜、赵国大臣赵禹以及平阳君赵豹的意见,但是只有赵豹认为上党郡不能要,但是在平原君和赵禹的支持下,赵王把这个烫手的山芋给揣进了怀里。
于是派平原君赵胜去上党地区接收,当然不能无缘无故的接受,赵胜可是带着对冯亭的赏赐去的,《战国策·赵策》中记载:请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
但是冯亭却拒绝了,冯亭感激涕零,说自己有三不义,不能受,《战国策·赵策》记载:为主守地而不能死,而以与人,不义一也,主内之秦,不顺主命,不义二也,卖主之地而食之,不义三也。
把上党送给了赵国之后,并谢绝了赵国的赏赐,冯亭去哪了呢,又回韩国给韩王复命去了,但并没有说上党郡是自己送给赵国的,而是说赵国出兵占领了,韩王也是这样回复秦王的,听闻这个消息之后,秦国发兵攻打赵国,长平之战爆发了。
上述就是长平之战前关于冯亭的故事,但,这其中有太多的不合情理之处了,从这些不合理之处,我们就能发现这一些都是冯亭和范雎之间的大阴谋。
冯亭以赵国为跳板为秦国效命。
假使冯亭是甘心降赵,谢绝赵国封赏可以说他是大义凛然,但他为何还要回韩国(《战国策·赵策》记载:冯亭辞封而入韩)?违抗了韩王的命令还敢再回韩国去,这是不要自己的脑袋了吗?
出乎意料的是,韩王还并没有杀了他,这件事以下犯上的大罪就在无声无息中没有后续了,从这个角度来看,要么韩王和冯亭是一伙的,要么就是冯亭有靠山,让韩王忌惮,不敢动他。
那么,哪个可能性大呢,应该是第二个,此时的韩国已经被秦国打的满地找牙,如果说是第一种可能,那么韩王这是自取灭亡之道,夹缝中求生存的韩国,胆子还没有那么大。
我们再假使真是韩王和冯亭协商布下的阴谋,当后来秦国取了上党郡之后,不会不知道这一切都是冯亭搞得鬼,那么冯亭的后人,冯劫,冯去疾还能在秦国位居将相?所以从这层次看,冯亭应该归降了秦国,只有如此,才能让自己的后人在短短三十多年的时间,成为秦国的权贵。
在我们正常的想法来看,华阳君肯定是赵国封的啊,毕竟送给了赵国上党17城,封个君很正常吧,但是我们前面说过了,冯亭拒绝了赵国的封赏,并且赵国也只是给了冯亭万户侯,并没有封他为君。
那可能是韩国封的吗,可能性也不大,如果冯亭许地与赵,韩王知道的话,那么他不会被封君,不然这不是明摆着告诉赵国,这是我大韩国设下的圈套吗,假使韩王不知道,面对冯亭的欺君,更不可能要封他为君了。
楚、燕、齐、魏四国当然更不可能了,因为没有利益相关,那么就只剩下秦国了,从冯亭的封号我们也能看出来,秦国的可能性最大。
古代人封君都是以地名为基础的,华阳君也就是说冯亭被封在了华阳这地,这块地区春秋属于晋国,后来属于韩国,后来被秦国给占领了,长平之战之前这块地已经属于秦国了,宣太后曾册封自己的弟弟芈戎为华阳君就是佐证。
长平之战是冯亭和范雎的大阴谋,只是为了给秦国进攻赵国找个借口,为什么这件事能和范雎扯上关系呢,因为在长平之战前后,秦王只宠信范雎,冯亭敢这样做,范雎在背后的撑腰少不了,亦或者范雎给冯亭许诺了要比万户侯还要丰厚的赏赐。
当秦国攻占了野王这个地区之后,紧接着就该进攻上党郡,但是秦国并没立即进攻,而是等到赵国接收了此地之后才进攻,何也?
因为秦国并不是只想要上党郡这个地区,它想要的是赵国的军事重镇晋阳,当然历史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所以从一开始,秦国就已经想要打赵国了,差的只是一个借口而已。
战国时期的大阴谋家冯亭,打着投降赵国的幌子,做着帮助秦国的事,如果真心降赵,那么势必会呆在赵国,但是冯亭并没有,有一说冯亭在长平之战中战死了,这也并不准确,从冯亭后代在秦国官居高位,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冯亭是用赵国为跳板,进入了秦国的管理层。
东汉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汉献帝颁布诏书,以"功德极天际地"为由晋封曹操为魏王。这一看似寻常的册封仪式,实则是曹操权...
曹操怎么死的 2025-09-25 借荆州:孙权的战略棋局与利益权衡三国鼎立前夕,荆州作为长江中游的战略要冲,成为曹、孙、刘三方争夺的焦点。赤壁之战后,刘备以“借荆州”为名实际控制南郡、武陵、零陵等地,而孙权虽表面“出借”,实则...
孙权 刘备 2025-09-25 高平陵之变:蒋济为何会被活活气死?公元249年,曹魏正始十年,一场改变三国格局的政变在高平陵悄然上演。司马懿趁曹爽兄弟陪同魏帝曹芳祭拜明帝陵墓之机,发动兵变控制洛阳,史称“高平陵之变”。在这场权...
司马懿 2025-09-25 荀彧与司马懿:东汉末年智谋双璧的巅峰对决东汉末年,天下分崩离析,群雄逐鹿中原。在这场历史大变局中,荀彧与司马懿作为曹魏阵营的两大智囊,以截然不同的政治立场与谋略风格,在史册上刻下浓墨重彩的印记。前者以...
荀彧 司马懿 2025-09-25 腹中鳞甲:成语典故与陈震的传奇人生“腹中鳞甲”出自《三国志·蜀志·陈震传》,是诸葛亮在弹劾李严时使用的成语,其核心语义以“鳞甲”比喻人内心狡诈多变的特质,指代那些表面平和却暗藏算计的险恶居心。这...
诸葛亮 2025-09-25 刘备前期的“困局”:并非昏招频出,而是时势与格局的双重桎梏在三国历史的叙事中,刘备的形象常被简化为“三顾茅庐”前的落魄诸侯与得诸葛亮后的雄主。这种对比虽凸显了诸葛亮的战略价值,却也掩盖了刘备早期创业的真实困境——他并非...
诸葛亮 刘备 2025-09-25 诸葛亮七星灯借命被魏延打翻:魏延是故意的吗?在《三国演义》的宏大叙事中,诸葛亮七星灯借命被魏延打翻的情节,犹如一颗投入历史长河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引发了后世无数人的猜测与讨论。这一事件不仅关乎诸葛亮个人...
诸葛亮 2025-09-25 魏延胆敢扑灭诸葛亮的七星灯:魏延的胆子到底有多大?在《三国演义》的宏大叙事中,诸葛亮七星灯借命被魏延扑灭的情节,犹如一颗投入历史长河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这一事件不仅关乎诸葛亮个人的命运,更牵扯到蜀汉政权的内部...
诸葛亮 2025-09-25 历史回响:诸葛亮与刘备的相遇——年龄背后的时代抉择公元207年的隆中草庐,一场改变三国格局的对话在27岁的诸葛亮与47岁的刘备之间展开。这场被后世称为“三顾茅庐”的相遇,不仅奠定了蜀汉政权三十八年的基业,更成为...
诸葛亮 刘备 2025-09-25 知难而进:诸葛亮北伐的深层逻辑与历史必然性公元228年至234年,诸葛亮五次率军穿越秦岭山脉,以“兴复汉室”为旗号对曹魏发动北伐。这场持续七年的军事行动,在《三国志》中仅留下“凡五丈原之役,亮分兵屯田,...
诸葛亮 2025-09-25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